1.新盖的三间厢房,怎么布线
现在基本都是三相五线制,怎么进户线只有两根?最起码也是一根相线、一根工作零和一根保护零线(三根线)。
按照现在家用电气的使用量和布局,每个卧室一般至少要安装3-5个插座才能基本满足使用要求。简单的算一下:一个电视插座、一个床头灯插座、一个充电(各类充电器)插座、一个移动(落地式)电扇或空调插座及一个备用插座(电水壶、电吹风等)。且插座必须是一火、一工作零和一保护零。若灯具是属金属灯盘一类,同样要在金属外壳上接保护零线。
照明一般用2.5平方(毫米),插座方面小于1千瓦的可用2.5平方,大于一个千瓦需用4平方。
建议最好请专业电工师傅指导或安装,不然一不小心并线就麻烦了。
另外提醒一句,电线和开关插座等材料一定要买正品的,这涉及到用电安全问题。
2.解释一下 正房 耳房 厢房 偏房 ,弄不懂,谢谢大家了
正房是四合院里位置在正面的房子。耳房是与正房相连的左右两旁的小房子,厢房是正房前面两旁的房屋。偏房是正屋边的房子,客人被安置在偏房歇息。
其中在农村东厢房就更有点差强人意了,东屋一般是座东朝南,一年四季也见不到太阳,冬天时由于早中晚没太阳的照射,屋子里始终暖和不起来,尤其是遇到刮风天,窗户和门缝稍微有点缝隙,西北风就能顺着缝隙钻进屋子里,而在夏天下午的太阳最为毒辣,这时一下午的毒辣阳光就会照射在东厢房,热气几乎排不出去。
扩展资料:
耳房的用途:
1、一般来说耳房所处的位置不同,那么它的用途也就有所差异。在古代,如果耳房位于大殿、主厅左右两侧的话,耳房的主要用途是为进房准备。由于该位置较为宽阔,所以耳房的数量也相对较多,通常是2个以上。
2、此外耳房还可作为住宅中的储物间、厨房等面积较小的功能空间。有些耳房位于正房的两侧,根据身份地位划分,正房是长辈居住,那么耳房就是小辈人居住。不过如今耳房一般是用于储放杂物。
3、如果每侧一间耳房,两侧共两间即称三正两耳,适用于小型四合院。如果每侧两间,两侧共四间耳房则称三正四耳,适用于中型四合院。耳房并不只是建在正房的两侧,还可建在厢房、城楼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正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耳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厢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偏房
3.农村房子四间,可以两边两间比中间两间长吗是正房座北朝南,两边的
我分开查的,有很多,大家自行剪裁吧! 合院式民居的形制特征是组成院落的各幢房屋是分离的,住屋之间以走廊相联或者不相联属,各幢房屋皆有坚实的外檐装修,住屋间所包围的院落面积较大,门窗皆朝向内院,外部包以厚墙。
屋架结构采用抬梁式构架。这种民居形式在夏季可以接纳凉爽的自然风,并有宽敞的室外活动空间;冬季可获得较充沛的日照,并可避免寒风的侵袭,所以合院式是中国北方地区通用的形式,盛行于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合院式民居中以北京四合院最为规则典型。完整的北京四合院是由三进院落组成,沿南北轴线安排倒座房、垂花门、正厅、正房、后罩房。
每进院落有东西厢房,正厅房两侧有耳房。院落四周有穿山游廊及抄手游廊将住房联在一起。
大门开在东南角。大型住宅尚有附加的轴线房屋及花园、书房等。
宅内各幢住房皆有固定的使用用途,倒座房为外客厅及账房、门房;正厅为内客厅,供家族议事;正房为家长及长辈居住;子侄辈皆居住在厢房;后罩房为仓贮、仆役居住及厨房等。这种住居按长幼、内外、贵贱的等级秩序进行安排,是一种宗法性极强的封闭型民居。
属于合院式的民居尚有:晋中民居,其院落呈南北狭长形状;晋东南民居,其住房层数多为两层或三层;关中民居,除院落狭长以外,其厢房多采用一面坡形式;临夏回族民居,其布局形式较自由,朝向随意,并带有花园;吉林满族民居,院落十分宽大,正房中以西间为主,三面设万字炕;青海庄窠是平顶的四合院,周围外墙全为夯土制成;白族民居,即大理一带的民居,其典型布局有“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两种;纳西族民居,与白族民居类似,但吸收有藏族的上下带前廊的楼房形制。井干式房屋在我国分布很广,也有很悠久的历史,现在这种房屋主要在农村还有保留、使用。
各地的井干式房屋在结构和外形上又不尽相同,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居民们建起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房屋,如新疆地区阿尔泰山以北地区农村中建的井干式房屋,均以平顶为主,同时把泥都抹在墙里,从外表还看出木楞的形状。在云南的大姚、姚安、南桦等地还有井干式与干阑式民居相结合的式样。
此外,在贵州有的村庄,也有井干式房屋。 在吉林省长白山北坡及南坡一些山林,都建设有井干式房屋。
吉林长白山井干式房屋以二道白河为主,从二道白河到天池,及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也都以井干式房屋为主。 长白山地区井干式房屋均以两间、三间房为主,间宽3米,进深6米,墙壁内外均抹土泥防风。
吉林地区每到冬季寒冷,一年四季冷天过多,所以井干式房屋主要是为了防寒,才在墙面上抹泥。 当地井干式房屋都做双坡顶排山式,每间房屋共9条檩,在屋顶上抹上泥,然后铺木板瓦,正脊也做木板瓦脊,房屋周围均用木条做围墙。
房屋内生火或者用火炕都用木板做烟囱。长白山井干式房屋建造的体型都比较小,没有云南井干式房屋的尺度大,这与气候有一定关系。
在吉林省境内农村主要是种玉米,秋后玉米的储藏也是农民要解决的一大问题。他们通常将玉米放在一个玉米楼里,这个玉米楼即一种干阑式与井干式两种做法相结合的建筑,楼下为干阑式以保证通风、防潮,所以做干阑式,用四根柱子支撑上部井干式的玉米楼,这样的玉米楼遍及东北农村,家家户户都建设这样的楼。
井干式房屋在我国及东亚、东南亚使用较广。日本名人把它叫做“校仓式”,实际就是井干式,另外在马来西亚井干式房屋分布也很广,主要是井干式与干阑式房屋相结合的式样,当地人叫做“高脚屋”。
而美国的一些大学和某些大城市里也存在井干式房屋,至于这种房屋式样是人类共同创造的产物,还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还需进一步考证。 “干栏”式建筑主要应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各地发现的干栏式陶屋、陶囷以及栅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湿的建筑形制,特别是仓廪建筑采用这种形制的用意更为明显。
直到今天东南亚一带还较盛行栅居,以适应潮湿多雨的需要。 使用这中建筑的少数民族 傣族民居,干栏式建筑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全境和德宏州的瑞丽,遮放坝子。
干栏式住房以竹术为材料,木材作房架,竹子作檩、掾、楼面、墙、梯、栏等,各部件的连接用榫卯和竹蔑绑扎,为单幢建筑,各家自成院落,各宅院有小径相通。房顶用草排或挂瓦。
瑞丽的干栏式建筑体现出较高的水平。地面建筑主要为芒市、盈江等地采用,为土墙平房,因受汉族影响,已不是傣族固有的住宅形式。
土掌房,是居住在红河流域地区的主要住宅形式,大量分布于云南中部和东南部地区。土掌房以木梁柱和土墙承重土质平顶,形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因地势建成二、三层的土楼,层层垒进,呈阶梯形,有天井、楼层,一般居家拥有十数间房屋,平顶上可凉牺粮食或堆放农具。
土掌房建造容易,冬暖夏凉,特别适合于干热河谷地带的气候。 孟连傣族为干栏式竹楼。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建筑模式——干栏式建筑;一般是用竖立的木桩或竹桩构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悬空的地板,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
4.厢房的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在建筑上有一套固定的规格:北面是正房,东西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四面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整体由廊子贯通。
坐北朝南,北边的就是正房,南边是南厢房,东边的房子叫东厢房,西边的叫西厢房。
还有人说,从阳光照射的角度来区分:早上光线先照到的是西厢房 。
老式中国家庭居住在四合院时,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座房,女儿住后院,互不影响。1989年《睢县志·古建筑》:“袁家山(袁可立别业),……建国后,大殿左侧建厢房十间,作为文物陈列室。”
北京的四合院分大、中、小三种规格。大四合院的正房是前廊后厦,后有罩房。东西厢房南边的花墙子中间有一座垂花门,门内是四扇木屏风,东西厢房都有抄手游廊,与垂花门相通。正房与厢房之间,有圆月亮门儿,可以穿行。外院,东西各有一道花墙,中间是月亮门儿,四扇绿油漆的木屏风,红斗方字,东边的是“动壁图书”,西边的是“西园翰墨”。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进深三间两侧厢房接下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