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人的禁忌有哪些
中国人对自身的身体禁忌:
中国的平民百姓只所以要尽力远离那些“命大”于己的神圣的权威人体和不洁净的危险人体,当然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目的。他们害怕那具有更强的神秘力量的人体通过接触、目视、语音的传导伤害了自己的身体,这是对自身以外人体的禁忌。除此之外,民间还相信,自己还需要对自己的人体采取一些禁忌行为,进一步确保自身人体的安全。إ
裸露禁忌إ
中国人忌讳裸露自己的身体。除了小孩子可以光着身体到处跑以外,
成年人绝对不可以将肉体裸露人前。民间有“男不露脐,女不露皮”的俗语。可能是出于对男性干重体力时太热的照顾,也可能是出于男性上体无性刺激敏感特区的考虑,所以男性上体的裸露限制尚不太严格。对于女性,要求的严刻是惊人骇世的。旧时,一般平民良家妇女,人幼年起就深藏闺阁,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天呆在家里。这意思不外是要将难以包裹的脸、手都隐藏起来,不让外人看到。因为女人任何部位的裸露都会产生“性引诱”,都会引起男人的淫欲,从而招致祸患。在孟姜女的传说故事中,万喜良为逃避修长城的苦役,跳进了孟姜女的家院,正巧看到孟姜女在玩水时裸露的胳膊。于是,孟姜女只得做了万喜良的妻子。从这里看,裸露禁忌的根由并不仅仅在于有失礼貌或者男女间的私情,而还有更深层的信仰根源。亦即,在别人看到自己裸露的肉体的同时,自己的灵魂也就被这人摄去了、占有了、控制了。因而,裸露者也就完全失去了自卫的能力,只有服就这人而去了。只不过,这种深层的根源在后世封建礼教的影响下变换了形貌而更加隐蔽罢了。直至如今,当人们提起某某人时,有人会带着很自豪、很自信的口气说:“他呀,我见过!”“我认识他!”“我们是莫逆之交。”“我们从小就在一个水坑里洗澡。”等等,这口气里多少还隐约地可以感到他是在说,“我已经占有了他!”这种占有的观念,当然也是属于灵魂的占有的!他越是熟视过他的面孔、他的肉体,越是更多地、更牢地把握着了他的灵魂!إ
现代中国人对于裸露身体仍是有所忌讳的,不过不像旧时那样拘泥了。对于**、**官的裸露是禁止的;对于四肢和其他不太性感的地方则听之任之了;对于“比基尼”三点式泳装的接受以及对人体画展、人体艺术的欣赏标志着中国人在这方面意识的突破和进展。إ
骨相禁忌إ
由于相信通过注视可以摄取、控制灵魂的巫术效验,所以中国上古时就有许多人体相法。骨相便为其中一种。王符《潜夫论笺.相列》云:“人之有骨法也,犹万物之有种类。”王充《论衡.骨相篇》云:“案骨节之法,察皮肤之理,以审人之性命,无不应者。”王充还列举了范蠡去越,尉缭亡秦的例子。说:“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荣乐。”“秦王为人,隆准长目,鸷膺豺声,少恩,虎视狼心……不可与交游。”都是通过骨相、占验掌握对方灵魂从而加以避忌的实证。可见民间是有“长颈鸟喙”、“隆准长目,鸷膺豺声”等骨相禁忌的。骨相呈凶兆的俗信原则一旦在民间约定俗成,便不仅适合于别人,也适合于自身。因而自身如有呈凶兆的骨相也会自我讳忌的。当然,这种相论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在民间仍有众多笃信不疑者。此种情状,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早就在《荀子.非相篇》中指出了,他说:“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他还列举了许多实例来论证骨相之法是不可信的,指出“相形不如论心”。可见相骨禁忌是属于俗信的,其中迷信、谬误的地方,也早已被明眼人看破。不过,民间信仰的存在和发展并没有因少数智者的觉悟而中止和改变,骨相信仰仍然越来越繁复地发展、延续下来。民间有“上身长,佐君王;上身短,福分浅”、“上身长,坐中堂;下身长,走忙忙”的说法。这是媚上的。还有一种说法是:“上身长,下向短,不吃嘴就是懒”。这是劳动者自珍的俗谚。两种说法虽有立场的分别,却也有一致的地方。它反映了对同一骨相不同立场的不同禁忌,也是一种骨相俗信的特例。总之,民间对骨头的灵气还是崇信的,“骨法为禄相表,气色为吉凶候”。对意志坚定的强者,民间俗称之为“硬骨头”、“有骨气”。《西游记》中白骨精能从一堆白骨而变化成人形也是中国民间相信骨头是有灵性的一个证据。《水浒传》中武松葬兄以骨,还有今天对故人哀思寄托于其骨灰等等,也都与骨灵信仰不无关系。由于民间存有骨灵信仰,所以迷信活动中,凡骨相不好的人便成为众人禁忌的对象,对自身骨相不好的,便也深以为忌,想方设法要改变自己的厄运。إ
2.禁忌是什么意思
基本信息
【词目】禁忌 【读音】jìn jì
【词性】动词,名词[1]
基本解释
1. [taboo]∶被禁止或忌讳的言行 犯皇帝的禁忌 2. [forbid food]∶指医药上应避免的事物[1]
详细解释
1. 忌讳;避忌的事物。 汉 王符 《潜夫论·忠贵》:“贵戚惧家之不吉而聚诸令名,惧门之不坚而为铁枢,卒其所以败者,非苦禁忌少而门枢朽也,常苦崇财货而行骄僭,虐百姓而失民心尔。”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今俗间多有禁忌,生三子者、五月生者,以为妨害父母,服中子犯礼伤孝,莫肯收举。”《后汉书·郎顗传》:“臣生长草野,不晓禁忌,披露肝胆,书不择言。” 唐 苏拯 《明禁忌》诗:“阴阳家有书,卜筑多禁忌。” 鲁迅 《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看一本旧历本,写着‘不宜出行,不宜沐浴,不宜上梁’,就知道先前是有这么多的禁忌。” 2. 谓因摄养而避免食用某种食品或药物。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养生》:“若其爱养神明,调护气息,慎节气息,均适寒暄,禁忌食饮,将饵药物,遂其所禀,不为夭折者,吾无间然。” 唐 李翱 《韩吏部行状》:“某疎愚,食不择禁忌,位为侍郎,年出伯兄十五岁矣。”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无信庸医谬方,妄以异功木香等散投之,守禁忌,节起居,慎调护,谨饮食,即凶亦有变为吉者。” 3. 指禁令戒条。 《后汉书·蔡邕传》:“至是复有三互法,禁忌转密,选用艰难。”《后汉书·杨终传》:“ 汉 兴,诸侯王不力教诲,多触禁忌。” 4. 谓禁止。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这一月来,我的投稿已被封锁,即无聊之文字,亦在禁忌中。”[1]
编辑本段禁忌的定义
人们对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事物所持态度而形成的某种禁制。危险和具有惩罚作用是禁忌的两个主要特征。是人们为自身的功利目的而从心理上、言行上采取的自卫措施,是从鬼魂崇拜中产生的。禁忌大致分为原初阶段、次生阶段与转化消亡3个阶段。丧葬禁忌与祭祖是禁忌的原初形态,与鬼魂信仰的联系最直接。次生阶段人们继承了原始时期的鬼魂崇拜所出现的禁忌,将它们制度化、礼仪化,并作出繁琐的规定。在人们的生活中,无论是礼仪、节日、行业等,凡认为不吉利的,几乎都在禁忌之例。从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近代开始,科学逐渐深入人心,禁忌自然消亡、转换。 禁忌本是古代人敬畏超自然力量或因为迷信观念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措施。它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曾经起着法律一样的规范与制约作用。到了今天,许多禁忌随着人们对被禁物的神秘感和迷信观念的消除,已经逐渐消亡,但仍有不少禁忌遗留下来了,并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3.写古风词有什么要求或禁忌
首先要确定中心思想,再根据要表达的思想选择合适风格的曲子,填词其实很简单,只是很多人都写不出感情,这一点就需要作者的强大阅读量和对词的感情了。
整篇词要有整体性,最好押韵,中间可以换韵但不要太突兀了,这一点要连进你选的曲子里去实验,而且有时候自己听不出来,可以请别人帮忙鉴赏一下,最好不要用已经写的很多的题材,不容易出彩,但是你如果旧瓶能装上很有新意的新酒的话也很好。
词平时是要积累的,典故也要,有时候你知道一个词,一个典故和你能在自己作品中运用到所需要的水平相差很多的,经常记,经常看,有时又会有新理解,肚子里没墨水是写不出好东西的.
再有就是对历史知识的积累.还是阅读量的问题.
还有注意曲子的开头部分,高潮部分,结尾部分的词要根据感情需要来填.
还有炼字,大家都知道"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体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形容词用作动词,体现春的动态,有时一两个字也会为你的词添彩很多。
就先写这么多,其实我也不是很会写,个人的问题还要你自己来发现,你先写一下再和别人已经比较成熟的歌词比较一下,发现问题并改正就行了,祝你填词愉快~
要有耐心啊,有时一首词要修改很多遍,甚至面目全非才更符合思想。
呵呵,我也很喜欢古风词
4.古代有哪些忌讳
人们都不喜欢“死、亡、丧、败、破”等不好的事情,所以这些字词在中国古代被看作是一种忌讳,特别是在逢年过节、婚姻嫁娶、修屋建房等重要的喜庆活动时,更是十分注意回避这些不吉利的字词在禁忌语中也对名字的避讳孔夫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在旧时被人们尊为“圣人”,因此过去的读书人每当遇到他的名字“孔丘”时,要改变“丘”的写法,少写一竖,并且把读音也改为“mǒu”,否则被视为不恭敬。
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更是威严无比,为了显示他的“九五之尊”,皇帝的名字是要避讳的,比如,秦始皇姓赢,名政,于是“政”字不能说,与“政”同音的字也不能说,所以人们把“正月”(zhèngyuè) 读成 zhēngyuè。
5.古代禁忌文有吗
《双生乱》,姐弟,文笔不错……
双生花开,霍乱天下。
“若是培养一个听话的,绝不背叛的宠物……”
他是她的双生弟弟,
是她一手培养出来的,最为完美的作品。
玉雪稚嫩的男童,紧紧拉着白衣女童的手不放开,白瓷般的玉容上是全然的信赖和满足。
“皇姐,慎儿只属于你,生生世世。”
他是飘零宫的大祭司,却不过是她用来敛财和收集力量的工具。
“淳于清泠,这样利用我的人,必然会付出代价!”
他是未来的储君,却在自己的异母妹妹这里失了心,甘心成为她的傀儡。
“泠儿,只要是你想要的,太子哥哥一定会为你办到。”
他是想要修仙的道人,她是他最后的一道劫,接近她,爱上她,带来的却是伤害。原来一切,不过是一场阴谋,他们,都只是其中的棋子。
他是她的父皇,是她费尽心机得来的靠山;纵容她,宠爱她,即使知道那并不是一场单纯的遇见。
清泠与世,一切都只冷眼看过。
哪怕世界上最优秀的男子全都匍匐于脚下,
她依旧只是自己的主宰。
还有《玥影横斜》也是古代的,《凤血》兄妹的,很经典!
6.古代女子的生活禁忌
古代处女禁忌
/view/97391.htm
处女,又称在室之女,指未出嫁的女子。在中国古代著作《荀子·非相》中云:“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在远古时期,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生理现象不能得到明确的认识,故而产生了诸多忌讳习俗,称处女禁忌。
在澳大利亚的一些原始土居部落那里,有一种“处女禁忌”现象,部落里如果有人结婚,人们就纷纷前来祝贺,大家尽情地跳舞、喝酒。狂欢达到高潮时,部落里的一些人把新娘簇拥到另一间房间里,用石器或其他什么工具破除她的童贞。然后,由一个人带着沾有处女血的东西向大家展示。至此,婚姻仪式才算真正完成。
在澳洲某些原始部落中,当姑娘到达青春期时,就由年老的妇女弄破处女膜。在赤道非洲的马萨,在马来亚的沙凯族,苏门答腊的巴塔斯族都有这样的习俗。
有些部落请丈夫的朋友,有的则由姑娘的父亲,有的则由部落里的特殊的人物来完成这一工作。在西里伯尔的阿尔福族那里,新娘的父亲充当这种奇怪的角色,在爱斯基摩人的某些部落里,巫师帮助新娘弄破处女膜。
在古希腊,处女在神庙前向神的代表献出童贞。在中世纪,欧洲领主拥有姑娘的初夜权,可能也是一种处女禁忌的遗风。在印度的不少地区,新娘用木制的“神象**”破除童贞。但是,完成这一人生使命的决不是新娘的丈夫。
在上述一些原始部落里,新娘、新娘的丈夫,大家都不仅不重视处女的童贞,甚至怀有对童贞的深深的恐惧。因此出现了由第三者帮助破除童贞的婚姻现象,对这种婚姻现象,心理学家们和对原始人类史和民俗学缺乏了解的人会认为是不可思议的。
有的学者认为,这是性自由的群婚生活时代的一种心理沉淀,处女禁忌由第三者,并且常常由男性真实地或仪式化地进行,有时由多个男子公开地、仪式化地进行,这是对古代群婚生命的一种回忆和重演,也是向群婚生活的一种告别。
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初民对处女流血的一种恐惧的疯狂心理的防止。原始民族大多对红色有一种神秘的心理,原始埋葬中常常把红色粉末作为殉葬品,认为它能注入生命的活力。另一方面,原始人有渴血情操。他们喝动物的或敌人的血,血会引起原始人疯狂的杀欲。
在安达曼群岛上的安达曼人那里,女孩子初潮时有许多禁忌,例如不得外出,不得用原来的名字等等。害怕流血会带来可怕的祸害。而这种祸害与结婚的喜悦是矛盾的,作为避免的方法,就由第三者来承受可能带来的祸害。
心理分析学之父弗洛伊德则认为,就女性来说,初婚导致肉体器官的受损和自恶的心理创伤,这种心理常常表达为对于逝去的童贞的怅惘和惋惜,表现为对夺去其童贞的人的一种深刻的恼怒。
而处女禁忌则使将来要与这个女子共处一生的男人避免成为女子内心恼怒的对象,避免妇女因童贞的丧失而产生对丈夫进行报复和敌对的心理。原始人把女子看成神秘的、令人恐惧的,害怕女子在初婚时会对丈夫造成某种危险。因此,丈夫也认为处女禁忌是有益的。
7.古人忌讳的原因
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师讳”,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以示我们对父亲对老师的尊重。这种避讳,在我国古代,要比今天严格得多。
在古代,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对君王对尊者也要避讳。大家都知道的,为避秦始皇赢政的讳,把农历正月改为“端月”,或改正字的读音为平声。还有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讲的故事,有一个州官叫田登,为避他的“登”字,正月十五放灯夜,通告上一律写成“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这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来历。为避讳,司马迁写的《史记》,像是错别字连篇,因其父名曰“谈”,所以凡是“谈”字,一律改成了“同”,“赵谈”
成了“赵同”,“李谈”成了“李同”。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也为我们后人研究考证古籍的写作或出版时,提供了一些依据。
对于帝王的讳,那更是高压线,能找字避掉的一律找字避掉,不能找字避掉的,写成缺胳膊少腿的错字,也要避掉。不然就是大逆不道,轻者免职流放,重则祸灭九族。清代吕留良触犯讳禁,死49年后,又被开棺戮尸,并且其子孙、亲戚、弟子广受牵连,无一幸免。
《礼记·内则》云:“凡名字,不以日月,不以国。不以隐疾,大夫士之子,不敢与世子同名。”这是避讳的理论根据。所以,我国历朝历代,特别是对于长辈名字的避讳,还是得到老百姓认知认可的。大家都熟悉的《打金枝》,唐朝驸马爷郭暧打妻子升平公主的原因,就是升平公主在吵架时直呼了郭暧父亲郭子仪的名讳,不尊重郭子仪。这不但在那时是大逆不道的,在当今社会也是没礼貌没教养的,所以郭暧才冒着杀头甚至灭族的危险教训了升平公主。如果我们当今没大没小,对长辈对尊者直呼其名,那将成何体统啊。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古代什么是禁忌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