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人文讲座
人文素质讲座相关介绍及流程
2008-X-X 14:12:00
发布部门: 学生科
演讲流程表
时间:2008年X月X日晚7点
地点:电子科技大学国际会议厅1楼104教室
1、川剧表演:变脸、吐火(表演者:何洪庆等三人)
何洪庆,国家二级演员,曾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演出、《走进科学》
栏目专访(中央电视台10频道)等。
2、陈智林演讲
演唱戏歌《明亮亮》
3、水袖表演(表演者:刘谊)
刘谊,国家二级演员,首届全国地方戏精品折戏评比展演一等奖获得者,主演电影《红颜》获威尼斯电影节“欧洲艺术大奖”、维也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4、李天鑫演讲《戏曲音乐.时代印象》
5、活动结束,合影、签名
由于该场地人员限制,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提前入场!
2.人文与德育主题讲座 心得体会1500字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二十一世纪是追求人文精神的世纪,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更是崇尚人文精神的教育。崇尚人文精神不仅是提升办学理念、提高办学水平的必然需求,也是营造良好人际关系,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现代化的必然使命。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对教育下过这样的一个定义:“教育是面对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最后是为了人的生命的发展的一项独特的社会事业。”这就要求我们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赋予每个人生命发展的活力与源泉。生命的发展就是人文精神的发展,培育人文精神就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核。在
古人云“文明以止,人文也”。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活动承载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使命。我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学校办学理念的统帅下,以人文精神的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拓展为目的,立足于实际,与时俱进,突显人文特色;不仅活跃了校园气氛,陶冶了学生情操,而且正在构筑一个博大的精神家园,积淀文化底蕴,产生更大的“场效应”,从而使我校的德育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3.怎莫写人文大讲堂心
给你一篇范文,供你参考: 8月9日下午,由靖江市教育局组织的“教师人文大讲堂”暑期培训活动之“文学知识与文学修养”专题讲座在省靖中大礼堂举行。
我有幸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胡晓明教授的《唐诗与人的自由》专题讲座,胡老师对文学知识与文学修养的解读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胡老师先以做人需要严肃和幽默的态度向我们辩证的解读了当前中小学校的一种新型的师生教学关系。
在讲述《唐诗与人的自由》时,胡老师和我们一起分享了他与一名中学生对解读他所著《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一书的思想观点之间的辩证。胡老师说,读文学首先要懂得将创作与阅读分成两件事情,文学的阅读不只是知识与学养的试炼,而且更是一种生命的修行。
诗是什么?国学大师马一浮说的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朴者之起,如病者之苏”。诗其实就是人心的苏醒。
读诗是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接触,多读诗,就是多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相接触、相释放,就像看花。 胡老师对《唐诗与人的自由》的精彩解读,加深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学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并紧密联系实际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的品格,努力提升自己在教育教学、和谐师生关系等方面,发挥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新课程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是一名初中体育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课堂的学习中来,享受阳光,享受运动,享受快乐。
这就是我最基本的教学理念。 教师必须善于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广泛,学校课堂教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有更加广博的知识和教育技巧,做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复合型教师。
4.讲座总结怎么写
写你听的内容和真实感想就可以。
讲座是指由教师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科学趣闻或新的发展,以扩大他们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或由主讲人向学员传授某方面的知识、技巧,或改善某种能力、心态的一种公开半公开的学习形式。
学术类讲座一般由某个院系或研究机构主办,邀请的嘉宾多为该领域的知名专家,而讲座的主题也会围绕领域内某一具体问题进行。这类讲座对该领域内的人来说,是一场学术盛宴,可是对于领域外的人来说,那可能连热闹都看不了。
5.经典人文地理观后感怎么写
人文地理景观区别于自然地理景观 人文地理景观: 苏州园林 敦煌莫高窟 等等 即由人类活动改造形成的景观 自然地理景观:黄果树瀑布 五大连池火山群 等等 即自然形成的景观 观后人文地理景观区别于自然地理景观 人文地理景观: 苏州园林 敦煌莫高窟 等等 即由人类活动改造形成的景观 自然地理景观:黄果树瀑布 五大连池火山群 等等 即自然形成的景观 观后感就是你看过后有什么感想 感就是你看过后有什么感想 也可以从你看的人文地理中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话题、比如陵墓之类的即可 《经典人文地理》是一个展现古老传统,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电视栏目。它主要以人文地理的理念和观点,以更为巧妙的方法和角度向更广阔的地区和高端受众讲述云南,直接促进世界对云南的了解,以全新的视觉和方法,将云南以外的经典人文地理纪录片推荐给观众。
带着对人文历史的敬畏,带着对大自然的谦卑,《经典人文地理》为您展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这是每一个曾经用脚走过大地,用心体验过大地生命的人所了解的地理学,其中充满了趣味与新知。
在滇东北巧家县的金沙江畔,许多的村落分布在峡谷的两侧。人们从峡谷一边到另一边都要走五、六个小时的山路,然而非常有意思的对比却是,村民们从村口与对岸的人本来就可以通过喊话交流,这边的鸡鸣,那边的人起床,这边的人唱歌,那边的会跟着吆喝。如此临近又如此遥远,自然的天险阻断着他们的交流,于是村们便架设了溜索,在三百多米的高空来回穿梭,然而划溜索十分危险,为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溜索被政府禁止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就在这时,有人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既有可操作性,又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还有可能盈利的修建“渡口”方案。几个月以后,村里有九户人家一起集资入股,在跨度四百多米,距江面三百多米的高空上面架起了一座特别的桥,这既是村里与外界沟通的一座“空中的桥”,一座“空中的渡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人们所有的生活都和“渡口”联系在了一起,这个“渡口”好多时候成了一个“贸易口岸”, 那个悬在峡谷两岸的人工“渡口”因为自然天险的而具有奇观意义,而这种天才创造的主人之间真实地演绎着生活的悲喜离合。
《经典人文地理》栏目在“人文地理”的统领下,真诚立足于充满神秘和浪漫气息的红土地不断开掘有意味的纪录资源,将纪录的视野和触角不断延伸和开拓,不断演绎着自然、地理、历史所赐予的惊心动魄的故事,给观众的心灵吹来阵阵沁人心脾的人文地理之风,韵味悠长、境界深远。
6.对人文经典阐述的作文
对经典的反思作文(一)题记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帕斯卡尔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灾区。学生不喜欢上作文课,语言表达能力低、造假虚构、矫揉造作,千篇一律、众口一辞确是不容回避的客观存在。
我们有何良策来改变这沉重而尴尬的现象?我认为首先要对作文的本质进行重新认识,这是进行反思的基础与前提。其次要明确作文中能力培养与技能训练问题,要意识到作文中的这种现象是人文素养不足的表现,人文素养的高低决定于阅读量的大小,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尤其是进行经典阅读,以阅读促写作。
第三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情境,让学生真实表达,从而真正摆脱目前的现状,回归作文的本质。一、对作文的本质的再认识写作教育是人文教育的直接体现。
由于人文教育的阙如,现实利益和活命哲学就支配了许多人的操行。体现在作文上就是说套话、造假。
再问作文的本质是什么?似乎是很可笑。但在现实中,我们赋予作文沉重的责任——代圣人立言。
摩罗在《思忆文丛》中曾痛心疾首地说:“我们从一开始就学会了人家需要我们说什么就说什么,要求我们不说什么就不说什么,有些东西我们不想说也必须这样说,我们从小就学会做奴隶。等到我们长大发现不这样做别人决不会放过你,那我们就更自觉地那样去做。”
作文成了道德评判,不是“我手写我心”,而是以我手证明一些什么,附和一些什么,附会一些什么,编造一些什么。就连高考亦是如此,拿1999年的高考题目来说,题目的本身《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就已经规定了写作的对作文教学的反思内容、价值取向,这实际上就是要把考生的思维与写作纳入到一个早已预设好的符合社会公共意志与规范的,几乎没有个人意志、想像、创造空间的模式之中,而且是强制的。
2001年的《诚信》不也是如此吗?学生在接受这样的一个教育过程之后,适应这种有意说假话的写作,且说起假话来几乎比说真话还庄严,作文的本质就异化了。作文的本质是表情达意,是“以我手写我心”的真实表达。
相比之下,我们来看一看法国的高考作文题《权力是滋生腐败的土壤吗?》面对这样的题目我们作何感想呢?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说别人的话的是奴隶,说假话的是奴才(奴隶与奴才是有区别的,奴隶是被迫说别人的话,奴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照别人的意思说活)。在“代圣人立言”、做道德评论家的写作实践中,写作就成了培养奴隶与奴才的模子。
造假虚构、套话假话、千篇一律、众口一辞也就事出有因,不足为怪了。因此,谈谈对作文的本质的再认识,似乎不是多余的话,这是个基础与前提。
二、质疑“作文训练”,提倡“培养能力”一种提法反映了一种思想,而一种思想决定了一种实践。我们在写作教育过程中,最常听见“作文训练”、“加强作文训练”这样的说法,似乎从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妥。
让我们先来看看“训练”这个概念。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训练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
从上述的定义来看,“训练”的要领至少有两个特点:1、具有一定的模式,让受训者重复地“练”,以达到预期的要求。2、未明确规定或限制受训的对象必须是人。
也就是说,被训练者可以是万物中最聪明的人,也可以是猫狗马牛等动物。由此看来,这种提法混淆了“教育”与“训练”,表明从未将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以“训练”代替“教育”,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个别人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
松溪一中吴朝晖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提到一个这样的例子:美国教师达琳在昆明教育交流中,因看到中国孩子画技高超,便出了一个“快乐的节日”的命题让中国孩子去画。结果,她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画同一事物——圣诞树!她觉得奇怪:怎么大家都画圣诞树?开始她想可能中国孩子想到她是美国人,就把快乐节日画成圣诞节,于是她释然。
接着她又发现不对:怎么大家画的圣诞树都是一模一样的呢?再仔细观察,发现孩子们的视线都朝一个方向,顺着孩子们的视线,发现墙上画着一棵圣诞树。于是,达琳把墙上的圣诞树覆盖起来,要求孩子们自己创作一幅画来表现“快乐节日”这个主题。
令达琳深感失望,更感吃惊的是:那群画技超群的孩子们竞然抓耳挠腮、冥思苦想、痛苦万状,就是无从下笔。这就是训练的结果,这种现象天天上演在我们的作文教学课上。
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受着这种训练。训练的只能是技能。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人文经典讲座报告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