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仁义礼智信的篆体怎么写
1、迷你繁方篆的写法2、金文大篆体的写法3、方正小篆体的写法4、经典繁方篆扩展资料篆书的历史篆书分大篆和小篆。
小篆在秦代已定形,大篆系指小篆之前的篆书。从书法的角度看,篆刻是一种特殊的书法刻字艺术。
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
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
汉魏之际是秦篆的强弩之末,除用于碑铭篆额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书。唐篆,因李阳冰出而复苏,仁秦篆的浑厚宏伟之气已荡然无存。
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的复古书风,使用权篆书得以起微潮。以篆书著称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
明代承元之风,步趋持平。清朝篆书百花斗艳,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篆体。
2.萧瑀靓篆书怎么写
这次是从篆书开始,陶老边说边用手指点,这点该长那点该短,说到兴处,陶老拽过画毯,铺开宣纸,拿起毛笔,饱蘸浓墨,边讲讲演示。陶老说:学书法,首先得把字的结体弄明白,吃透其意境。汉字的笔划有多有少,在组成汉字横、竖、撇、捺、折、钩、提中寻找其各自的位置,合理安排,使人想看、耐看,看起来舒服,经得住推敲。比如这个“无”字,左右对称,上下均衡,笔画不多不少既好写又好看,但汉字并不都是这样,笔画多的就要照顾左右,合理等分,均匀布局。二、寻找最美点
汉字只所以美,只所以用中国传统的笔墨说话,就在于它一是美在形二是美在意,每个字每一点画都有它最美的位置,就像打仗一样,要反复的琢磨,精心的布阵,深思熟虑,才能下笔入神。大书法家只所以称之为“大家”,是其在不断实践中积累的,每一笔画都不随意,更不是凑和。留白也好,游丝也好,真正做到密不透风、疏可跑马,那是日积月累的功力,更是经验的总结。所以,在临贴时一要有心,二要入神,三要得法,四要融会。只有把古人的东西学好了再融入自己的东西,才能不断的创新,创新就是继承,继承不是一成不变。陶老说:“从创作作品的开始,就要腹中有稿,在作品完成时,就要不断的反复琢磨,落款应在何处,钤印应在何处,章法如何统一,不要急于求成,甚至你把半成的作品挂起来,闭上一只眼,站上半小时,反反复复寻找一个字的每一点画是不是在最美的点上,整篇作品最美的地方是不是在一个点上”。“一个人的眼光也好,大众的眼光也好,最美的地方却是统一的,也是人心所向的”!
中国书法、中国画,只所以于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关键在于她的神韵。无论形似或是神似,都是在运笔之前做到手到笔到、胸有腹稿。我在创作时常常是随意的,即兴的发挥,有时甚至是一边看帖一边写,这样写出的一幅作品,单字看还可以,但整幅作品却失去了色彩,没了连贯,使得作品挂起看时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就是胸无稿,气则断。陶老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在创作时先不要急于动笔,要反复琢磨每个字的笔画、布局。书法“大家”在创作时往往不需要瞻前顾后,看似随手拈来,其实是多年经验的总结,所以,在创作时作品也是平时功力的再现。看似简单的一点一捺,倾注的是汗水结晶。只有做到日常积累,方能用笔如神。只有做到胸有腹稿,才能气运全篇,耐人寻味。
临走,陶老说:《新华大字典》这本书不错,这本大字典不但介绍了汉字的结构、笔画、还详细说明了这个字的来源,建议我买一本,多分析、研究汉字的历史背境和演变。
临走,陶老又搬出箱子,在满箱子的笔中,左挑右选,拿起一支看似不起眼的笔说“这支是做笔世家的师傅送我的,你拿去用吧!”“这支是做笔厂家送给我的,你拿去用吧”“这支写大字用的,但同样可写小字,大笔可以写小字,小字不可写大字”。拣来拣去的三支笔送给我,我傻傻的站着竟不知说什么好,只一个劲的点头说谢谢,谢谢!
窗外小雪丝在飘,室内温度高气氛好。突然才发现,快二个多小时了,穿着的羽绒服还没脱。
不舍中下楼,脑海中永远回旋着陶老反复问的“还需要些什么”?
3.篆书体:仁义礼至信
[仁义礼至信]篆书的写法很多,现集历代名家名帖之字以供参考。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