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武帝刘彻,在古代,彻是什么意思
读音:chè
释义:
<;动>;通、通达。
<;动>;透、穿过。
<;动>;尽、完、到底。
<;动>;通“撤”,去掉、拿掉。
“彻”的词性变化:
1、通,达 [thorough;penetrating;clear]
彻,通也。——《说文》
果无不彻。——《国语·晋语六》
摄而不彻。——《国语·楚语上》
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国语·吴语》
其何事不彻?——《国语·周语上》
焚烟彻于上。——《国语·鲁语上》
其聪能听彻之。——《国语·楚语下》
2、又
民之彻官百品。不敢彻声闻于天王。——《国语·国语上》
物彻疏明。——《庄子·应帝王》
目彻为明,耳彻为聪,鼻彻为颤,口彻为甘,心彻为知,知彻为德。——《庄子·外物》。注:“彻,通也。”
3、又如:透彻(详尽而深入);洞彻(透彻地了解);通彻(通晓;贯通);彻夜(通宵,整夜);彻内彻外(从里到外;完完全全);彻朗(清明。指心地清净光明)。
关于“彻”的造句:
1、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彻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结果是有害于团体,也有害于个人。
2、很多时候,能够彻彻底底地回护一个人,才是真正不易。尽管那不是爱,只是在漆黑的风雨中,竭力想护住那朵唯一的萤火。
3、灾区人民的悲惨遭遇,使我感同身受,仿佛一座大山一直压在我的胸口,让我彻夜难眠。
4、由于贯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今年的文艺创作获得了丰收。
5、作为一个好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透彻全面,防止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2.汉武帝刘彻,在古代,彻是什么意思
关于刘彻名字的问题可以检索杭州图书馆提供的CNKI相关文献。
《汉武故事》称“景帝亦梦高祖谓已曰:王美人得子。可名为彘,刘彻幼名彘和陈后小名阿娇的说法由此而来。
仅“彻”字而言有多重意思
1、明白,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汤问》2、垦治:彻田为粮。《诗•大雅•公刘》。很有可能是因为其中的某个意思。以后者为例,中国是农耕社会
包括《史记》《汉书》在内的正史均无相关记载 。
以上回答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杭州图书馆
3.汉武帝刘彻,在古代,彻是什么意思
读音:chè释义:<动>通、通达。
<动>透、穿过。<动>尽、完、到底。
<动>通“撤”,去掉、拿掉。“彻”的词性变化:1、通,达 [thorough;penetrating;clear]彻,通也。
——《说文》果无不彻。——《国语·晋语六》摄而不彻。
——《国语·楚语上》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国语·吴语》其何事不彻?——《国语·周语上》焚烟彻于上。
——《国语·鲁语上》其聪能听彻之。——《国语·楚语下》2、又民之彻官百品。
不敢彻声闻于天王。——《国语·国语上》物彻疏明。
——《庄子·应帝王》目彻为明,耳彻为聪,鼻彻为颤,口彻为甘,心彻为知,知彻为德。——《庄子·外物》。
注:“彻,通也。”3、又如:透彻(详尽而深入);洞彻(透彻地了解);通彻(通晓;贯通);彻夜(通宵,整夜);彻内彻外(从里到外;完完全全);彻朗(清明。
指心地清净光明)。关于“彻”的造句:1、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彻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结果是有害于团体,也有害于个人。
2、很多时候,能够彻彻底底地回护一个人,才是真正不易。尽管那不是爱,只是在漆黑的风雨中,竭力想护住那朵唯一的萤火。
3、灾区人民的悲惨遭遇,使我感同身受,仿佛一座大山一直压在我的胸口,让我彻夜难眠。4、由于贯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今年的文艺创作获得了丰收。
5、作为一个好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透彻全面,防止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4.汉武帝姓刘,名彻,字什么
刘彻字通
「名」与「字」,通常「字」由「名」衍生而来,意义上,有其密不可分的关联。《白虎通˙姓名》说:「或傍其名而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大体上,我们粗分为以下七大类∶
一、同义互训。名与字的意义相同,可以互相解释。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
二、反义相对。名与字的意义相反,两者对立相应。这是希望人不要过与不及,取其制衡之意。如:连战,字永平
三、使典用事。有些名、字援引经史载记,使用典故。如:陆羽,字鸿渐(《易˙渐卦》:「鸿渐於陆,其羽可用为羽仪」)
四、景仰前贤。如:牛僧孺,字师黯(汲黯,字长孺,汉武帝赞之为社稷之臣)瑞名轩周易起名馆
五、崇奉宗教。如:王维,字摩诘(维摩诘,佛家菩萨名)
六、原名变化。把名做些简单变化,便成为字。如:李白,字太白
七、记实志盛。有些人名、字间,根本无法望文生义。如:张耒,字文潜;若非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纪录:「张文潜生而有文在其手,曰耒,故以为名,而字文潜。」任谁也猜不透其名字意义上之关联
5.关于刘彻的皇后陈娇的诗.
各自东西流。
昔日芙蓉花, 今成断根草,算只有殷勤,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
闲愁最苦;摸鱼儿>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 泪当达九泉, 死犹复见思, 生当长弃捐,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 今年选后宫梅妃 柳叶双眉久未描, 连娟千蛾眉; 早知获谴速, 悔不承恩迟,君不见,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妾薄命 李白 汉帝重阿娇, 贮之黄金屋。 长门一步地。
以色事他人。 咳唾落九天, 寒日惨无晖, 空房不敢恨, 但怀岁暮悲,天涯芳草无归路,休去倚危栏,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 能得几时好? 长门怨 陆游 寒风号有声, 残妆和泪湿红绡. 长门自是无梳洗,玉环飞燕皆尘土, 何必珍珠慰寂寥. <,画檐蛛网,镇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随风生珠玉。 宠极爱还歇, 妒深情却疏,见说道。
怨春不语, 不肯暂回车。 雨落不上天, 水覆难再收。
君情与妾意。 声当彻九天。
6.汉武帝対彻《秋风辞》而闻名于世的秋风楼在哪里
秋风楼位于万荣县城西南40公里处的宝鼎乡庙前村北黄河 岸边的后土庙内。
后土庙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5268平方米,现 存山门、戏台、献殿、正殿、东西五虎殿、宋真宗碑、秋风楼 等。后土庙所处地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汾阴睢地,庙也称汾阴 后土祠,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创建。
庙内3座戏台呈 “品”字形布局,为全国古戏台形制的孤例。汉武帝刘彻曾5次 巡视河东,其中元鼎四年(前113年)巡视河东时祭祀了后土 庙。
时值晚秋,汉武帝在汾河舟中欢宴群臣,慷慨高歌,写下著 名的《秋风辞》。秋风楼因藏有《秋风辞》碑而得名。
秋风楼凭 河而立,崇峻壮丽,东依峨嵋岭,西傍黄河岸,与陕西韩城市芝 川镇司马迁祠隔河相对。 楼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同治九年 (1870年)重建,面阔、进深各5间,木质结构,3层,高32。
6 米,曲尺形,砖砌底座,十字歇山顶。二、三层上建有回廊,三 层内藏有元至元八年(1271年)所制汉武帝《秋风辞》碑刻。
全楼斗拱密布,结构精美古朴,形制巍峨劲秀,雕刻精巧华丽, 为现存古建筑之精品。 秋风褛的两侧下方,有精雕吊柱28根, 十字歇山式楼顶的36个琉璃挑角上,装有108个武将形象的彩 色琉璃。
游人登楼依栏远眺,北瞻龙门,南望华岳,大河壮观, 尽收眼底。继汉武帝之后,历代诗人、散文家写有50余篇词赋 文章,著名人物有王勃、杨炯、薛琚等。
1996年,秋风楼被国 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