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民k歌那些漂亮的评论怎么弄的
一般都是复制粘贴过来的,然后再稍微改一下。
给你一个网站你可以去复制粘贴就好了。下面是几张最火的评论截图:
《全民K歌》是一款由腾讯公司出品的k歌软件,具有智能打分,专业混音,好友擂台,趣味互动以及社交分享功能。2014年9月10日,全民K歌ios版本在app store首发,推出后备受好评。
2014年8月26日,备受K歌玩家期待《全民K歌》正式开启预约下载,并将于2014年9月1日首发。作为腾讯首款K歌交友应用,《全民K歌》独创歌曲段落重唱功能,并拥有智能打分、趣味调音、好友擂台、趣味互动等功能。
功能介绍
1. 练歌模式:重唱指定段落,只能系统打分日韩粤语歌音标,助你快速提升唱功。
2. 好友擂台:和好友斗歌,争夺擂主宝座。
3. 海量伴奏:海量高品质伴奏及原唱音频给你最好的K歌体验。
4. 趣味互动:向好友的作品发弹幕,给好友送鲜花,各种好玩的互动方式,奇乐趣穷。
5. 社交分享:把作品分享到QQ、微信和QQ空间,让好友成为你的粉丝。
6. 本地保存:把喜欢的作品保存到本地,随时随地想听就听!
7. 作品投稿:歌声扬万里,粉丝涨不停。
参考资料
全民k歌评论大全.婚尚[引用时间2018-1-23]
2.以《对民歌的认识》写一篇作文,不要网上的
从小到大,听到最多的歌自然是那些流行歌曲,有事没事总能随口哼出几句。可是当时光沉淀,勾起我心灵深处记忆的那一首歌,却是民歌——《编花篮》。
对绝大多数同龄人来说,这一定是一个陌生的歌名,其实我也一样,若不是学习电子琴,也定会不知道这么一首歌。可是现在的我有些庆幸能够遇见这首民歌,我感谢它选择与我相遇,选择让我认识它,了解它,直到喜欢上它,我相信这就是缘分。
学弹这首民歌,对于几年前的我来说,尚是个不小的挑战。它迅疾的节奏,繁多密集的音符,让我的手难以跟上节拍。我一遍遍的练习,直到耐心被磨光,我像一个逃兵一样选择了放弃。可是没过两天,我又忍不住“自觉”地重新练起,赶不走的好奇心战胜了困难,我就是想把它用自己的双手弹奏出来,我就是想听听它究竟是怎样的歌曲。
我赌气似的反复练习,从断断续续到逐渐连贯,直至获得成功。当我再一次坐在琴前,双手轻松地演绎出它时,内心的喜悦抹去了所有练习的苦累。
它欢快明亮的曲调,愉悦地从我指间流淌而出。“编,编,编花篮,编着花篮上南山……”我仿佛看见,在那遥远的淳朴土地上,一个穿着一身花布衣的小女孩,手挽小竹篮,蹦蹦跳跳地一边唱着歌,一边继续手中的编织,快乐地向我走来。在她的脸上,我看到许久未曾见过的笑容,那是没有被世俗污染,最纯洁最天真的笑脸,深深打动人心。
这就是《编花篮》,它渲染出难得的活泼和欢愉,它明明没有时尚的歌词,没有强劲动感的节奏,可我就是喜欢上了它。我从没有刻意要去记住它,可我也从未忘记过它。我相信直觉,这就是让我喜欢的民歌。
3.名人们对音乐的评价
威尔第(1813~1901)伟大的意大利作曲家。
出生于帕马省布塞托城。1832年投考米兰音乐院,未被录取,后随拉维尼亚学习音乐。
1842年,创作了他的第二部歌剧《那布科王》,演出异常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1848)、《厄尔南尼》(18744)、《阿尔济拉》(1846)、《列尼亚诺战役》(1849)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因之获得“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
五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1851)、《游吟诗人》(1853)、《茶花女》(1853)、《假面舞会》(1859)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1871~1872年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
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奥赛罗》(1887)及《法尔斯塔夫》(1893)。1901年逝世于米兰。
一生创作了二十六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划剧中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 约翰·施特劳斯(1804-1849)奥地利作曲家。
与其子相区别,被称为老约翰·施特劳斯。曾写过150余首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父”。
他跟写过100多首的约瑟夫·兰纳 (1801-1843)一起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直至二十世纪的今天,圆舞曲仍方兴未艾,保持着一定的影响。
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与其父相区别,被称为小约翰·施特劳斯。
继承了先父和兰纳等前辈的传统。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成就比他父亲大,他是一个多产作家。
作品编号达到479号,其中圆舞曲 168首,波尔卡舞曲117首,卡得累舞曲73首,进行曲43首,马祖卡舞曲和加洛普舞曲31首和轻歌剧16部。1844年他十九岁时,正式登台首演他创作的作品《寓意短诗圆舞曲》(作品1号)及其他三首舞曲(2-4号),而《寓意短诗圆舞曲》在“再来一个”的喝采声中,竟连续重奏了十九遍,获得巨大成功,打响了第一炮。
由于小约翰·施特劳斯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圆舞曲,因而被誉为“圆舞曲之王”。l899年6月3日, 他因患肺炎在维也纳逝世,维也纳入民为他举行了据说有十万人参加的盛大葬礼。
他的遗体被安放在维也纳公墓里,在勃拉姆斯墓的旁边,舒伯特墓的对面。 约翰奈斯·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十九世纪后半叶最卓越的、古典乐派最后的一位作曲家。
1833年5月7日勃拉姆斯生于汉堡一个职业乐师的家庭里。他童年生活十分贫困,十三岁便在酒店里为舞会弹伴奏,在剧院帮助父亲演奏。
与此同时,为了多得报酬,他还写了不少沙龙音乐作品,包括多种舞曲、进行曲和管弦乐曲改编曲等。他曾从师戈赛尔、马克逊学习钢琴,一生中交游颇广,尤其得到舒曼夫妇及约·阿希姆的赏识与支持。
他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但他没有进过音乐学校,靠他自己的勤奋好学、他的卓越才能和对自己所献身的事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觉悟。
他的成熟的作品证明了他掌握着登峰造极的艺术技巧和才华。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
交响曲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而仍带有自己的特点。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
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此外,他还作有二百余首歌曲、四部交响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D大凋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最为著名。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他定居维也纳,把当时欧洲这个音乐中心作为他的第二故乡。l897年4月3日在维也纳逝世。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出生于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父亲是一个冶金工厂的厂长兼工程师,母亲爱好音乐,很会唱歌,也会弹琴,因此,他们家庭充满了音乐气氛。
他自幼便已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但是,家里的人却从来没有想到他将来会成为一个职业的音乐家。柴科夫斯基十岁时进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但他仍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钢琴,并时常去看歌剧。
1859年他毕业后曾在司法部任职。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抓紧学习音乐,参加社交性钢琴演奏和创作活动。
1862年柴科夫斯基进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于他终于踏上接受真正的专业音乐教育的决定性道路。毕业后(1866年),应尼古拉·鲁宾斯坦 的邀请,柴科夫斯基就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历时十一年之久。
但他时常为这妨碍他的创作活动的枯燥的讲课工作而感到苦恼,既使这样,他还是创作出各种各样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最初的三部交响曲、交响诗《弗兰契斯卡·达·利米尼》、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舞剧《天鹅湖》以及《第一钢琴协奏曲》等。这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的第一个时期。
1877年,柴科夫斯基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他当年结婚,快速仳离。
这是他一生中精神最为痛苦的一年,他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