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博物馆设计理念(就是依据)
博物馆建筑代表一个时期、一个地区建筑和建筑设计的水平。
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现代博物馆建筑实例的剖析,在前人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分析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注重的因素,研究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的理念,探讨博物馆建筑设计理念的趋向。 《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以研究、教育和观赏为目的,通过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相关物品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为社会和 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永久机构。”
而与之相适应的博物馆建筑是服务于博物馆的目的、功能、作用和性质的专门建筑。现代博物馆是一个地区、城 市文化和艺术的圣地,是现代人的精神殿堂。
现代博物馆建筑常常是一个地区、城市标志性建筑,代表一个地区、城市建筑和建筑设计的水平。博物馆建筑由于功能 的复杂性和形式的独创性要求,以及社会对它超乎寻常的期待,其建筑设计是各类建筑中最难而又最具创造性和挑战性。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 步、文化需求的提高,人们对博物馆提出更多、更高要求,这为现代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对于博物馆建筑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博物 馆建筑设计理念也随之不断更新和发展。建筑设计理念是建筑师根据设计项目的性质、功能、环境和要求等因素所确定的设计基本思想和概念,是充分完善的设计意 图,是建筑创作的纲领。
建筑设计理念是建筑师在设计前期通过对设计项目的建筑性质、使用功能、所处环境及设计要求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判断、总结和提炼 逐步明晰而确定的。确立了设计理念,创意就有了思想,构思就有了依据,设计就有了目标。
因而设计理念对于建筑设计十分重要和关键。建筑设计理念反映建筑师 对于影响建筑因素的关注重点。
在建筑创作中,对环境、功能、艺术和技术等因素的强调便形成几类建筑创作理念,即注重环境因素的建筑设计理念、注重功能因素 的建筑设计理念、注重艺术因素的建筑设计理念及注重技术因素的建筑设计理念。同样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也存在这几类建筑创作理念。
1 注重环境因素的设计理 念博物馆同其它建筑一样存在于建造环境中,建筑设计是在客观存在的环境中进行的,设计过程也是一个认识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创造环境的过程,环境对 于建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筑环境的范围大到建筑所在的地域、城市,小到建筑周边、建筑基地之内。
建筑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不同的博物 馆、不同的建造环境,建筑与环境的紧密程度不同,环境对于建筑的影响程度不同。
对于特定的博物馆或特定的环境,注重博物馆的环境因素,重点处理建筑与环境 的关系,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1.1 与自然地理环境融合的理念现代博物馆由于其文化、娱乐的特性,经常选择建在环境优美的大自然中。
随着对人类赖以 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逐步认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注重博物馆与环境的融合、强调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愈来愈得到建筑师的重视,在现代博物馆 建筑设计作品中常常得以体现。瑞士拜尔勒博物馆就是体现这一设计理念的实例。
这是一座位于巴塞尔的小型艺术博物馆,建筑基地环境优美,周围是茂密葱郁的树 林,还邻近一处别墅古迹。意大利当代著名建筑师伦佐·皮亚诺的设计,使博物馆和周边环境十分和谐。
博物馆设计形态开放,建筑与环境之间过渡自然而没有割 断,建筑形象也比较单纯,不刻意引人注目,给人平静和严谨之感,使其完全融入自然环境,体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丹麦哥本哈根“方舟”现代美术馆建于南部伊 舍吉地区的海湾边,基地周围是湖泊、海滩、草坪构成的环境,远离城市,自然野趣,处于诗境般的大自然中。
为了这片绿色的草地和宁静的海滩不受人造建筑的破 坏,当时还是建筑系学生的瑟伦·罗伯特·伦德将博物馆外观设计为一艘自然停泊在海边的船,博物馆成为海湾一座地景建筑,成为海岛的一部分。建筑与海滩、水 面、海鸟浑然一体,构成一幅宁静的自然画面,表达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1.2 与人文历史环境协调的理念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宝库,现代博物馆因其涉及人文、历史的特性,建设用地宜选择在与人文历史相关的环境 中,建筑师往往采取尊重人文和历史因素的态度,设计表现博物馆建筑与环境相互协调的理念。德国法兰克福现代艺术博物馆就建在旧城中心的一所老教堂附近,用 地是街道中间的一块不规则三角形地段。
奥地利建筑师汉斯·霍莱因用一个完整简洁的三角形体块布满整个地段,被称之为“一块蛋糕”。在建筑外形塑造上运用后 现代的建筑手法,增加一些历史建筑的片段,并且博物馆的材料、色彩都与周围建筑相近,设计强调与附近的老教堂等传统街区环境协调。
苏州博物馆新馆也是建在 历史建筑环境中,紧邻苏州古城内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和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由于这座博物馆独特的环境位置,处理好新馆与忠王府、拙政园的关系将成 为整个博物馆设计的关键。
著名华裔美籍建筑师贝聿铭在设计中尊重和维护忠王府、拙政园以及周边环境历史文化风。
2.历史博物馆设计说明怎么写
一. 目的
1. 熟练建筑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2. 进一步掌握建筑与环境及已有建筑物的关系,把环境及历史的特殊性做为设计构思的重要因素之一,使新建筑成为城市及历史文脉延续的和谐因素。 3. 了解博览建筑外部形象与功能、室内空间及内部流线组织的关系, 4. 培养调查研究、查阅资料、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提高方案构思表达、图纸表现的能力 二. 设计内容
1. 在我市大钊公园或南湖公园,地形自选(要求:1. 或靠山或临水或兼有2.
交通便利3.考虑旅游需要4.扩建用地)。
2. 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左右,突出;绿地率≥30%、建筑密度≤40%;充足的室外展示场地、停车场地 3. 房间的设置、功能与面积指标自定 (根据展示内容,可通过调研,查阅资料等获取) 三. 成果要求
1. 总平面图 1:300-1:500 2. 设计说明 (仿宋字)
3. 平面图 1:100 、1:200(包括室内布置) 4. 立面图 1:100 、1:200(四个立面) 6. 剖面图 1:100 、1:200 7. 外观透视或轴侧图 8. 室内局部透视图、剖视图 9. 工作模型(材料自定,不上交) 其中外部透视或轴测图必须用彩色表现
图纸一律要求用A2图幅(图纸尺寸420mm x 594mm) 四. 进度安排(8周)
1. 分组讨论及调研,查阅资料,参观,进行初步方案构思
最迟12周 周四 提交 调研分析报告(500字以上)、概念或初步设计方案 (草图纸)
2. 修改,完善方案
最迟14周 周四 提交 二次设计方案 (A2 草图纸,并应设计布置图面) 3. 深入完成设计,绘制图纸,制作模型 最迟18周 周四18:00 提交所有设计图纸 五. 参考书目:
1.《建筑设计资料集》二版4,博物馆、展览馆部分 2.《建筑学报》相关文章;
3.广东省博物馆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广东省博物馆位于广州市东山区文明路215号的广东省博物馆成立于1959年,是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以“植根于粤 寓意于博蕴形于馆凝神于藏”为设计原则(藏尾:“粤博馆藏”),以汉字为设计依托。
广东省博物馆标志以“植根于粤、寓意于博、蕴形于馆、凝神于藏”为设计原则(藏尾:“粤博馆藏”),以汉字为设计依托。图形隐含“广东”之字形、“博”之字韵,点明广东省博物馆的地域属性和行业特点。融合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大胆、现代、独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并以归形于“藏”的点睛之笔,体现粤博的职能属性和粤博人专精于藏的精神气质,展现粤博标志及广东省博物馆海纳百川、古今并包的风格气度。
标志原面向全国征集,后以招投标方式选择理想公司为标志深化设计单位。理想公司组织专项工作设计团队,拿出了具有独特创意设计的“藏”字标。2009年5月28日,理想公司的标志方案得到了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博物馆及广东省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中标公司——香港许李严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一致肯定,于佳节之日再获佳音。
广东省博物馆(Guangdong Province museum)位于广州市东山区文明路215号的广东省博物馆成立于1959年,是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是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广东省博物馆大院原是清代广东的贡院,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院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民党“一大”旧址(含革命广场)和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红楼、中山大学天文台,并辖有广州鲁迅纪念馆。
4.苏州博物馆的建筑理念是什么
苏州博物馆新馆出自著名的现代主义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结合了苏州传统的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
从某种程度而言,苏州博物馆是在现代的空间中,呈现苏州本身的同时诠释古典的东方园林精神。
5.洛阳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理念
为全面展示洛阳13朝古都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该设计方案在设计理念上突出了五个方面: 河洛文明展的展示面积将近4000平方米,展出文物2000多件。
这里更多是通过文物来讲述历史,从而全面了解古都洛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情况。为让大家对整个参观有清晰的脉络认识,十三个朝代又分为史前和夏商周,汉魏,隋唐和五代、宋三个大的篇章。
因此,第一展厅的史前和夏商周部分无疑是整个基本陈展的“前沿阵地”,这一部分展出的文物有800多件,展示面积达1000平方米以上 。许多参观者或许会觉得,史前部分所展示的内容多为石器、化石,不具可观性。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在这里你就真的看不到精美的文物了。比如旧石器时代的象牙化石、鸵鸟蛋化石,都是珍品中的珍品;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黑陶,骨针、骨匕、陶背壶、陶灶等,这些都可以说明,在数十万年前的远古时代,洛阳的土地上已经有了“刀耕火种”,已经升起了“袅袅炊烟”。
而夏商周部分则向大家展示了三代时期青铜文化的灿烂,这些泛着金属光芒的青铜器,向大家讲述着中华文明起源的辉煌。第二展厅的汉魏部分,主要从建筑、丧葬制度演变、升仙思想的兴起、文化、宗教、人口迁移、民族融合等等方面展示了洛阳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
五千年历史长河,洛阳城最繁华、最辉煌的时期莫过于隋唐。在河洛文明展里,您将看到的最“繁华”展区要数隋唐展区。
走进这里,800多件精美的文物将“荟萃”在模拟的隋唐洛阳城里,给您梦回千年之感。隋唐展区重点展示的内容为隋唐洛阳城、隋炀帝与大运河、武则天与神都、丝绸之路与中外交流、唐三彩、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和科技文化思想等。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一阶段,洛阳城的特点是辉煌、庄重、大度、对称。因此,在隋唐展区,规则的中轴对称形式令其看上去非常大气,在色彩上将采用红色为该展区的主色调,以突出东方文化的视觉效果。
在这里,设计人员还将采用地域特征鲜明的内城、外城概念来布局,同时辅以微斜的立柱造型,给人的感觉宛如城墙;巨大的实木梁构架则营造出城楼式的恢宏大气。基本陈展更多是通过文物来讲述历史,从而全面了解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情况。
也许走进这里,你会认为文物不够精美,可即便是一小块砖瓦,一个小的建筑构件,便是一个都城遗址存在的明证。 洛阳文物种类众多,但大规模的宫廷文物并不多见。
在这次博物馆新馆的布展中,2000多件清代故宫宫廷文物作为一个专题展厅与您见面。 进入这个展厅,我们首先看到的将会是一张大幅的慈宁宫平面图和相关文字介绍,我们可以借此清晰地了解慈宁宫的结构布局,为整个参观“储存”背景知识。
洛阳博物馆所藏清代宫廷文物系1973年经**总理批示、由北京故宫博物院调拨给洛阳的。这批珍宝原藏于故宫慈宁宫大佛堂,多为清代全国各地进贡之品,时间上迄康熙,下至民国,每一件都非常珍贵。
参观的第二站是礼佛大堂,在这里我们将看到通过展品“模拟”出来的皇宫皇太后及太后礼佛的场景。在这一部分,最值得关注的应当是中心展区的一尊清代夹贮干漆三世佛。
接下来,看到的是一批藏传佛教的造像、佛塔等。据介绍,清宫佛教造像选材多样,包括金、银、铜、玉、木、瓷等,其中藏式佛像是汉藏艺术融合的典范之作。
宫廷家具及家居装饰也是该展区的一大亮点。清代宫廷家具的木工工艺与雕花、錾花、镶嵌等工艺相结合,形成清代宫廷家具的创新风格和主要特征。
这一部分我们看到场景是:以龙床为中心,以嵌螺钿长几、黄花梨大柜、镶螺钿雕花龙椅、大理石圆桌、20余把雕花椅、各类花几、方几、圆几、黄羊木雕挂屏以及慈禧御笔“大圆宝镜”匾等组成一个较大但较为松散的太皇太后及太后们礼佛的休息场景。展出的这一部分清代宫廷文物,数量多、规格高,一定会让大家完整、清晰地了解到清代皇帝皇后们的佛事活动和日常生活。
如果您曾到洛阳博物馆老馆参观过,一定对展厅正门口那尊东汉石辟邪印象深刻。在洛阳博物馆新馆的石刻馆 里,类似东汉石辟邪这样精美的“庞然大物”还有很多,这些是文物部门从市民俗博物馆、市文物工作队、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等全市其他文博单位中精选的一批石刻艺术精品,大约70件(套)。
在展厅醒目位置摆放的东汉石辟邪,被誉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可谓汉魏六朝石刻中的精品,国内罕见。它高约190厘米、长约297厘米、宽90厘米,重约在8吨以上,是用一块完整的青石雕成,雕刻技法极其精湛,融圆雕、平雕、线刻于一体;造型伟岸,阳刚大气。
整个展厅分为“宗教石刻”和“碑碣墓志”两部分。“宗教石刻”是指石窟寺,寺庙及民间供养的具有宗教色彩的造像与装饰纹样符号,以佛教造像居多,洛阳的佛教石刻造像数量多,时间跨度大,具有印度犍陀罗艺术和中国艺术相融合的风格。
在这里您还会看到北魏石虎、东汉石羊、唐代观音造像、唐代石蟾蜍等大量具有代表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博物馆设计理念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