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要一篇关于身边的历史征文
走进身边的历史
感受古老文明 领略灿烂文化,今天将继续带您游览新落成的亳州市博物馆,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昨天我们了解了亳州久远的历史,其实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亳州的文化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中国道教源自亳州,这说的就是我们的家乡道源圣地——亳州。
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就在思考着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终于有人把这种思考变成了思想,这就是一代圣哲——老子。
亳州博物馆讲解员 李晓燕: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就是我们今天的亳州涡阳人,他曾任周守藏史之史,就是负责管理周朝的图书典籍,使他得以接触了大量的图书,学问非常的渊博,周王室衰微以后,老子辞官归里,返回家乡,研修学问,晚年西出函谷关,遇到关令尹喜,请求老子出书,于是老子就留下了《五千言真经》、《道德经》又名《老子》。
老子说“上善若水”,说的就是做人要像水一样,滋润万物,但是却不能与万物争高下,这种品格最接近道。我们现在看这个展厅,它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是下一秒钟就会有一个奇迹给您看,看到没有,现在这个世界好像是一个水的世界一样,而我又被水紧紧环绕着,耳边还有流水的声音在萦绕,还有更好玩的呢,你看用脚这么轻轻一点,地面上的水纹会泛起一圈圈的涟漪。
亳州博物馆讲解员: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一个水的世界,这个是我们利用高科技做的一个整个展厅内全部就像水的世界,游客来到这好像置身于水的世界中,那么我们这么做的寓意就是要吻合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你可以感受一下,随着你脚步的走动,水会有波动。游客可以体验一下,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随着水波的散去,中间一个强烈的光束突显出老子的画像。
从商汤、老子、楚灵王一路走来,亳州这块宝地终于在三国时期孕育了一代名垂千古的帝王——魏武帝曹操。我身后的这个展厅就是曹操留给我们亳州的众多珍贵的文化遗存。
亳州博物馆讲解员:这里是我们模拟的曹腾墓的模型,曹腾墓就是曹操爷爷的墓,他的墓是所以的曹操家族中可以说结构最好的,全部是石条砌筑的,石门、甬道以及门额全部有精美的石刻人物,这个里面展藏的是我馆收藏的重要文物,银缕玉衣,由2400多块大小不同的玉片,用银丝编制而成,这个银缕玉衣是用来保存墓主人尸身的,古人认为这样可以使尸身不化,根据墓主人身份的高低分为金缕、银缕和铜缕三种不同的规制,这个是银缕玉衣,可见墓主人身份是相当高的了。
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玉猪又叫玉握,它是握在死者手中的,因为猪是财富的象征,象征着死者要掌握着财富而去,不能空手而去。
现场报道:这里还有古地道呢,我们到里面看一看,怎么人不动,地道在动。这个地道就是用高科技手段仿造地下运兵道建造的,在地道下方有一个红框和一个黄框,红框是固定不动的,黄框照着我的脸,当黄框大于红框的时候就是前进,黄框小于红框的时候就是后退,我的脸往左边,地道就往左边看,往右就是往右边看。这个古地道真的挺好玩的,如果游客到亳州博物馆游览的话,一定要到这个模拟的古地道来体验一下,真的挺有意思的。
从这些价值连城的文物古迹里,从灿烂辉煌的三国帝王文化里,我们都能看出一代英雄曹操的伟岸形象。且不说他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才略,就他对于文学方面的贡献,可以说是他使建安时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繁荣时期。
亳州博物馆讲解员:曹操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学家、诗人,这就是三曹塑像,曹操、曹丕、曹植,他们父子三人不仅提倡文学创作,还身体力行的创作了很多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开创了建安文学时代。在他们的对面就是建安七子,是孔融、陈琳、徐干、刘桢、王粲、阮瑀、应玚,他们七个人大体代表了除三曹父子之外的建安时期的主要文学力量,他们也是诗、文、赋各有所善,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着比较深远的影响。
我们刚刚看到的这个展厅有个十分贴切的名字,叫汉魏风骨,这个展厅也是整个博物馆最大,内容最丰富,看点最多的一个展厅。穿越千年,跟随历史的脚步,明天我将继续带你游览。
2.【我身边的历史作文】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每个人的身边都存在着许多历史,或大或小,但都难以忘却。
我身边的历史源于我的爷爷身上,我从他们那儿得知到的故事,丰富得使我惊讶不已。从爸爸那儿知道,奶奶是地主的女儿,而奶奶却没因此获得更多良好的教育,她直到最近几年才会讲一些普通话。
爷爷呢,据说当初自然灾害时,因为家庭负担不起而被选择抛弃,从小就成为了孤儿。还好上天的眷顾,爷爷被一家好心人收养,从而存活下来,不然就没有了我。
爷爷从小就刻苦能干,因为知道自己是被收养的,所以爷爷每次干活时都比别人更多了一份猛劲。别人砍一担柴,爷爷就砍两担,不到天黑不回家。
收养的人也很重视爷爷,送他去上学、读书,于是,爷爷也懂得了许多知识。他长大后,他踏踏实实的性格,也被奶奶的父亲所看中,不久,爷爷和奶奶纠结为了夫妻,就有了以后的故事。
也许是经过**的影响,奶奶的父亲去世后并没有给奶奶和爷爷留下多少遗产,有的就是那屋后的一片土地。爷爷也不会什么技能,自然而然地下地成了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贩卖谷物,维持生计。
爷爷有七个孩子,自然生活也过得艰苦的多,但他不怕苦,硬是用自己那枯瘦的手,撑起了一片天。使我爸爸的他的姐姐弟弟,快乐地成长。
在我可以记事的时候,爷爷还可以下地干活,种西瓜、种土豆、种花生……样样在行。那时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去爷爷家玩,捉青蛙、抓鱼、挖泥蚯……欢乐何多!犹记有一次,我在厨房玩,看到爷爷正在田中工作:他穿着两只长到膝盖的塑胶防水鞋,艰难地在淤泥中挪动着,肩上扛的则是挂着木桶的扁担,桶中装的是天然肥料。
我张大了嘴巴看着爷爷边用接近“爬”的姿势移动着,边不停地挥播着肥料,小小的心灵不觉被震撼了——从没亲身了解到农民的苦累,这次算我得到了个机会。一个下午,我就坐在门槛上,看着爷爷东跑西现、汗流浃背。
我也长大了,爷爷也老了,再也没有太多精力去照顾那如同儿女般的土地了,是该安享晚年的时候了。于是,渐渐地,屋后一半的土地卖给了工厂建房子,一半的土地给自家盖了新房,只剩下屋前的和屋旁的一小块土地,留给爷爷打发时间,怀念过去。
爷爷因此有更多的时间去干自己想干的事了。他常常就搬张椅子,坐在太阳下休息,眯着眼睛看看周围,甜蜜地享受着这一切。
历史,陪伴着爷爷。爷爷终于病了,不久去世,伴随着的当然是亲人们的嚎啕大哭。
我肯定流泪了,而且两天两夜没缓过神来,但转念一想,却又破涕而笑:“爷爷是好人,应该去了更幸福的地方吧!”我仰望的星空,那里一定有爷爷在看着我们……事后,去整理爷爷留下的东西,大多是书籍,唯一还有个小本子,上面记录了爷爷成人后遇到的大小不一的事。“八月二十一号,我开始写这笔记,从此开始生活……”这是爷爷日记上唯一用楷书字体记录的事。
这就是我爷爷——一个中国活生生的农民。
3.我要一篇关于身边的历史征文
走进身边的历史 感受古老文明 领略灿烂文化,今天将继续带您游览新落成的亳州市博物馆,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昨天我们了解了亳州久远的历史,其实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亳州的文化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中国道教源自亳州,这说的就是我们的家乡道源圣地——亳州。 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就在思考着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终于有人把这种思考变成了思想,这就是一代圣哲——老子。
亳州博物馆讲解员 李晓燕: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就是我们今天的亳州涡阳人,他曾任周守藏史之史,就是负责管理周朝的图书典籍,使他得以接触了大量的图书,学问非常的渊博,周王室衰微以后,老子辞官归里,返回家乡,研修学问,晚年西出函谷关,遇到关令尹喜,请求老子出书,于是老子就留下了《五千言真经》、《道德经》又名《老子》。 老子说“上善若水”,说的就是做人要像水一样,滋润万物,但是却不能与万物争高下,这种品格最接近道。
我们现在看这个展厅,它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是下一秒钟就会有一个奇迹给您看,看到没有,现在这个世界好像是一个水的世界一样,而我又被水紧紧环绕着,耳边还有流水的声音在萦绕,还有更好玩的呢,你看用脚这么轻轻一点,地面上的水纹会泛起一圈圈的涟漪。 亳州博物馆讲解员: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一个水的世界,这个是我们利用高科技做的一个整个展厅内全部就像水的世界,游客来到这好像置身于水的世界中,那么我们这么做的寓意就是要吻合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
你可以感受一下,随着你脚步的走动,水会有波动。游客可以体验一下,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看,随着水波的散去,中间一个强烈的光束突显出老子的画像。 从商汤、老子、楚灵王一路走来,亳州这块宝地终于在三国时期孕育了一代名垂千古的帝王——魏武帝曹操。
我身后的这个展厅就是曹操留给我们亳州的众多珍贵的文化遗存。 亳州博物馆讲解员:这里是我们模拟的曹腾墓的模型,曹腾墓就是曹操爷爷的墓,他的墓是所以的曹操家族中可以说结构最好的,全部是石条砌筑的,石门、甬道以及门额全部有精美的石刻人物,这个里面展藏的是我馆收藏的重要文物,银缕玉衣,由2400多块大小不同的玉片,用银丝编制而成,这个银缕玉衣是用来保存墓主人尸身的,古人认为这样可以使尸身不化,根据墓主人身份的高低分为金缕、银缕和铜缕三种不同的规制,这个是银缕玉衣,可见墓主人身份是相当高的了。
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玉猪又叫玉握,它是握在死者手中的,因为猪是财富的象征,象征着死者要掌握着财富而去,不能空手而去。 现场报道:这里还有古地道呢,我们到里面看一看,怎么人不动,地道在动。
这个地道就是用高科技手段仿造地下运兵道建造的,在地道下方有一个红框和一个黄框,红框是固定不动的,黄框照着我的脸,当黄框大于红框的时候就是前进,黄框小于红框的时候就是后退,我的脸往左边,地道就往左边看,往右就是往右边看。这个古地道真的挺好玩的,如果游客到亳州博物馆游览的话,一定要到这个模拟的古地道来体验一下,真的挺有意思的。
从这些价值连城的文物古迹里,从灿烂辉煌的三国帝王文化里,我们都能看出一代英雄曹操的伟岸形象。且不说他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才略,就他对于文学方面的贡献,可以说是他使建安时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繁荣时期。
亳州博物馆讲解员:曹操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学家、诗人,这就是三曹塑像,曹操、曹丕、曹植,他们父子三人不仅提倡文学创作,还身体力行的创作了很多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开创了建安文学时代。在他们的对面就是建安七子,是孔融、陈琳、徐干、刘桢、王粲、阮瑀、应玚,他们七个人大体代表了除三曹父子之外的建安时期的主要文学力量,他们也是诗、文、赋各有所善,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着比较深远的影响。
我们刚刚看到的这个展厅有个十分贴切的名字,叫汉魏风骨,这个展厅也是整个博物馆最大,内容最丰富,看点最多的一个展厅。穿越千年,跟随历史的脚步,明天我将继续带你游览。
4.历史征文,身边的历史
止戈——也说三国武者很难相信雍和安静的华夏文明会愿意放逐三国这段如此血性的岁月,让它特立独行的闪耀在青史,连接着两个迥异的统一王朝的彼端。
是的,从不需要怀疑三国的惨烈与残酷。这里毕竟不是安逸一统的大汉,没有倚叠如山的金石宝玉为帝王织一场春秋万载的大梦;这里也不是初临一统的西晋,没有旖旎靡丽的丝竹管弦为宗室们哼一段稍事喘息的小曲。
于是,三国——便有了绵延数千里的烽火,军营昼夜不分的炊烟,战马在征伐道路上激起的征尘——还有,三国武者。三国的武将不就是公认的武者?或许是“负毦带铃,群聚相随”的少年锦帆;或许是喜好“弓马弋猎,不修行检”曹魏栋梁;再或许是和诸侯纵论“天下讻讻”的忠勇……武将的全部意义似乎便是沙场上的血气与血汗,是铁与血猛烈碰撞出的味道,就像烧刀子般激烈霸道,接下了,便要一口饮尽,喝下了,便直冲喉头,不给人留半分余地。
这样踏破一路尘沙,银幕般掠过武者们的故事,狼烟烽火,淬炼的似乎就只是三国武将的锐气,三国的利刃,不是用作切肉剖瓜的凡品,而是淬了火的银剑,不出鞘则已,出了鞘,便要将剑锋染透敌人的鲜血!三国武者,似乎注定,英烈如斯,霸道如斯!古今多少付笑谈,于是便问吧,三国故事缘何精彩,三国武者的形象缘何深入人心?有人笑道,哪有什么原因,如果有,不就是那一番血性吗!可是,仅凭一腔孤勇便可以撑出三分交叠鸿篇巨制吗?仅是一番热血,赤壁火便可在乱世风云中染红千年绮梦?仅是一句狂嘶,出师表便可在日星交替中千载传诵?仅是一杆长刀,便可挽狂澜于既倒,扶铜雀之将倾?李逵似的天真暴力便是三国武者的灵魂?——三国的内涵,是否在观众热血的厮杀中已然被廉价轻贱?回首旧游,山重无数。站在今天的岁月,眺望历史两千年的彼端,不难发现隐匿在三国武者厮杀之下的微妙坚持。
每一滴饿殍的悲泣都是武者旌旗中的幽仇暗恨;每一声断鸿的哀鸣都是武者剑花里的侠骨柔情;每一缕黎庶的炊烟都是武者战马追寻的终点;每一句安定天下的誓言都深深映刻在武者的魂灵。大江东去,浪淘尽,即便是战乱也没有把三国武者骨子里的仁与礼的气节,家与国的情怀打磨殆尽,反倒使它们在草菅人命的乱世被深刻挖掘——周瑜之器量,刘备之仁义,李典之大体,曹操之鸿图……一切一切,就像无声的呐喊。
十年生死两茫茫,三国武者的血液不该是辛辣的烈酒,应该是陈年的醇醪,流到之处,就连三国的君主和谋臣都带上了点绵长却不失热烈的后劲!又或许,“武”本不该是一个狭隘的概念,仅仅将它定义为战场上刀光剑影的人未免肤浅。武者,也该有一个广义的外延,使他足以铺满整个三国的漫漫长卷。
如此看来,三国的君主和谋士何尝不是三国武者?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的是熔岩,没有什么畏葸怯懦,有时只是一道令,一策计,便让千军万马朝圣一般,动如洪波——坚韧,热烈,甚至有些悲壮。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好;据荆州以图天下也好;外结马超内定江南也好……甚至是二袁公孙的所为,不也带了种悲壮的,家国天下的情怀?这便是武者自己的信仰坚持吧?他们不是只会战争的机器,而是朝圣者,带着一种几乎癫狂的使命感,而通天的圣途,便是统一的路。
誓扫匈奴不顾身,推动统一天下为己任的三国武者,傲骨中的,分明是却是“上报苍天,下安黎庶”的朝圣者的灵魂!战是为了不战,分是为了不分!三分割据只为家乡一缕炊烟;手握权柄为换万世一代太平!三国武者是一群热血的英豪,一代刚毅的赤子,一些不惧生死的勇者,更是执迷的信徒!武之大者的风姿,或许用曹孟德的话便可以尽诉: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无可奈何花落去,历史毕竟无法十全十美,谁又忍直视王朝战争惨烈的献祭?铁蹄下的血肉在悄然哭泣,刀光下的残躯在无声悲鸣。
百年战乱烽火燃尽几代凋敝的民生,满目疮痍的战场上,武者们如此以杀止杀,雪锋映刻的,分明是身处乱世的无奈。佳期如梦,芳菲散尽,前朝云烟,战火浮华。
可千年过后,三国武者的故事不是依旧鲜活吗?翻开史册,周公吐哺的夙愿谁说?兴复汉室的美名谁传?平定江南的心意谁诉?三分一统的豪情谁演?千年过后,历尽尘沙,他们的背影,愈加伟岸!往事已矣,而三国的故事铭记史册;英雄作古,而武者的武魂依然鲜活。黄沙或许已将金戟长戈掩埋,而三国乱世,三国武者,武者铁一般的灵魂,却亘古存在,从未变过。
数峰无语立斜阳,千年已逝,只剩历史的呐喊在风中回响,再或许,乱世的灵魂,乱世三国的灵魂,乃至三国武者的灵魂,便在于“武”之一字吧?而细细品味“武”字的自形,便会惊觉,这只有几笔的“武”字,又何尝不是三国武者们信仰的缩影?——倘将武字第一笔嚣张如出鞘利器的一横重新收回腰间,其实不难发现,“武”之深意,唯“止”“戈”而已。
5.身边的历史征文
周公庙
周末和朋友相约去周公庙,说真的,去以前我甚至不知道周公庙是纪念谁?只知道西岐是周室的发样地,所谓“凤鸣岐山”当是天降祥瑞以兴周室,别的就一无所知。
其实周公的时代,当是中国历史开始了从传说到文字记载的过程,关于周的故事历史也是片言只语,偶尔在西部出土的一些青铜器上可见斑斑点点的记述,中国历史直到春秋和战国时代才开始有正式的记载,比如《春秋》、《左氏春秋》、《史记》等。
周公庙位于岐山县城西北的凤凰山南麓,唐时为纪念西周著名政治家、周公姬旦而建,后经历代的修缮扩建,形成以周公、召公、太公殿为主体,姜塬、后稷殿为辅的古建筑群。
周公庙门楣不大,两颗古柏郁郁苍苍透着远古的气息,周公的时代是仁治的时代,是远古的共产主义时代,进入庙门,林荫道上显得森森穆穆,自有一番古朴上善之感。
庙内有唐玄宗时钦赐的“润德泉”,及一块保存较完整的唐碑,记录着遥远的过去;庙内还有还有唐代所雕汉白玉玄武雕像一尊,其像披发无冠、赤足戎装、手中掌剑、脚踏龟蛇,胜传摸像可治百病,所以全身油光滑亮,千人触摸,万人膜拜,远古的气息溢于指尖。拾阶而上,两边就是北方熟悉的山梁、草木在春风中争相展示,只是好多新开发的景点烟没了丝丝远古的气息。
回来时走错了路没上高速,环秦岭北麓的一级公路上好多远古的名字不时闪现在眼帘,五丈原、葫芦峪、斜谷峪,使人很容易联想到那些“六出祁山”“暗渡陈仓”的故事。
6.以:寻找我身边的历史文化印记,为主题,写篇征,写一篇征文,800
飘雪纷纷飞,漾出北国风光,漫漫长路走过历史的痕迹。
--题记
落叶于秋而落,哪的醉人菊花香。孰不知今日埋怨芬芳尽,为人流泪之海角。暮至,久归,闻窗外,娆星满空,划破天际,让这寂寞之夜变得些许多彩。
澄澈的夜空,难得再见繁星满空,盘旋天际,那一颗颗闪烁的性,不是眼睛在明明闪着,而是历史的再度坠落。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从指间划过,虽然很轻柔没有触觉,但是却在历史的磨盘上留下辉煌耀人的痕迹。
渐渐徘徊着,也许此夜里也该走过那一片历史的痕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新替,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史的痕迹在漫漫岁月中,夺人眼目。自夏商周到元明清,多少美丽的历史匆匆而过,留下了令后人追求不止的历史境地。伴着朝代的更替,文化的历史也不容错过。自曹操大志吟诵“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此等豪情壮志,焉以得之?曹操在历史的轨迹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战绩与辉煌,更多的则是那豪气的诗歌。诗仙醉酒以歌月,徘徊月下,多少浪漫情怀集于笔下,抒下千古情篇感苍地。李清照依于柱边,望江而待君,此等千古情肠,又是何人可尝的呢?满地黄花堆积,惆怅满怀的色彩,让人孤独难耐。
还有太多太多历史痕迹,静静驻留在苍茫世间。
不知道何时起,青春的岁月似乎也印下了太多的历史,览本本日记,那会青春的历史所留下的痕迹,再度畅谈,似续书而读,别有一翻特别的情趣。那似乎有一种呼吸的急促,耐人寻味,寻根追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真的这样无法忘记青春的史册,小时候嬉戏顽皮,那是青春的初展,那么纯朴可爱,善良幼稚,逐渐的成长,青春同时也拥有了梦想与不懈的动力,展现了的不再是那样的一种单纯而是九零后应有的那样一种热情与自信。
思绪辗转了,些许的美丽转眼间就载入了历史的天空,不知道孰是孰非,也许是一种真实与幻想间的错觉而已。
历史的痕迹,在漫漫长路中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印记,没有人抹,也不能够抹平,多一丝的平静,享一点的历史,窥视古今四季的浪漫,独享今朝无尽的繁华。
就这样走过历史的痕迹,也将载入新的历史。
7.写一篇历史作文《身边的历史
“千里淮河穿城过,华夏故里英雄多”,这是当代着名词人闫肃对中国南北分界线,着名的帝王之乡、歌舞之乡、军事重镇、科教名城—安徽蚌埠市的由衷赞美。找寻历史留下的印记,触摸时代跳动的脉搏,而作为一个蚌埠人我就来写写我的家乡。
抱璞岩
在我们蚌埠的怀远县有一个抱璞岩相信大家都知道,抱璞岩之所以成为闻名四方的胜地,是与卞和献玉的故事分不开的。据说在春秋年间,楚国人卞和在这座山得到一块璞玉,并把它献给了厉王。厉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卞和犯期君之罪被刖了左足。到了武王即位的时候,卞和再次向武王献玉,可工匠任说这是石头,于是又被刖了右足。后来文王即位,卞和整天抱着这块璞玉在荆山之下嚎啕大哭。文王派人来问,他哭诉道:“我哭的不是因为我失去双足,而是正直之士被诬陷成骗子,一块宝玉被说成石头。”文王派人剖开这块璞玉后,果然得到了天下无双的良玉。这块玉,就是有名的“和氏璧”
中国名胜词典》有记载:安徽怀远县荆山有抱璞岩,传为卞和抱璞泣血之所。岩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宽广,可容数十人;岩壁有摩崖书刻“青螺石帐”四字;洞上有坑,曰“采玉”,坑内有玉石层迭,晶莹闪亮,恍若白云攒集,俗称:“白云堆。”洞左有溪,碧流淙淙,名曰“濯玉涧”,传为卞和濯璞于此,故名;右有阁,曰“青山”,又名“梓潼”,其内旧有唐人胡曾《荆山诗碑》,上刻其诗云:“抱璞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日落猿声啼,疑是荆人哭未休。”《凤阳府志》有:“今两崖间凿痕犹存”的说法。
卞和洞的绮丽,唐宋以来,已名播江淮。沿卞和洞循石而上,有一采玉坑,俗称白玉堆,卞和得玉于此,虽系传说,但也不无因由。
8.我们身边的家史历史征文
《身边的历史-自豪的温州人》
众所周知,犹太人是全世界最会赚钱的人,而如今,在中国也出现了这样一群会赚钱的"犹太人",那就是温州人。
有位朋友曾经这样说:"温州人不是一般地想发财致富,而是不屈不挠地想尽一切方法使自己发财致富,因为这也是温州社会衡量个人成就的主要标准!"
确实如此,温州人正是凭借强烈的想要致富的欲望,把致富作为个人的人生目标,并身体力行地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以达到这个目标。结果,他们成功了!
如今,温州人已经被看作是国人中最有全球视野、最有商业头脑、最贴近草根、最能克服民族劣根性、最能代表资本逐利趋势的一群人。温州人的财富越积越多,温州人已经成为新一代的创富商帮。
温州人的致富思维: “一定要做老板”
穷人:我也想创业,但是创业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创业中会有许多风险,不如打工来得安稳些。
温州人:我为什么要给别人打工?资本再少也要创业,给自己打工,做自己的老板才是人生的追求。失败也是一种人生经历,不想做老板的人肯定不是温州人。
俗话说:"工字不出头。"一辈子打工,很难有大成功。司马迁说过:"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秀文不如倚市门。"香港富豪庄永竞则说,即使当个小老板, 资本再少也总是为自己干,总会有发财的希望。可见,给别人打工,总是没有自己做老板显得更有发展。而温州人的想法正是如此。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我们身边的历史征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