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吆喝声的描写
上世纪六十年代,住在小镇上的我,时常能见到一些外地人肩挑两只竹筐,筐里放着草纸(一种粗糙的手纸),“鸡毛换草纸,鸡毛换草纸!”一路地喊叫,引来妇女们的一阵忙碌,纷纷将家中逢年过节杀鸡褪下后晒干的鸡毛拿到这外地人的担子前,换上一刀两刀草纸。
有时呢还要和这外地人讨价还价一番。“这鸡毛可调两刀草纸吧?”“一刀好调,一刀好调。”
“上次换草纸的来,也是三只雄鸡的毛我换了两刀呢!你只能换一刀,算了算了,我不换了,我不换了!”“好,好,两刀就两刀吧,让你便宜了。”当女人接过两刀草纸,脸上便会露出淡淡地得意的微笑。
换草纸的走了,他挑了满满的两筐鸡毛暂时在小镇上失了踪影。换糖担出现了,他手里拿根摇鼓冬,“骨隆冬,骨隆冬”地一路摇着,“换糖啰!换塘啰!”喊着,担子上那只木盘里的自熬糖块虽说上面已洒上了一层白色的面粉末,但仍挡不住那甜香的散发,偶尔引来几只蜜蜂在上头跳舞。
孩子们见了,口水在小嘴里“咕噜咕噜”地咽着。“瓶子、破布、牙膏壳、肉骨头都可以换糖吃!”糖担主人对这些围着他担子转的孩子们诱说着。
“呼啦”孩子们散去了,一会儿,“呼啦”又回来了,手里各自拿着破布头、废铜烂铁、牙膏壳等物品来换糖,糖担主人笑嘻嘻地拿起那块断糖的铁片,“锵锵”敲打几下,把一小块粘呼呼的糖递到了一只只小手里。交易完成了,孩子们快乐地走了,糖担主人挑起担子“骨隆冬,骨隆冬”又摇向了别处。
修缸补甏啰! 削刀磨剪刀! 坍棕绷、藤椅修伐!走街穿巷,吆喝声声,这些粗犷嘹亮长腔式的吆喝竟成了彼时人们枯燥乏味、单调贫穷生活的一种喜剧式的点缀。在那众多的吆喝声中,我对“生铁补镬子”有点情有独钟。
这倒并非仅仅是他那“生铁噢补镬子”的叫喊别具韵味,更主要的是他那套几乎称得上精美绝伦的手艺我常常看得有些目瞪口呆。这是一位中年的江西汉子,剃着板刷头,总是穿一身黑色的衣服,隔一段时间就会挑着风箱担出现在小镇街头,“生铁噢,补镬子!”高吭脆亮京腔散板似的嗓音在整条长街上回荡,简直可以和战国的秦青媲美,时下歌星们的嗓子恐怕都难望其项背。
当他歇下担子,摆好风箱和炉子时,陆续地有人拿来了有小洞的铁镬子叫他补。只见他上下左右看了一遍,轻轻地在镬子破损的周围敲打几下,确认破洞大小之后,就拉开了风箱。
很快,炉子上窜起的蓝色火焰把坩埚里的小铁块化成了红红的铁水,等铁水显得有些白了,他右手持一把长铁钳,夹住坩埚将铁水倒入左手摊捏着的那块圆形的耐高温的墨垫上,珍珠似的铁水透着红晕在墨垫上晃动着,他右手放下坩埚和钳子,随即拿起一块圆柱形的黑色揿团,此时他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沿着那镬子的破洞将“珍珠”贴上,上下这么轻轻地一按一揿,一股青烟冒起,破洞没了。他再用砂皮在镬子内壁的修补处稍微打磨几下,觉得平整了,不知用点什么油抹了一下,这修补工作便大功告成。
如果碰到镬子破洞大或者不只一个破洞,这坩埚倒铁水就不只是一次了,他会手法娴熟地将这“铁水珍珠”一次又一次地滚动、变形,从硬到软、从软到硬,玩弄于股掌之间。“生铁噢,补镬子!”节俭的岁月在这修修补补的吆喝声中淌了过去。
新的一天来临了,这不,时下的街头吆喝不光内容有了脱胎换骨式的变化,连吆喝的手段也变得那么现代。
2.描写吆喝声的作文
近日,学了萧干的《吆喝》一文,里面生动地描写了旧北京各色各样的吆喝声。读毕,便想写写汕头的叫卖声。
汕头是美食之乡,一年四季,常有小贩推着辆小推车走街串巷,嘴里不停地吆喝着。尤其是在夏季的午后,总有些小贩在街边卖豆花和草粿(龟苓膏)。他们一手拿着个瓷碗,一手拿着根筷子,一边敲着,一边扯开了嗓子喊:“豆花—草粿—冻草粿。”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声音抑扬顿挫,韵味十足,叫人听后不禁垂涎三尺。我放学时总喜欢买上两大碗,一是我买得起,五角钱就能买上一大碗,二是口感很好,而且较卫生。回到家里,撒上一层黑糖,或是淋上一层蜂蜜,拌匀了,便迫不及待地往嘴里送。清凉爽口,新鲜得很,必超市里卖的罐装得龟苓膏要好吃的多。
潮汕音共有八个音,而普通话只有四个音,所以汕头得叫卖声比旧北京得叫卖声更有味。喊起来,声调高低起伏,却不显得突兀,反而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
旧北京得吆喝花样多,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得过程,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而汕头得叫卖声却不然。汕头得叫卖声永远是那么朴素,简单,单是为了引起过往的人的注意。
经过步行街,或是走过服装店门口时,常常可以听到商贩们热情得叫卖声:“南来北往,深圳香港,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全面降价勿错过!”……叫卖声就像是口头广告一样吸引住过往的人们。常是叫卖声一起,就有行人驻足,向商贩打听一声:“一件多少钱?”
若是价格公道,就会欣然地挑上几件满意的衣服,带着商贩“有闲再来”的声音离开。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服装店门口,甚至会有几个售货员一边拍着手掌,一边吆喝着,招揽生意。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一些小贩不卖力吆喝了。他们把声音录起来,用高音喇叭放出来。但不管怎么说,汕头的叫卖技术仍未失传。
3.仿写《吆喝》写新疆吆喝作文400字
今天的重庆很难再找到老山城里的吆喝了。听奶奶说,以前的重庆也难得有一,两座楼房,几乎都是平瓦房,所以一大早起来后走街串巷的商贩们到处的吆喝声。在大雾里蒙蒙隆隆的,有时也只能隐隐约约地看见一个肩上搭着担子的背影在大雾中,耳旁传来的是留下的一串吆喝声……
小时候和奶奶一起住,一大早就能听见些“当当?的声响,也不顾不得穿好衣服,就守在门口了。这是卖“麻……汤……”的商贩。“当当”老远就能听见这声音,接着就是商贩的吆喝了.”麻……汤……哦~!”接着又是当当的铁响.吆喝声虽然说不上是雄厚有力,但却是我很是期待,在大清早,这样的吆喝便将正在与周公打交道的我从梦中惊醒,开始了新的一天的生活。
当然,吆喝声对于我们这群孩子来说是和有魅力的,于是大家也都开始模仿商贩们的吆喝,还学得有模有样的。在那时,我们这群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够学得最像,要是以后还能去大街小巷的叫卖吆喝,那更是了不起的“大人物”。
我现在和父母住在一起了,也不能听到那熟悉的吆喝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无意听到了楼下传来“当当”的声响。难道是……我立刻放下了手中的笔,跑出了门去。
这,怎么没有人啊?我四顾环视了一下 ,有一个人的背影。“当当”又传来了声响,似乎是从那里传来的。喜出望外的我疾步走上前去,“当当”又是一声,我正想叫住他,随后后又传来了声响“收旧冰箱,旧彩电,洗衣机……”我立刻止住了口,伸回了手。那人似乎觉察到了什么,转过头来看了看我说:“小妹妹,要卖什么?”我遥遥头,走开了。
也许现在很难再找到儿时的感觉了,毕竟时代的发展回改变很多东西,但我们所值得我们去回忆的东西也很多……
4.怎么写关于吆喝的作文1000字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悦耳的歌声,有尖厉的噪声,有欢快的笑声……而我则喜欢那沙哑的吆喝声。
“来喽!补鞋喽……”“一大早在那里吆喝,烦死了!”我在床上不禁抱怨起来。这种难听吆喝声经常打扰本小姐的美梦,得想个十全十美的办法除去才行,不久我便有了一个“好主意”。
放学后,我看见那老头儿还在补鞋,便从垃圾堆里捡了一对破的不能再破的鞋,然后脱了自己的鞋放在书包里,走过去说:“帮我补一下这双鞋。”同时脸上装出难过的表情。那老人抬起头,他的面色是那样苍白,额头上的皱纹勾勒出一个醒目的“王”字,两鬓是苍苍的白发。他笑了一笑,说道:“这双鞋你是怎么弄破的?”我只好支支吾吾的的说道:“是刚才上体育课时弄破的。”“怎样?没摔着吧。”我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他接着说道:“这双鞋得明天才能修好。现在已经晚了,孩子,你该回家了。明天在来拿吧!”看他认真的样子,我偷偷笑着走开了。
到了第二天,为了不让他看见我,我便绕了路去上学。放了学,我看见他的东西还在那里摆着,人却不见了。
一连几天,我都没有去拿那双鞋。
“来喽!补鞋喽……”不久后的一天清晨传来这熟悉的吆喝声唤醒了我,使我很快没有了睡意。我起床往窗外一看,老人仍然在那儿补着鞋,他看起来更加消瘦了,脸色好像也更苍白了。此时,我的眼睛湿润了,不知是因为老人的辛勤,还是为自己捉弄他的行为感到羞耻。我再也看不下去了,急忙冲下楼去取那双鞋。他一见我就说:“孩子,你的鞋我已经补好了,这几天总不见你来拿,是忘带钱了吧?呵呵,没关系,我帮你们学生补鞋是不要钱的,拿着,可得好好读书啊!”听完他的话,我关心的问:“老大爷,您没事吧?”他笑道。然后我依依不舍地走开了。
鞋补好了,看着这双鞋我仿佛看到了老大爷日夜辛劳的身影。
“来喽!补鞋喽……”我永远忘不了这吆喝声。
5.吆喝声的描写
上世纪六十年代,住在小镇上的我,时常能见到一些外地人肩挑两只竹筐,筐里放着草纸(一种粗糙的手纸),“鸡毛换草纸,鸡毛换草纸!”一路地喊叫,引来妇女们的一阵忙碌,纷纷将家中逢年过节杀鸡褪下后晒干的鸡毛拿到这外地人的担子前,换上一刀两刀草纸。有时呢还要和这外地人讨价还价一番。“这鸡毛可调两刀草纸吧?”“一刀好调,一刀好调。”“上次换草纸的来,也是三只雄鸡的毛我换了两刀呢!你只能换一刀,算了算了,我不换了,我不换了!”“好,好,两刀就两刀吧,让你便宜了。”当女人接过两刀草纸,脸上便会露出淡淡地得意的微笑。换草纸的走了,他挑了满满的两筐鸡毛暂时在小镇上失了踪影。换糖担出现了,他手里拿根摇鼓冬,“骨隆冬,骨隆冬”地一路摇着,“换糖啰!换塘啰!”喊着,担子上那只木盘里的自熬糖块虽说上面已洒上了一层白色的面粉末,但仍挡不住那甜香的散发,偶尔引来几只蜜蜂在上头跳舞。孩子们见了,口水在小嘴里“咕噜咕噜”地咽着。“瓶子、破布、牙膏壳、肉骨头都可以换糖吃!”糖担主人对这些围着他担子转的孩子们诱说着。“呼啦”孩子们散去了,一会儿,“呼啦”又回来了,手里各自拿着破布头、废铜烂铁、牙膏壳等物品来换糖,糖担主人笑嘻嘻地拿起那块断糖的铁片,“锵锵”敲打几下,把一小块粘呼呼的糖递到了一只只小手里。交易完成了,孩子们快乐地走了,糖担主人挑起担子“骨隆冬,骨隆冬”又摇向了别处。修缸补甏啰! 削刀磨剪刀! 坍棕绷、藤椅修伐!走街穿巷,吆喝声声,这些粗犷嘹亮长腔式的吆喝竟成了彼时人们枯燥乏味、单调贫穷生活的一种喜剧式的点缀。在那众多的吆喝声中,我对“生铁补镬子”有点情有独钟。这倒并非仅仅是他那“生铁噢补镬子”的叫喊别具韵味,更主要的是他那套几乎称得上精美绝伦的手艺我常常看得有些目瞪口呆。这是一位中年的江西汉子,剃着板刷头,总是穿一身黑色的衣服,隔一段时间就会挑着风箱担出现在小镇街头,“生铁噢,补镬子!”高吭脆亮京腔散板似的嗓音在整条长街上回荡,简直可以和战国的秦青媲美,时下歌星们的嗓子恐怕都难望其项背。当他歇下担子,摆好风箱和炉子时,陆续地有人拿来了有小洞的铁镬子叫他补。只见他上下左右看了一遍,轻轻地在镬子破损的周围敲打几下,确认破洞大小之后,就拉开了风箱。很快,炉子上窜起的蓝色火焰把坩埚里的小铁块化成了红红的铁水,等铁水显得有些白了,他右手持一把长铁钳,夹住坩埚将铁水倒入左手摊捏着的那块圆形的耐高温的墨垫上,珍珠似的铁水透着红晕在墨垫上晃动着,他右手放下坩埚和钳子,随即拿起一块圆柱形的黑色揿团,此时他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沿着那镬子的破洞将“珍珠”贴上,上下这么轻轻地一按一揿,一股青烟冒起,破洞没了。他再用砂皮在镬子内壁的修补处稍微打磨几下,觉得平整了,不知用点什么油抹了一下,这修补工作便大功告成。如果碰到镬子破洞大或者不只一个破洞,这坩埚倒铁水就不只是一次了,他会手法娴熟地将这“铁水珍珠”一次又一次地滚动、变形,从硬到软、从软到硬,玩弄于股掌之间。“生铁噢,补镬子!”节俭的岁月在这修修补补的吆喝声中淌了过去。新的一天来临了,这不,时下的街头吆喝不光内容有了脱胎换骨式的变化,连吆喝的手段也变得那么现代。
6.帮我写一段关于日常生活中的吆喝声的短文,吆喝声要各种各样,二百
“香菜呃辣青椒茄子扁豆硬蒜苗,顶花的黄瓜白花的藕呃,卖扁豆西红柿挂霜的架冬瓜呃,饶香菜嘞韭菜嘞,卖栗子味的面老倭瓜呃,卖马蔺韭菜嘞,卖萝卜胡萝卜便萝卜香椿嘞,涮儿的韭菜嘞……”为什么买冬瓜要饶香菜?这里面“藏”了一个时间差:回到家里把瓜洗完抠净切成块,上锅蒸的同时择香菜,时间刚刚好。几句小词儿却透着精打细算的合理,即使是平头小民,也要活得精致讲究,活得有味道。 卖高桩柿子的这么吆喝的:“嘞———高桩儿的嘞———柿子嘞———不涩的嘞———涩的还有换嘞!”
卖心里美萝卜的吆喝:“萝卜赛梨哎———辣来换!”卖冰糖葫芦的吆喝:“蜜嘞哎嗨哎———冰糖葫芦嘞!”卖金鱼的吆喝:“一大一条,二大一条,我不是卖黄瓜的,我是卖大小金鱼的!”卖蟠桃的就更吆喝出个花儿:“这不是大姑娘扎的,也不是二姑娘绣的,这是三姑娘逛花园一脚踩下一个扁盖儿桃!”……
吆喝也非京华仅有,而是遍及各地都市的街头巷尾。“炕鸡嘞嗨———炕鸡哎!”的吆喝;“刮子篦子———刮子篦子!”的吆喝,经指点原是常州人在叫卖梳子篦子;还有早市上“大米小米豇绿豆,白面一勾五碰头的稀饭嘞———糖包豌豆包!”的吆喝声,秋冬夜色中远处传来的“烤白果嘞———白果!”“里外青的萝卜嘞!”的吆喝声,声声入耳。
7.仿照 吆喝 写一篇作文
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曰——春节,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忙忙碌碌……
正月初一,又是一个快乐的曰子。
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争了个第一,因为极想闻闻那香气扑鼻的爆竹烟味儿。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声音真大,四处飞溅,仿佛要把每一个祝福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
在鞭炮声过后,就没有什么好玩的了。还是吃早餐吧,待会儿出去玩一玩!
吃过饭后,我邀几个朋友一起去玩,在街上点燃的爆竹在地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漂亮极了,袋里装着父母给的零花钱,甭提多高兴了。今天的小鸟也出来凑热闹,大概它们心里也很高兴吧。
街上不愧是街上,玩的吃的样样俱全。看到的大多数是一些小孩,我瞧了瞧,就数麻辣摊的生意最好:
“我要一串年糕!”一个胖孩子叫道。
再去别的地方瞧瞧如何?在一家文具店摊前,我又停下了脚步。那里有各种玩的东西:飞机模型、望远镜、电动汽车……尽是一些玩的东西。我发现最受欢迎的是那些玩的东西。
在其它地方,我还看见有的在卖气球、手枪、跳绳,有的在卖小吃、点心、水果,穿的用的吃的样样俱全,真是无奇不有。
玩了一上午,下午我又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
今天真是玩得太痛快了!算是一饱眼福二饱口福三饱手福了。最为幸运的是那些卖主了,今天可是生意兴隆啰!
真心希望今天全国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快快乐乐,没有烦恼,但千万不要“玩物丧志”哟!
8.仿写《吆喝》的作文
夏日午后,耀眼的阳光穿过茂密的树叶的缝隙撒在四合院里。
胡同深处渐渐传来“卖扒糕、凉粉”的清凉叫卖声,韵味悠长,顿时一扫周身乏力,思路豁然开朗……这是一个多世纪前,老北京文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叫卖声也成为很多京味文学作品标志性的场景。
虽然它在钢筋水泥主宰的现代都市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但对此的研究却因为稀有而格外珍贵。近日,中国音乐家协会的武荣璋先生总结了北京吆喝的几大特点,以及吆喝声中折射出的老北京人的独特心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言代表了一个群体的共性。市井民俗的精神血脉融化在悠扬的叫卖声中,折射出北京人的从容和自信。
市井民俗并不意味着随便,叫卖的用词、用气都讲究。 市井民俗并不意味着随便,小小的一个叫卖,其中也大有学问。
首先用词要讲究,形容词、动词、感叹词得用的精道,还必须合辙押韵,这样才能吸引人;语调强弱、语句快慢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声音婉转而有穿透力,该干脆的地方决不拖泥带水,转折拐弯的地方要圆滑;更重要的是,唱词的编写还要有想像力,这样才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生活浓重的色彩。比如夏天卖西瓜的吆喝:“吃来呗弄一块尝,这冰人儿的西瓜脆沙瓤儿;三角的牙儿,船那么大的块儿,冰糖的瓤儿;八月中秋月饼的馅儿,芭蕉叶轰不走那蜜蜂在这儿错搭了窝;沙着你的口甜呐,俩大子儿……”这小小的一段唱词简直就是一篇微型文学作品,又是排比,又是比喻,还合辙押韵。
即有直白的自夸,又有隐讳的铺垫,每个词都紧紧围绕西瓜的沙甜做文章,层层烘托,没有一句不充满诱惑,听着还不让人烦。打动了买家之后,价格也最终水落石出:“俩大子儿一牙儿”。
另外,叫卖的特点是气得足,句与句之间断气时间不能长,否则就显得零散,口齿要清白,韵味要浓,不能拽着舌头干使劲。唱的时候要合理运用花腔、滑腔、甩腔,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句加韵尾,很多时候最后一个词的音调转折最有韵味。
要唱就唱有难度的大段词,那才叫过瘾。舌头一翻腔上去就是八度,站稳了之后还要拖出音的渐弱渐强,九曲八回的转折之后再翻一亮腔,最后拉长韵,把整个音都托满了。
“一段唱完,心里那叫痛快。”武荣璋先生说。
就像演唱需要配乐,京味叫卖也需要独特的响器。 光会唱也算不得行家,“没有响器的叫卖就像炒菜里面不放盐”。
叫卖不能光扯着嗓子喊,需要配上不同的响器增加其韵味,而且各行当所用的响器还不同:卖烧饼麻花的用小木梆子,耍猴儿的用大锣,串街收购的用小皮鼓……各行有各行的规矩,往往一听声,不用吆喝就知道谁来了。 在京味吆喝的“工具”里,冰盏儿可以算是响器的王,就如同京剧中的二胡、交响乐里的小提琴,如今恐怕很少有北京人知道什么叫冰盏儿。
其实冰盏儿就是两个直径三四寸的小铜碗,从前是卖冷饮、瓜果梨桃、各类干果专用的响器。食指夹在中间,上下一掂,发出清脆悦耳的铜音,这玩意儿当初是老北京十分常见的响器,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听到。
虽然“卖什么吆喝什么”,但叫卖声中也透着细腻体贴。 北京人的骨子里总是透着那么一股自信,一股慢条斯理的从容。
北京人的自信从容体现在叫卖中,表现为不但唱词优美抒情,而且还精致细腻。 比如卖菜的吆喝:“香菜呃辣青椒茄子扁豆硬蒜苗,顶花的黄瓜白花的藕呃,卖扁豆西红柿挂霜的架冬瓜呃,饶香菜嘞韭菜嘞,卖栗子味的面老倭瓜呃,卖马蔺韭菜嘞,卖萝卜胡萝卜便萝卜香椿嘞,涮儿的韭菜嘞……”为什么买冬瓜要饶香菜?这里面“藏”了一个时间差:回到家里把瓜洗完抠净切成块,上锅蒸的同时择香菜,时间刚刚好。
几句小词儿却透着精打细算的合理,即使是平头小民,也要活得精致讲究,活得有味道。 在语言学上,北京方言特点造就北京吆喝。
北京话的特点是语速比较快,连音卷舌音比较多,略显絮叨又不乏亲切,在音色上可以归为“油润”一类:口儿甜,沙脆。如果脱离了语言的特点恐怕是很难理解那种腔调近乎做作的吆喝的。
然而,就算是当今的北京人,也不容易听到原汁原味的北京老话了,更甭提五行八作那些多姿多彩的吆喝,而在当年这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过去的小商小贩为了养家糊口,在激烈的竞争中凸显自己的优势,开始尝试把类似说唱糅合在叫卖当中。
这吆喝本身应该算得上是广告的雏形,据老人讲,在老北京要想卖东西,先得到城墙跟儿去练吆喝,而且“卖什么吆喝什么”,不能混着乱唱,而且唱什么就得配什么“家伙什”。连说带唱加肢体语言,表演带作秀,全是实打实的卖力,目的也许就是为了多卖两根萝卜。
纯朴中透着老北京人的认真。
9.写一段反映吆喝声的文字
1.卖西瓜的吆喝:“斗大的西瓜,船儿大的块哎!”
“吃来呗弄一块尝,这冰人儿的西瓜脆沙瓤儿;三角的牙儿,船那么大的块儿,冰糖的瓤儿;八月中秋月饼的馅儿,芭蕉叶轰不走那蜜蜂在这儿错搭了窝;沙着你的口甜呐,俩大子儿……”
“吃来呗闹块咧,哎杀着你的口儿甜咧,两个大子儿咧,吃来呗闹块尝啊。”
“我的西瓜赛砂糖!真正是旱秧脆沙瓤。一子儿一块不要谎,你们要不信请尝尝!(白)你们吃啊!”
2、卖雪花酪(土制冰淇凌)的吆喝:“你要喝,我就盛,解暑代凉的冰激凌!”
“冰儿镇的凌嘞雪花酪,让你喝来你就喝,熟水白糖桂花多!”
3、卖切糕的吆喝“小枣——切糕”
4、卖瓜子的吆喝“五香——瓜子”;
5、卖鲤鱼的吆喝“活鲜——鲤鱼”;
6、卖糖三角的吆喝“三角——炸焦”;
7、卖驴肉的吆喝“香烂——驴肉”
8、卖饽饽的吆喝“硬面儿——饽饽!”
你可以选一个写,应该能得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