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汗巾是什么
汗巾[hàn jīn]
(1).擦汗用的手巾;手帕。 唐 白居易 《赠韦处士六年夏大热旱》诗:“汗巾束头鬓,羶食熏襟抱。”《西游记》第二六回:“我们走脱了,被他赶上,把我们就当汗巾儿一般,一袖子都笼了去。”《儒林外史》第五四回:“ 聘娘 又拿汗巾替四老爷拂了头巾。” 郁达夫 《采石矶》:“她又叫他回去,把一条当时流行的淡黄绸的汗巾送给了他。”
(2).腰带。《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袖中带得有白绫汗巾一条,约有五尺多长,取出劈半扯开,奉与 美娘 裹脚,亲手与他拭泪。”《红楼梦》第二八回:“撩衣将系小衣儿的一条大红汗巾子解下来,送给 宝玉 。”《儿女英雄传》第六回:“上身穿一件大红绉绸箭袖小袄;腰间系一条大红绉绸重穗子汗巾。”
汗巾,一般呈方形,古代是藏在袖口里,而现代大都把汗巾当成了一种系在手腕上的一种装饰。系法多样化,现在各式各样的汗巾层出不穷,已然成为时尚人士的挚爱收藏品。
2.汗巾是做什么用的
汗巾,顾名思义是用来擦汗的手巾,当然也用来擦泪,这是最普遍的含义。《金瓶梅》第十六回,李瓶儿眼泪纷纷落将下来,西门庆慌忙用汗巾儿替她抹拭。古代的汗巾,主要以绡、绸、缎、绫、麻、布为原材料制成,规格也大小不等,有方形、长条形,《警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中说:“袖中带得有白绫汗巾一条,约有五尺多长。”
汗巾的功能除擦秽吸湿之外,还可作腰带束系内衣,《释名》说:“帕,横其腹也。”蒋玉函赠与宝玉的汗巾即属此种。值得注意的是,此种汗巾一般只系于内衣,虽不及现今的内衣内裤一般隐私,但其私密程度也是相当了。比如,蒋玉函将汗巾解下来是需要先把外衣撩开了,才能将汗巾解下来。
琪官接了,笑道:“无功受禄,何以克当!也罢,我这里得了一件奇物,今日早起方系上,还是簇新的,聊可表我一点亲热之意。”说毕撩衣,将系小衣儿一条大红汗巾子解了下来,递与宝玉。——第二十八回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再比如,袭人发现宝玉和人调换了汗巾也是在晚间脱下外衣准备安寝之时。
睡觉时只见腰里一条血点似的大红汗巾子,袭人便猜了八九分。——第二十八回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所以蒋玉函才说系了汗巾能“肌肤生香,不生汗渍”,可见汗巾体己贴肤的程度有多亲近了。如此亲密之物,也只有袭人这样亲过肌肤的人才有资格相赠,而蒋玉函一见宝玉便以此物相赠,且要宝玉也将他的赠给自己,足见二人爱慕、暧昧之情状。不过这条经过了北静王,琪官,宝玉,至少三个“臭男人”“香汗”的汗巾最后曹公却把它“赠”给了袭人这样一个人女子,细细体味,总觉得或多或少有些讽刺之意。日后贾府抄败,袭人遇到蒋玉函,发现彼此早已“肌肤未亲汗巾亲”了,大概才彼此认命彼此结合的吧?若是别的物件,怕没有那么大的威力,一笑。
有意思的是宝玉还有过一次将“臭男人”拿过的东西给大观园中水做的女儿,就是在第十六回 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宝玉把一串念珠送给黛玉,更有意思的是这念珠和汗巾一样都曾是北静王的东西,而黛玉“掷而不取,宝玉只得收回”,鄙视和拒绝这个臭男人拿过的东西的态度非常坚决,这里如果要说有什么讽刺,讽刺的就是宝玉和北静王这些“臭男人”了。而袭人对汗巾的态度就完全不同了,先是很暧昧的说不稀罕这个汗巾,但架不住宝玉“委婉解劝了一回”,“袭人无法,只得系在腰里。过后宝玉出去,终久解下来掷在个空箱子里,自己又换了一条系着。”虽然最后还是丢到了空箱子里,但始终是收下了这个物件,并且早已亲自系过一回,这是袭人和黛玉性格的本质区别!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当忠顺府派人索要琪官,宝玉试图抵赖之时,长史官却一语道破:
“现有据证,何必还赖?必定当着老大人说了出来,公子岂不吃亏?既云不知此人,那红汗巾子怎么到了公子腰里?”
初读至此不免有些疑惑,宝玉系在内衣里的汗巾怎么被长史官发现了,难道宝玉被贾政急唤连外衣都不穿直接穿着小衣就赶来见客了?不过这个疑惑立刻在后文中解开了:
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不觉失声大哭起来。——第三十三回 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遭笞挞
这里“底下”二字应为“里面”之意。既然指出“里面”是“穿着一条绿纱小衣”,自然还会有外面的衣服,所以宝玉的汗巾自然是系在里面,长史官并不会看见,并且早在袭人发现这条汗巾的那晚宝玉已经把那条汗巾赠给袭人了,而长史官能说出宝玉系有汗巾是早已得到的“线报”,成竹在胸,来贾府非为问人实为问罪,情势之严峻可见一斑。可笑现今之影视剧、戏曲则直接让宝玉在外衣上挂着一条汗巾出场,长史官一见如获至宝,像是终于找到了铁证如山才变得底气十足地说出“现有证据”之言以期能逼宝玉说出实话,实是不解汗巾之妙,低估王府之势耳!
3.戏曲汗巾一般是什么人物佩戴的
相巾,宰相便装时戴,方形,正面缀有白玉一块,背后有一对朝天翅。
扎巾,多为武士所用。有软、硬之分。软扎巾,缎制绣花,前圆形,后有一板竖起。同时加面牌,或加额子。
文生巾,缎制,有花绣,自帽顶至两侧有如意头硬边作为装饰,背后垂有飘带两根。
武生巾,同文生巾,只是没有飘带,而在两边挂穗子,顶部缀有小火焰。
高方巾,黑缎制成,像旧式斜坡形屋顶,缀有白玉一块,多为穷生所用。
解元巾,取得功名的文人所戴。缎制,有花绣,前低后高,两旁有如意形软翅。
荷叶巾,丑扮的文人用。顶方,上有檐,似荷叶覆盖,以缎绣花者为多。
棒槌巾,恶少所用。缎制绣花,前低后高,背后有桃叶形小翅一对,可以摇动。
员外巾,乡绅、员外所戴,斜方形、缎制,多绣寿字纹,背后垂软翼两片,有飘带。
八卦巾,剧中有道术的人所用。帽形与高方巾相似,上绣八卦、太极图,背后有两根飘带。
鸭尾巾,缎制,由毡帽演化而来,顶部小须放大,形如鸭尾,正面缀白玉一块,为店主所戴。许仙戴的鸭尾巾称许仙巾。还有硬花鸭尾巾,缀有绒球、珠子,用于某些江湖人物。
太叶巾,巾后有大板披风,旁有飘带。为旗牌、校尉用。
4.朝代时期毛巾怎么称呼
手帕的历史
我国先秦时已有“巾”,至东汉,“巾”的一种演变为手帕。1959年在新疆挖掘的东汉古墓中发现了蓝白印花手帕。汉乐府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有“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之句,此处的“手巾”其实就是擦眼泪的手帕。
在欧洲,手绢最早出现在中世纪。最初,人们把手绢看做是荣誉的象征,倍加推崇,就连国家法令也不止一次地重申:严禁下层社会把手绢作为礼物相互赠送。此时,正值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当政。伊丽莎白是一位摩登女子,对手绢更是喜欢倍至,这样,手绢也就随之风靡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