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通地质学中怎么描述简单发展史
地质发展简史,抓住三个重点:生物演化史、沉积演化史、构造演化史,这是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当中对地质发展史描述的三大部分,实际上也是地史学当中讲过的(如果你是大一,你可能没学过地史学,后面应该会学)。
当然,如果就做题来说吧,普通地质学当中,一般不涉及生物演化史,所以主要讨论岩石地层的情况以及构造发育的情况,具体来说,要讨论这一地区都沉积了什么时期的地层,个别还要讨论每套地层都是什么岩性的,代表什么环境的。地层既具有物质意义,又具有时间意义,地层格架也是时间格架,依次排出来,这就是这一地区的地质时间格架。地质构造的形成年代要根据地质构造形成的特点来判断,应用一些定律,如地层学三定律(可能用于褶皱当中)、穿插关系定律(用于断层和岩浆岩体当中)。
地质图判读的经验是:学习阶段要学会识图、经常看图、掌握方法、积累经验,描述阶段要仔细分析、不丢不漏、条理清晰、严谨科学。
2.建筑发展史
建国早期 秦汉建筑在商周已初步形成的某些重要艺术特点基础上发展而来,秦汉的统一促进了中原与吴楚建筑文化的交流,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
秦汉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祭祀建筑(礼制建筑)和陵墓为主,到汉未,又出现了佛教建筑。都城规划由西周的规矩对称,经春秋战国向自由格局揍变,又逐渐回归于规整,到汉未以曹操邺城为标志,已完成了这一过程。
宫殿结贪官苑,规模巨大。祭祀建筑是汉代的重要建筑类型,其主体仍为春秋战国以来盛行的高台建筑,呈团块状,取十字轴线对称组合,尺度巨大,形象突出,追求象征涵义。
秦汉建筑艺术总的风格可以“豪放朴拙”四个字来概括。屋顶很大,已出现了屋坡的折线“反字”,即以后“举折”或“举架”的初步做法,但曲度不大;屋角坯没有翘起,呈现出刚健质朴的气质。
建筑装饰题材多飞仙神异,忠臣烈士,古拙而豪壮。秦代宫殿建筑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力改革政治、经济、文化、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
这些措施对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起了一定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与六国技术成就,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
历史著名的阿房宫、骊山陵,至今遗址犹存。 离宫别馆 秦始皇时咸阳城进行不断扩建,据记载,他每灭亡一个国家,就在咸阳附近按各国宫殿图样建造一处宫殿(即六国宫)。
统一六国后,为防止叛乱,又将各国富户集中在咸阳。原有城市容纳不下,就在渭水南岸新建阿房宫。
阿房宫规模宏大,穷奢极侈。 秦都咸阳的布局是有独创性的,它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在渭水南北范围广阔的地区建造了许多离宫,“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木衣绨锈,土被朱紫,宫人不移,乐不改悬,穷年忘归,犹不能遍”(《三辅旧事》)。
反映了秦始皇穷奢极欲的状况。 秦人借驰道,复道等将咸阳周围二百里内大批宫馆联成一个有机整体,摹拟天体星象,环卫在咸阳城外围,更加显示“天极”咸阳宫的广阔基础,也突出了它的尊严。
秦人又推行不建外廊的革新措施,采取宫自为城,依山川险阻为环卫,使咸阳更增添了辽阔无垠的雄伟气概。 秦都咸阳,是现知始建于战国的最大城市。
它北依毕塬,南临渭水,咸阳宫东西横贯全城,连成一片,居高临下,气势雄伟。解放后在接近宫殿区中心部位发掘出了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
"一号宫殿"遗址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高出地面约6米,它利用土塬为基加高夯筑成台,形成二元式的阙形宫殿建筑。它台顶建楼两层,其下各层建围廊和敞厅,使全台外观如同三层,非常壮观。
上层正中为主体建筑,周围及下层分别为卧室、过厅、浴室等。下层有回廊,廊下以砖漫地,檐下有卵石散水。
室内墙壁皆绘壁画,壁画内容有人物、动物、车马、植物、建筑、神怪和各种边饰。色彩有黑、赫、大红、朱红、石青、石绿等。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以咸阳宫翼阙为核心而扩大,仿建六国宫殿,“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 穷奢极欲的秦始皇,对如此规模的宫室还不满足。
在他即位的第35年,某一日“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庭小”,于是就要再造一个宫殿。大臣问造在哪里,秦始皇说:“阿房”。
“阿房”并非实际地名,意思是“近旁”、“旁边”。听了始皇的话,大臣们就命工匠在咸阳宫旁边的上林苑建了一个“复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庞大宫殿——阿房宫。
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
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规模如此巨大的阿房宫,直到秦始皇死时都未建好,由秦二世继续营建。
然而公元前206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周秦数世纪来之物资工艺之精华,乃遇最大之灾害”,更严重的是,项羽的一把火,非但把一个精美绝伦的阿房宫烧了个精光,也给后世留下了每当易朝之际故意破坏前代宫室的恶习。
现存的阿房宫遗址位于西安市三桥镇南一带,面积约8平方公里。遗址内已发现阿房宫前殿、“上天台”、北阙门等夯土台或基址19处。
其中前殿遗址的夯土台东西长1320米,南北宽420米,高7-9米,台上发现石础,陶水管道,并散布大量板瓦,筒瓦,瓦当,可谓中国古代最大的夯土建筑台基。美伦美焕的阿房宫到底是什么样子?后人只能在《史记》和《阿房宫赋》时去冥想了。
好在近年来陕西省旅游部门复原了阿房宫的部分建筑,重建了阿房宫前殿、兰池宫、长廊、卧桥、磙石门、上天台等建筑。尽管这些建筑的形制也许复原得并不是很准确,但至少可以让我们对秦代建筑有一个很好的感性认识。
[编辑本段]秦代陵墓建筑 秦始皇为了安排身后的归宿,还骊山陵大肆修筑陵墓。他为自己精心策划的坟墓——骊山陵,自他13岁即位起便开始修筑,被征召修筑骊山陵园的民夫最多时达70多万人,陵墓主要材料都运自四川、湖北等地,但直到公元前210年他病死时尚未修完,由秦二世又接着修。
3.怎么编写公司发展史
1,XXXX年成立,成立概况,领导是谁,研发团队由谁带领,市场团队有谁带领。
2,成立初期的项目有哪些,在行业内处于什么位置。
3,大事记
(1)领导和开发团队负责人变动情况
(2)项目变动情况
(3)新项目情况
(4)在行业内技术实力和市场份额的变化情况。
4,目前情况
(1)领导核心介绍
(2)开发团队介绍
(3)市场团队介绍
(4)产品和项目介绍
4.庆风地区地质构造发展史
徐州古称彭城,又名涿鹿,已有六千年文明史.徐州地处苏鲁豫皖交界中心,大地构造上属于华北断块区的南部,在地震区划上则属于大华北地震区的南缘.徐州的地质条件及地质构造不太复杂,地震活动的频率和强度均较低. 从地壳结构来看,徐州地壳厚度变化较小.莫氏面(地面与地幔的分界线)平均深36公里左右,康氏面(花岗岩与玄武岩分界线)平均深20公里,一般是西部较深.再看构造运动.徐州属于苏北平原的大面积沉降区.地貌上表现为地势低平,在断陷盆地内的沉积物厚度较大(几百米到几千米),表现出共震荡运动的特征.在断裂构造上,徐州地区断裂较为发育,按其规模大小和地质发展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最主要的是北、东向的断裂分布较广.徐州主要断裂带有:郯城----庐江断裂带,丰县-----邳州断裂带,故黄河断裂带.徐州市及周围地区普遍分布可溶岩地层,岩溶地质现象较为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