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数字从零倒二十都怎么写的
1、中国古代曾使用象形文字记忆数字
2、后随着通商口岸,罗马数字传入中国。罗马数字是最早的数字表示方式、比阿拉伯数字早2000 多年、起源于古罗马,但它的产生晚于中国甲骨文中的数码,更晚于埃及人的十进位数字。罗马数字用“ 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表示,但是没有0这个重要数字。“0“在罗马教代表邪恶。
3、清朝康熙年间,何国宗、梅谷等人编著的《数理精蕴》,列举了一套专用数字名称:个(100)、百(102)、千(103)、万(104)、亿(108)、兆(1012)、京(1016)、垓(1020)、秭(1024)、穰(1028)、沟(1032)、涧(1036)、正(1040)、载(1044)、极(1048)、恒河沙(1052)、阿僧祗(1056)、那由他(1060)、不可思议(1064)等;
其中前几个是十进制、从亿开始为万进制。
《太平御览》称“十万谓之亿,十亿谓之兆,十兆谓之京,是京谓之垓,”《孙子算经》称“十垓为秭”,说明存在两种不同的计数方法).比个位小的数,按递减,依次为分、厘、豪、丝、忽、微、纤、尘、埃、渺、漠、模糊、逡巡、须臾、瞬息、弹指、刹那(一念之间、六德(《周礼》6种乐器的声音)、虚空(最小可数量)、清静(无限小的数).从选用的词汇来看,显然是用越来越短的时间和越来越小的空间来描述越来越精确的数量的变化了。
4、现在使用最多的是阿拉伯数字和中文数字。阿拉伯数字用于计算,中文数字用于文字描述。大写的中文数字则用于财务制度。
中文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
中文大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
2.二十岁在古代是怎么说的
1. 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 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 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4. 龆龀: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 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 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 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 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 而立: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 不惑: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 知命: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 耳顺: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17.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 耋:七十至八十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19. 耄: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20. 期颐: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3.古代怎么说20.30.40.50.80.90.110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