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围城,这本书写的怎么样,值得去看吗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1937年夏,抗战初期方鸿渐到欧洲游学四年回到上海,住在已亡未婚妻的家中,与女博士苏文纨、大学生唐晓芙小姐发生了情爱纠葛,因此受到丈人家的冷淡。
他恋爱失败后,和苏的失意追求者赵辛楣成为好朋友,二人接受内地三闾大学的聘请。一路上历经艰险,也遭遇无数趣事。
在三闾大学任教期间,方不知不觉地卷入校内个人恩怨和乡里狭隘观念的明争暗斗中,几位同事都反对他,而他和英语助教孙柔嘉日趋亲密更引起他们的嫉妒。赵辛楣离校从商后,方鸿渐被校方排斥。
方与孙结婚回沪,但他俩因琐事争吵,终于导致无可避免的分手。
所以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2.如何评价徐公子胜治的作品
网文里唯一能连看N次的。文笔可以商榷,但至少情节和人物相当有水准。
当然,作为类型文学上面那些其实都只是锦上添花。总体而言,徐公子在各种传奇、传说基础上重新构造了一个中国自己的、可以自成一说而不自相矛盾的奇幻世界这一点上(可以类比哈利波特对中世纪巫师世界的重构),应该说相当成功,以我的观点,不下西游,远过封神。
具体就几本书而言,我跟前面几位观点差不多,认为《神游》相比之下最值得一看。这本书并不特重世界观的构造(完整展开请看《灵山》和《天枢》),但是给我的感觉极真,有身临其境之感——当然,估计跟我本人成长的年代与本书的线索主人公正好重合有关。以独特的双线主人公结构(作者已经在前言说了,应该不算剧透了),作者既迎合了典型网文读者,又得以完整表述了自己希望传达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我不想说三观很正什么的(我认为没有谁有这个权利去评论他人的价值观),但的确相当认同。不剧透起见,具体情节请看书。
其他几本书,《鬼股》据作者说是想表达一个古典意义上的君子在如今的红尘浊世中应该如何自处。这本书我不置可否——本来我也不是目标读者。
《人欲》应该是争议最大的,据我所见,原因应该是:1,作者按照伟光正常用的路子脸谱化了“西方文化入侵”这个争议现实。2,作者按照自己的思路,化用了许多各种西方文学中的情节、人物,但完全不保留其背景,而是在自己营造的情节里进行褒贬。这两点从出发点上应该同样是为了讨好观众,但从结果上看恐怕相当不尽如人意。
之后几部小说都未深看。灵山和天枢这两本如前所述,主体是展开和深化世界观;至于情节只能说相形之下没怎么注意。地师和惊门则试图如神游系列一般重构一个江湖。
个人观感上,起初的神游应该是作者积数十年生活感悟与玄学积累于一书,所以极有感染力。
3.李敖回忆录写的怎么样
李敖回忆录主要有《李敖回忆录》、《李敖快意恩仇录》
《李敖回忆录》主要讲述他的一生重要的经历,包括
1 哈尔滨(1935-1937 一到二岁)
2 北京、太原(1937-1948 二到十三岁)
3 上海(1948-1949 十三到十四岁)
4 台中(1949-1954 十四到十九岁)
5 台大(1954-1959 十九到二十四岁)
6 军队(1959-1961 二十四到二十六岁)
7 山居(1961-1962 二十六到二十七岁)
8 文献会(1962-1963 二十七到二十八岁)
9《文星》(1962-1966 二十七到三十一岁)
10 星沈(1966-1970 三十一到三十五岁)
11 软禁(1970-1971 三十五到三十六岁)
12 监狱(1971-1976 三十六到四十一岁)
13 隐居(1976-1979 四十一到四十四岁)
14 复出(1979-1981 四十四到四十六岁)
15“二进宫”(1981-1982 四十六岁)
16 笔伐(1982-1992 四十七到五十七岁)
17 口诛(1993- 五十八岁至今)
18 前程(1997- 六十二岁以后)
这本书还不错。
如果你要想较全面的了解李敖。这本书是必看的,建议你看完这本后,连同《李敖回忆录》之后写的一本回忆录《李敖快意恩仇录》一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