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两篇现代诗的比较赏析怎么写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十一月六日 注: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
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问题:1.本诗和课文所写的离别对象各是什么?答:2.本诗主要是通过描写人物的什么来表现人物的?答:3.分别时的日本女郎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答:4.你认为用“蜜甜”来修饰“忧愁”恰当吗?为什么?答:赏析点拨:这是一首情意绵绵的离别诗。
诗人没有从自己的角度来写,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不愿意离别对方,而是从对方的角度来写,写对方的动作情态和语言,写自己对对方的感受,表现对方对自己的依依不舍,写对方的温柔娇羞情意绵绵蜜甜可爱,正是以彼写此,以少胜多,互为补充,表现了丰富的含蕴,扩大了诗歌的容量,丰富了诗歌的意境。这一点,在《再别康桥》里写“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也有所体现。
1.本诗所写的离别对象是人,课文的离别。
2.急需
《春怨》与《闺怨》对比赏析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一、二句写一位女子拍打树枝,意在赶走树上正啼鸣的黄莺;三、四句用“啼”字紧承前两句,运用顶针手法,点明赶走黄莺的原因:黄莺的啼鸣吵醒了这位女子与守边于辽西的丈夫团聚的美梦。
黄莺叫,春天到。黄莺婉转动人的啼叫声非但没有给这位思夫女子带来好心情,反而引起了她的愤怒,为什么?原来这位女子正在做着美梦,她正在梦中与她久别的丈夫团聚。无奈那可爱又可恼的黄莺太“不懂事”,搅了她的美梦。虽说“黄粱美梦——一场空”,但对这位过着“牛郎织女”般生活的女子来说,已是“老天有眼”、“皇恩浩荡”,非常难得了。黄莺,对此刻的这位女子来说,简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一二句写少妇兴致勃勃地梳理好妆扮,高高兴兴地上楼观景。三四句转写她见柳生情,由景生悲,“柳”、“留”谐音,吐绿杨柳勾起了她的思夫情怀,心情由喜而悲,由高兴转为懊悔,
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了她与丈夫分别时的情景,懊悔之情油然而生。因为“夫婿”去“觅封侯”的后果是让她独守空房,让美好的春光白白流逝:再说,“夫婿觅”到“封侯”以后,又会怎样呢?未必就能快快乐乐、恩恩爱爱地过日子了,说不定到那时“夫婿”贪图荣华、抛妻弃子,永远离开这个原本十分温馨的家。
由此可见,少妇之愁是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其原因的;少妇之悔是对热衷功名的反思,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
这两首诗内容上都写女子思夫,都写女子的愁怨。表达技巧上都注重心理刻画。不同的是金诗巧设悬念,让人反思征战问题;王诗欲抑先扬,让人反思功名问题。
两首诗角度各异,立意不同,但都能巧妙构思,不落俗套,读后余味无穷,令人回味再三。
3.两两篇现代诗的比较赏析怎么写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十一月六日 注: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
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问题:1.本诗和课文所写的离别对象各是什么?答:2.本诗主要是通过描写人物的什么来表现人物的?答:3.分别时的日本女郎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答:4.你认为用“蜜甜”来修饰“忧愁”恰当吗?为什么?答:赏析点拨:这是一首情意绵绵的离别诗。
诗人没有从自己的角度来写,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不愿意离别对方,而是从对方的角度来写,写对方的动作情态和语言,写自己对对方的感受,表现对方对自己的依依不舍,写对方的温柔娇羞情意绵绵蜜甜可爱,正是以彼写此,以少胜多,互为补充,表现了丰富的含蕴,扩大了诗歌的容量,丰富了诗歌的意境。这一点,在《再别康桥》里写“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也有所体现。
1.本诗所写的离别对象是人,课文的离别。
4.急需
《春怨》与《闺怨》对比赏析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一、二句写一位女子拍打树枝,意在赶走树上正啼鸣的黄莺;三、四句用“啼”字紧承前两句,运用顶针手法,点明赶走黄莺的原因:黄莺的啼鸣吵醒了这位女子与守边于辽西的丈夫团聚的美梦。
黄莺叫,春天到。黄莺婉转动人的啼叫声非但没有给这位思夫女子带来好心情,反而引起了她的愤怒,为什么?原来这位女子正在做着美梦,她正在梦中与她久别的丈夫团聚。
无奈那可爱又可恼的黄莺太“不懂事”,搅了她的美梦。虽说“黄粱美梦——一场空”,但对这位过着“牛郎织女”般生活的女子来说,已是“老天有眼”、“皇恩浩荡”,非常难得了。
黄莺,对此刻的这位女子来说,简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一二句写少妇兴致勃勃地梳理好妆扮,高高兴兴地上楼观景。
三四句转写她见柳生情,由景生悲,“柳”、“留”谐音,吐绿杨柳勾起了她的思夫情怀,心情由喜而悲,由高兴转为懊悔, 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了她与丈夫分别时的情景,懊悔之情油然而生。因为“夫婿”去“觅封侯”的后果是让她独守空房,让美好的春光白白流逝:再说,“夫婿觅”到“封侯”以后,又会怎样呢?未必就能快快乐乐、恩恩爱爱地过日子了,说不定到那时“夫婿”贪图荣华、抛妻弃子,永远离开这个原本十分温馨的家。
由此可见,少妇之愁是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其原因的;少妇之悔是对热衷功名的反思,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 这两首诗内容上都写女子思夫,都写女子的愁怨。
表达技巧上都注重心理刻画。不同的是金诗巧设悬念,让人反思征战问题;王诗欲抑先扬,让人反思功名问题。
两首诗角度各异,立意不同,但都能巧妙构思,不落俗套,读后余味无穷,令人回味再三。
5.语文诗歌赏析中,问你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之处,怎么回答啊
晕了,你这样的问题应该怎样回答呢?每一首诗歌的内容都不一样哦,只能先告诉你一点基础知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从古诗的内容上,我们可以把古诗分成三类:写景抒情类;叙事抒情类;状物、托物言志类。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
1、比喻。古典诗歌中运用比喻,写景壮物时能突出生动的形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论抒情时能以生动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
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游子”“母亲的恩泽”。)
2、借代。借代是古典诗歌中运用很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以“烽火”“狼烟”“干戈”代战争,以“鸿雁”“锦书”“尺素”代书信。
3、双关。古典诗歌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中的“丝”是谐音双关,实指“思”,“泪”是语意双关,表面上指烛泪,实际上暗指相思之泪。
4、炼字。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力争一字传神。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中“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主要的是,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男酬的苦痛。
祝学习进步!
6.赏析两首古诗异同,
亲爱的楼主,很高兴为你解答,以下为答案
1]《从军行》和《渔家傲•秋思》在所写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
[2]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3]两首诗在思想风格上有何不同之处?
答
(1)都以戍边为题材,都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辛。
(2)相同点:都写戍边生活,但却不从战争的角度写。不同点:诗偏重写边塞生活环境的恶劣,如用“暗”“孤”“穿”等词语;词侧重渲染战士思归的情绪,下片尤为明显。
(3)诗表现出勇于杀敌,不获全胜不言归的激越之情,风格豪壮;词较多地表现了战士们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尽快回家乡的情绪,在风格上显得悲壮。
/news/42041.htm
望采纳O(∩_∩)O~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两首诗对比赏析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