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诸葛亮的外貌描写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有时坐一辆四轮小车。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亮少有逸群之才,丰神飘洒,器宇轩昂,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身似神仙,貌比宋玉,真乃当世高人。
扩展资料: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外貌形象表示他就是一个仙风道骨的人,诸葛亮还是一个智慧过人的辅国能臣,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早就不只是“智慧过人”这么简单,而是像鲁迅说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这其实很能说明问题。
尤其是在火烧赤壁之战中,本来风向的变化只是因为诸葛亮观测到气候变化,然而他故意设坛做法,将自己神化成了仙人一般的人物,这明显就有些超越现实的变化了。
本着跟历史上三分真七分假的设定来看,诸葛亮此人可以称神。而作为一个文学形象,他的形象也可谓是与日月争辉,几乎没有缺点;同时,纵观他的一生,虽然取得的辉煌无数,但汉室不复,他含恨而死,让人慨叹。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诸葛亮
2.三国中描写诸葛亮外貌的语段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世。
三国里是这样说的: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除此之外,这部小说还在别的章节中提到:诸葛亮执掌刘备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辆四轮小车。总之,小说对诸葛亮外貌特征的定型是: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有时坐一辆四轮小车。《三国演义》的这种描述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今天,我们看到的诸葛亮形象几乎都来源于此。这是诸葛后人根据上述的描写而绘制的先祖肖像.
3.用第二人称的手法写诸葛亮,《我眼中的诸葛亮》作文
何时已习惯同别人絮絮叨叨地讲起你,说到激动时,却见对面那人面无表情如同盯着一个疯子一样盯着我。
忽而笑了,是啊,他们又不懂你。何时有人懂过你呢?或许有人说你奸诈吧,或许有人说你无耻吧,或许有人说你愚忠吧,很多很多的或许,也堙没不了那个你,那个诸葛亮。
因为你是诸葛亮,我不管路人甲乙丙丁中的哪一个为你冠上一个怎样的不堪入耳的形容词,我不管你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嫉贤妒能也好,谋权篡位也罢,我只知道,你是诸葛亮,你是那个在我心目中无懈可击惊为天人的诸葛亮。人生如梦。
乱世如梦。我一脸茫然地环顾四周。
桌上摊着的,是你的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我耳边忽然响起你略带疲惫的声音,一句一句,扣人心扉。
面前展开的是一片碧绿,宁静而悠远。你半躺在塌上读着什么,布衣,茅庐,田地……一切都那么清闲,带着微微的睡眼朦胧。
接着,烽烟四起。乱军之中,你独坐在车上,羽扇轻摇,目光坚定。
这世间什么也配不上你,那一尘乱世配不上你,那一庭繁华配不上你,那狼火烽烟也配不上你。人间这样污浊的地方啊,配不上你。
唯一配的上你的,是你的如星明眸,如画眉眼,还有一个“亮”字。读那个字的时候,舌头微卷,发音清朗让人舒服,仿佛在一片黑暗中,“滴答”,一滴水珠落下,如珍珠般闪烁。
反反复复读你的名字,先是眉头皱起,接着成了一声叹息,长长的一叹。我用这一叹,来诠释你。
不能有空洞的语言,不能用拙劣的文字,不能用浮躁的图画,只有记在心中,凝于眼眸。我该用怎样的语气,显露出怎样的表情,用怎样的节奏、音调、情感,在夏日微温的阳光下,如织布一样缓缓地叙述我遇见你,迷恋你,心疼你的种种事情。
遇见你的时候,是怎样清凉的时光呢? 大概是宁静的夜晚。米色的窗帘是拉上的,我顶着一头湿漉漉的头发,手捧一杯冰过的银耳莲子汤百无聊赖地在电脑上找电影。
我不清楚是什么缘故,鬼使神差地点开了那个名为《赤壁》的电影。当鼠标下落的那一刻,无影无形的命运丝线将我与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那不是重点。我知道赤壁里的你不是真正的你。
那个充当了接生婆魔术师等等的男子不是你,但我并不否认在以后的许多日子里,看见你晚年只手补天的样子,我总会想起我第一次见到的那个诸葛亮,笑声像大海,眼里有阳光,会嘟着嘴巴逗弄鸽子的诸葛亮。 我多么希望你也曾经这样过。
然后在很多年以后,你会淡淡地笑着说当年少年春衫薄啊。 之后,我便着了魔似的想要找到另外一个你,那个被很多人供奉为圣人的你。
每天做完作业翻几页三国成了我雷打不动的习惯,从三顾茅庐开始看,眼前的白纸黑字幻化为一个又一个你,或羽扇纶巾,或气宇轩昂,或胸有成竹,或伏案工作,或亲临战场,或沙场点兵。 我很自私地希望你会回到卧龙岗下,褪下羽扇纶巾,套上褪色的布衣,扛着锄头下田耕地。
炊烟袅袅。青田悠悠。
岁月静好。 可是你是你啊。
都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如果我是那只燕雀,我哪里会不明白你的志向呢?可是啊,我真的真的不希望鸿鹄会为了他的志向而头破血流啊。就当我是狭隘吧…… 但,如果你不这么做,你就不是你了。
对吧,丞相。你第一次出场的时候,还是一个躬耕于南阳的布衣。
你可以睡到晌午,四处云游,悠然自得,无拘无束。 我可以想象你穿着素色长袍,脚步闲适,脸上挂着漫不经心松松散散的微笑,眼中已有了凛然的智慧。
我可以想象你茅庐中挂着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大气书法。 我可以想象你与刘玄德促膝长谈时的意气风发语气坚定。
就像一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白莲一样,亭亭立于乱世之中,却如闲云野鹤般自在,仿佛这些杂乱的纷纷扰扰同你一点关系也没有。 本来就是嘛,你是诸葛亮,他们是他们啊。
回味你的话语,无缘添了惆怅。 “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
“待吾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那个时候你正年轻,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
不知当你晚年回想起这个时候,想起这句功成之日,会不会轻轻叹口气。 为何你一去,便是不返。
你可见那一亩田地,一幢茅庐还在风雨中等着你,那门上的对联大概已经被糊了色彩,如同被刀刮过的斑驳回忆,草堂大约也要覆盖于乱世之中了吧。可是为什么啊,为什么我一闭眼就能看见当初那个睡到晌午才慢悠悠起床的你,那个懒散疏淡的你,那个“面如冠玉,头戴纶巾”的你,那个挂着轻松的微笑的你,仿佛永远不会有烦恼的你。
“吾擒此人,如探囊取物耳。”我依旧可以看见当初你的影子,或许这时你已经青丝染雪,但你的腰杆依旧挺直,你的神色依旧自信,羽扇还在你的手中挥舞着。
有些东西还在,永远不会消失,比如你的坚定眼神和凛然傲气。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曾经将这句话当做签名。
你在火海和大雨之中叹了这一句,很快被吞噬,不见踪影,但我可以看清楚你的表情。 它不同于孙刘联盟火烧赤壁时你的表情,也不同于陆逊火烧八百里连营时你的表情,你的两鬓斑白,眉头锁起,发丝在混杂着被火烧尽的残渣的风中吹乱了。
我忽然明白,这样的坦然中,也有无尽的悲伤。 诸葛亮。
蜀相。 孔明。
武侯。 我闭上眼睛。
4.怎么写研究课题报告我眼中的诸葛亮
1 小时候上历史课,老师最喜欢的就是讲诸葛亮的故事."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感人的诗句加上课堂里小学老师会声会色的描述,对武候的那份情节就在幼小的心灵里面扎下了根子,如何也不能忘怀. 待到后面长大了一些,对自己的这种情怀开始有了一种紧觉,开始了不能释怀.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什么样的力量让诸葛亮这个人物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文化里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他的身上又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让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如痴如醉! 后来慢慢明白了,我们眼中的诸葛亮早已不是历史上真实的武候.他身上寄托的其实是一代又一代中国文人的理想.刘备与他如鱼得水的故事也成了中国历代文人心中永远的梦!是那个遥远的年代传来的声声绝响. 2 公元208年春天的一个清晨,27岁的诸葛亮乘着一匹白马,一身儒装,手持羽扇与一位相貌英挺的中年男子离开了隐居多年的小舍.他也许不会知道他的这次离去将为中国的历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也许更不会知道在千年后的今天街头巷尾依然流传着关于他的许多神奇的故事,但不管怎么说,他离开了,于是历史的车轮开始转动. 时间很快就到了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天,诸葛亮在他的相府里整日的心神不宁,时而来回度着的步子,时而仰天亲亲叹息.侍者很不明白丞相到底是怎么了?他跟随诸葛亮也已经很多年了,但从没见丞相这个样子过.他拿着诸葛亮的杯子盛了一杯热水,正待递给丞相,突然门外传来马蹄声,诸葛亮全身忽的绷紧然后又象失去了全身力气一般的松弛了下来,失神的望着远方,恍然的一叹:"来了!" 连夜的奔波让诸葛亮英俊的脸上增添了些许疲惫,眼神有些迷茫.当他在相府接到陛下兵败彝陵的消息时,虽然早在他预料之中,但还是有些意外."实在是太快了"他在心里想着.他的思绪来到了10几年前的那个春天,他跟随陛下离开南阳那个隐居小舍的时候.怀着一点年轻人的意气(他其实远不如别人想的那么老成),带着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觉得自己找到了心中的明主。
."丞相,永安宫到了."侍者小心的提醒着,眼神中透着一点担心.诸葛亮从恍惚中回过神来,端了端衣装,打起精神,微微的对侍者笑了笑,悠然从容的走下马车.他知道,帝国即将要失去一根擎天大柱了,这个时候他不能倒下,不然这10几年的心血,他与先帝的梦想就会象失去柱梁的屋子一样轰然倒塌. 他来到了刘备的寝宫,有三分诧异,太子与鲁王,梁王也同在这里.刘备颤抖着手指着刘禅;"此子可辅则辅,不可辅,丞相就自己取代皇位吧!"诸葛亮心中微微的叹息着,帝王心思他又如何不懂."哎!陛下啊!10几年的倾心相交依然换不到你的信任!难道那无上的权利真的那么容易腐蚀人的心灵么?"他在心里轻轻的说着.他双漆跪下:"臣不敢,臣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许多年后的一天晚上,是在五丈原,诸葛亮感受到了自己的生命即将消逝,回想起了先帝托孤的那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嘴里轻轻的念叨着,一滴眼泪从他的眼角滑下.他又想起了他出山的那天,回想着自己过去的意气风发,年轻时满怀的理想。
"哎"轻轻的一声叹息带着一丝遗憾.这些一切的一切都不重要了,即便是隔河相望的司马懿,他只想沉沉的睡去,卸下身上10几年的重担,他仿佛看到了先帝,看到了他死去的妻子。
3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为传统的国家.儒家讲究以修(修身),齐(齐家),治(治国),平(平天下)为人生理想,而这些思想的核心层就是"仁".在孔子的论语里面,这个"仁"一共出现了64次,并且几乎每次的出现的含义几乎都不相同,我们后人只有在对这些语录的反复函泳中才能大概理解到它的意思,大概就相当于"去私""无我".在我看来在诸葛亮的身上其实体现出来的就是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就是"仁"的精神. 为什么我要这么说?中国从武帝以来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整个中国武帝之后大约2000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儒家思想就是中国人的整个意识形态的体现.尤其明显的体现在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之中.于是在这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手中,诸葛亮寄托了他们一代又一代的理想,继承了他们修齐治平,仁人君子的梦.当后来的人翻开书本,回忆起头脑中的诸葛亮的时候,这个诸葛亮早以不是历史上的武候了,他早以成为了完美的圣人是一个民族的偶像,早以不是历史上那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真实的作为一个人的诸葛亮了. 作者: 炒作美学 2007-8-4 01:19 回复此发言 作者:222.211.229.*2007-8-4 09:44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我眼中的诸葛亮 我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我也十分佩服他。
诸葛亮,字孔明,南阳人氏,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后,他辅佐刘备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享年54岁。 诸葛亮之所以在我心目中占有这么大的位置,是因为他是位足智多谋的天才军事家。
“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 、“七擒孟获”和“空城计”等,充分显示出他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胆果断,善于发现敌将的弱点,攻其不备。
他根据自然现象,巧用大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