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江临眺拼音版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chǔ sāi sān xiāng jiē,jīng mén jiǔ pài tōng。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jiāng liú tiān dì wài,shān sè yǒu wú zhōng。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jùn yì fú qián pǔ,bō lán dòng yuǎn kōng。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xiāng yáng hǎo fēng rì,liú zuì yǔ shān wēng。 《汉江临眺》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
译文: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汉水浩瀚,好像是流到天地之外,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漂缈中。
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时任殿中侍御史的王维,因公务去南方,途经襄阳。此诗是诗人在襄阳城欣赏汉江景色时所作。
诗词赏析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这两句纵贯两湖,山水相连,一起首就点染了雄浑壮阔的背景,可谓是大处落墨,气势恢弘。这自是高屋建瓴、凭高远眺之景,而非身在水中之语。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两句承上,写水则水势浩瀚,滔滔淼淼,似是一直奔涌至天地之外了;写山则山色微茫,忽隐忽现。此二句诗意盎然、宛然如画,画面中虽只有浩渺无尽的江水与迷濛有无的山影,却饱蘸诗人无限情韵。
五六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承上又深写一层。五句紧承“山邑”而远望到沿江的郡邑,画面上增添了岸边浮动的城廊;六句承“江流”,近望到眼前的波澜。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结二句一方面透露诗人主观情致,一方面点出诗人所在之位置,是在襄阳临眺,襄阳在汉水中上游,有居高临下之势,正好烘托点出“临眺”二字。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汉江临泛。
2.李白《秋浦歌》全诗的拼音
秋浦歌
bái fà sān qiān zhàng , yuán chóu sì gè cháng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bù zhī míng jìng lǐ , hé chù dé qiū shuāng 。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译文:
头上白发有三千丈长,因为愁绪满怀而来。照着镜子也不明白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像秋霜一样白。
扩展资料:
《秋浦歌》的主题是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抒发怀才不遇的苦衷。
起句“白发三千丈”,劈空而来,骇人心目,夸张的不近情理,七尺身躯何来三千丈头发?
但念下句就有了答案,“缘愁似个长”,愁生白发很是常见(伍子胥一夜白头),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既然愁思无涯,白发当然也可以长到三千丈,这是艺术的夸张。
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化为可以用量计算的物,使人感到不仅合情,甚至合理。
《秋浦歌》作于天宝末年,诗人忧国忧民,个人理想不能实现,并受到排挤。
诗人自负有使“寰区大局,海县清一”的理想,却是无路请缨,家国愁,身世感,充溢心胸,功业无成,身先衰老,怎能不可悲,怎能不发感慨“白发三千丈”!
这凄凉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秋浦歌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罗意拼音怎么写(汉江临眺拼音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