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磨课的程序
磨课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程序:选定磨课课题——开展备课分析,编制教学方案——在备课组说课,集体讨论修改——专家指导,同行对比研讨,二次修改方案——组织同伴观课、议课,三改教学方案——二次执教,录像回放,四改教学方案——如此反复,直到满意为止,形成终结教案——撰写磨课体会——磨课教案结集共享。
我们的课例打磨主要突出了“三次备课、两次飞跃”,也就是先由个人进行“基于个人经验的第一次备课”,然后进行“基于群体经验和必要研究的备课”,实现第一次飞跃,最后进行“基于实践反思和必要研究的备课”,实现第二次飞跃。
2.磨课是什么意思
磨课,是指把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并集中组员智慧的课以及上公开课前的反复推敲试讲过程。一个“磨”字道出了其中的反反复复的修改斟酌和耗费教师的大量汗水。不过,这磨课的“磨”字就如侠客十年磨一剑、修炼得道一样,道出了一节成功好课的艰辛和不易。
磨课的模式有:基本式、简化式、同课异构式、教学诊断改进式、行动导向式。随着前几年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开展的新课程改革以来,上精品课、上好课成为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成为一个上进教师的追求。
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要进行大量的课程研读,必要知识准备,……,磨课就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因此,磨课,也就成了我们这个时代学校里的高频词!虽然“磨课”这个新生事物,时间不长,却如一股沁人的春风,给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们看到了学校里许多喜人的变化。
扩展资料:
自从国家和各省市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里就持续开展了教育、教学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公开课、赛课活动每学期都要举行几次,校际的观摩课、示范课也定期展开。学校各学科教研组、各年级部备课组几乎周周定期活动。
传达上级通知,介绍听课新知体会,统一进度,交流经验,有经验教师对年轻教师以及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共同研讨教法和对学生学法指导内容,编制周课教案、学案等,力争每课的任务明确、知识点详尽、师生互动到位。
每节课几乎都集中了所有组内成员的智慧和学识,把每节课都上成精品课。规模较大、范围较广、影响深远、级别较高的公开课是学校教研活动中的奥赛,通常把教师上校际、大市、跨市的公开课叫“做课”。
把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并集中组员智慧的课以及上公开课前的反复推敲试讲过程叫“磨课”。一个“磨”字道出了其中的反反复复的修改斟酌和耗费教师的大量汗水。不过,这磨课的“磨”字就如侠客十年磨一剑、修炼得道一样,道出了一节成功好课的艰辛和不易。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磨课
3.磨课是什么意思
简而言之,磨课就是通过多次打磨一节课,提高教学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从完整的定义而言,磨课是一个教学集体(通常为一所学校的一个学科的教研组,也可以是几所学校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的跨校教研组),为了解决某一教学问题,通过在一定时期内,对该教学问题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反复地、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至少是五次集体研讨、三次个人备课、两次课堂活动),找到对这一教学问题比磨课之前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显著提高整个教研集体对这一问题的教学有效性,并掌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4.磨课的程序
磨课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程序:选定磨课课题——开展备课分析,编制教学方案——在备课组说课,集体讨论修改——专家指导,同行对比研讨,二次修改方案——组织同伴观课、议课,三改教学方案——二次执教,录像回放,四改教学方案——如此反复,直到满意为止,形成终结教案——撰写磨课体会——磨课教案结集共享。
我们的课例打磨主要突出了“三次备课、两次飞跃”,也就是先由个人进行“基于个人经验的第一次备课”,然后进行“基于群体经验和必要研究的备课”,实现第一次飞跃,最后进行“基于实践反思和必要研究的备课”,实现第二次飞跃。
5.演课稿怎么写
一种新的教研活动方式——微格演课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就需要不断地研究、探索。
京剧作为国剧,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瑰宝。京剧是演员的唱、念、做、打等基本功,戏台上的一招一式,都是经过科班严格训练而成,京剧在严格训练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程式并发展成为各种流派的表演艺术,可谓博大精深。
作为研究教学艺术的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项技能,也应该经过专门的训练,反复研究。这样我们才能自如驾驭课堂教学技能,增强教师教学实践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80年代中期引进的微格教学是国际公认的一种科学、有效地培训教师的方法,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视听技术的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微格教学的发明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爱伦教授指出:微格教学是一种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者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
几年来,我们在微格教学的基础上,总结、实验出一种新的教研方式——微格课演,收到了令人信服的明显效果,物理教研组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明显提高。1994年湖南省第一届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上杨胜华老师获二等奖,1995年湖南省初中物理电化教学研讨会上王顺晚老师的<<密度的应用>>评为优质观摩课,1996年全国第二届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上陈坚老师获一等奖。
微格课演是在微格教学和说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以认识论、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为理论依据,应用现代视听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行为的及时反馈,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教学实践系统。 微格课演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学习 为了使整堂课有理论的支持,教研组可组织老师学习现代教学论、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技能的功能、使用、评价,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明确方向。
2、观摩 观摩一方面是看一些国内优秀教师的教学录相带,同时也可以请本组的优秀教师执教,然后组织全组教师分析、讨论。 3、备课 备课前教研组长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分成若干个子单元,每位老师承担一到二项任务。
例如讲授<<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时,可以分为新课引入、推导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讨论V随R变化的规律、讨论两种特殊情况及V随R变化的原因、应用及小结五个单元。每位老师对自己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且在全组老师会上进行介绍。
在教研组长的主持下,对整堂课的内容衔核、方法连贯、风格协调、节奏处理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确定下教案。 4、演课 根据事先设定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时间由教师依次演课,教研组的其余老师和学校领导可以当作学生,为了课堂教学中的双边配合,也可以请几位学生听课。
5、评价 演课完毕,老师们应对执教者的教学发表意见。既提肯定性的意见,也谈改进性的意见,同时还应结合教学录相边看边评,执教者也可以在大家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谈个人的看法。
这样通过争鸣,使大家的认识趋于一致,执教者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并准备进行第二次演课。 为了使微格演课有生命力,并产生明显效果,我们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共同参与 微格演课将有关老师通过教学内容串联在一起。
备课时,在教学风格、节奏上都应该一致,因此需要共同研究、共同参与。 2、及时反馈 由于教学过程中的声像可以“全息”性录制和重放,为教学技能的研究提供了现场资料。
并将执教者的语言、仪表、操 作中的“微瑕”暴露无遗,执教者可以自己来观察自己的教学行为,与仅凭自我回忆和旁人评价大不一样。 3、准确评价 教学评价是改进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微格课演的评价,将每项教学技能、每个教学单元列出具体的、可测的指标,这些指标作为检查质量的尺度。
使执教教师的教学技能向指标靠拢,这样评价指标的定量分析与指导教师的定性分析相结合,提高了评价的准确度,为教学方案的决策,提供丰富、有效的信息。 4、演说互补 说课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集体备课方式,它主要是由执教者向大家介绍备课时的理论依据和教学设计、授课方案。
由于没有课堂实践来检验,因此设计方案的实际效果如何,执教者心中没有数;而演课则是进行教学演练,类似于部队的战前学习,二者有机结合,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达到教学目标。
6.小班数学教案如何写
认识数字2 一、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学习2的形成,认识数字2,理解2的实际意义。
2、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幼儿操作,思维能力。
二、活动准备
1、萝卜、青菜、磨菇卡片各2张,1和2数字卡片。
2、萝卜图片(数量是幼儿人数的三倍),上贴各种图形;另备与萝卜上所贴形状相同的图形若干。
3、兔子拼图(幼儿人数的一半),反面划成2格,分别写上1和2的数字并剪开。同样大小的底板图也划成相应的2格,画上1和2的圆点。
三、活动过程:
1、拔萝卜、青菜,采蘑菇(学习2的数数,认识数字2)
(1)律动:师幼扮兔子随音乐“兔跳”。
(2)说说你(兔子)喜欢吃什么?
(3)为过冬备粮食:拔萝卜、青菜,采蘑菇。
(4)数数:有几个萝卜、几棵青菜、几个蘑菇。出示数字2,认读数字2。
2、分萝卜:学习2的形成,数数。
萝卜太少不够吃,请兔宝宝把每个萝卜分2分。
老师示范在一个萝卜上贴上2个图形,先贴1个红色的圆形,再贴1个绿的圆形,1个圆形添上1个圆形是2个圆形,把萝卜分成2份了。
幼儿操作:找图形贴到萝卜上。
3、拼小兔:复习认识数字1-2和2以内数数。
老师介绍玩法:出示拼图底板,上划成了2格,每格上画了圆点,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出示拼图2块,(数一数,认一认它们背后1和2的数字)请兔宝宝将2块拼图贴到底板相应的位置。
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7.磨课心得体会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处女座小涵涵磨课心得体会刘广凤在课的前面加一个“磨”字,其中的往复和历练可见一斑。
有人说:磨课、磨理念、磨学法、磨学情才能赋予课堂第二次生命。这一点不假,教师要经营出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其实是一个不断否定、不断完善,“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过程;是一个反复打磨、反思,让顽石通透金属般质地的过程。
最近一个阶段的磨课,忙得我不亦乐乎,让我每天的生活更加充实。白天讲课,一到晚上就坐在电脑旁看名师讲课,设计教案,修改教案,制作课件,天天忙到半夜。
甚至半夜睡在床上还在闭目凝思,有时脑海中灵光一闪,我就会迅速抓住灵感,把原来的教案又进行一“大手术”。我深深感受到磨课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日日磨,夜夜思,一次次地颠覆,一次次地重整,让心灵承受痛苦的煎熬;磨课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磨课就是在一次次的试教试讲中反思,在一次次的更新中收获。
通过一次次磨课,我也对如何上好一节课有了更深的体会:一、备课细节到位在备课过程中,找出拼音平舌、翘舌,我偶尔的恍惚会教给学生不完整的知识点,所以要上好一节课,备课需要我打起十二分精神,将完整无误的知识点讲授给学生,使其掌握。二、设计到位课堂设计要贯穿一条主线四、评价到位。
8.新教师怎样备课写教案1
[新教师怎样备课写教案1]
第一节 备课的步骤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新教师怎样备课写教案1。备好课,就能争取工作中的主动权。这种准备工作愈充分.主动性就愈大,教学效果就愈高。 可是有的教师对认真备课认识不足,往往对于教材-知半解,因而在课堂上只能照本宣科,不能讲清道理。有的教师备课不深不透,因而课堂上只能平铺直叙,不能重点突出。所以,教学工作的首要条件是做好课前准备,老师讲课首先要过好备课这一关。
备课一般分为五个步骤,即:
(一)学期(或学年)备课;
(二)单元备课,
(三)课时备课,
(四)课前备课,
(五)课后备课。
现分别叙述如下:
学 期 备 课
在学期(或学年)开始前,要在钻研教学大纲和通览教材的基础上订出全学期(或全学年)的教学计划。其主要内容是:
(一)确定全学期的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
(二)安排一个学期的教学进度;
(三)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和时间
(四)考虑教学方法
(五)做好教学(包括教具)准备。
学期授课计划,可以写成文字,也可以列成表格,视需要而定。
学期备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览教材。在假期里,教师就应该钻研全册教材,领会编辑意图,熟悉知识范围;明确各个单元的目的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掌握重点,分清主次,作出课时划分。 通览教材的作用是:
(一)可以明确教材的逻辑系统。知道它是在什么基础上被提出来的,它又能为后面的哪些教材作好准备。如果备一节,讲一节,不仅不能全面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更不能贯穿教材的内在联系。因此。通览教材是掌握知识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二)有助于教师讲课时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比如要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四则运算,那么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与分数乘法两个单元就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在前一个单元里,要给学生建立分数最基本的概念;在后一个单元要建立的乘法概念及其法则是教好分数除法以至分数四则运算的关键。所以重点教好这两个单元,就为教好全册教材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通览教材,就可以综览全局;居高临下,给制订学期授课计划提供依据;通览教材,才能通盘安排教学进度,不致于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
(四)通览教材,就能了解教这册教材有什么困难,及早进行准备;通览教材,有利于有计划的安排学习及参考书籍;同时把需用的教具都事先准备齐全。
通览教材、应防止两种情况:
一种是走马观花,一味浏览,结果印象不深,所获无儿;
一种是细嚼慢咽,玩味不已,结果时间精力有限,往往只能备出几篇。这样做的结果,前者是有名无实,后者是得不偿失。都不能达到通览教材的目的。因此,通览教材认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时间和精力,明确通览的目的,确定通览的重点。
单 元 备 课
在一个单元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之前,还应进行单元(或课题)备课,拟出一个单元(或课题)的教学计划。单元备课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进一步熟悉与掌握教材内容,领会本单元编排的目的与意图,确定单元(或课题)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二)妥善地处理教材,配备习题,安排授课时数及教学步骤;
(三)根据教材重点、难点、关键,确定主次、先后、详略;
(四)以单元为单位,把讲、读、写、练、实验和实践恰当地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
单元备课的好处是:
(一)便于全面分析一个单元的教材,从整体出发,通盘考虑这一单元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二)能有较充分的时间来钻研课本中的疑难问题,事先加以解决;
(三)能把备课和业务学习更好地结合起来,不致于临渴掘井、临阵磨枪,并起相互促进的作用。
9.儿童歌曲《粉刷匠》的教案应该怎么写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粉刷匠》,能表现歌曲轻松、幽默的情绪;
2、学习跟据歌词内容自由编动作。
教学重点:能用轻松、幽默的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相互合作,结合动作表演歌曲
活动准备:音乐、课件、纸帽子
活动过程
一、欣赏“粉刷匠”的画面,请小朋友来学一学粉刷匠刷墙的动作。
老师(头带纸帽子):今天有一位可敬的人来到了这里,你们看,是谁?(粉刷匠)
老师:现在请小朋友来学一学粉刷匠的动作(双手上下、左右似把刷子的飞舞)
二、欣赏歌曲
老师:听了歌曲之后,小朋友有什么感觉?(引导小朋友感觉轻松、幽默的情绪)
三、学唱歌曲
1、理解歌词;
老师:是谁粉刷的本领强?(粉刷匠)
老师:粉刷匠要干什么?(把新房子刷得很漂亮)
老师:他的小鼻子变成什么样了?(白色、红色、蓝色……五颜六色)
2、学唱歌曲,老师示范,小朋友跟唱。
3、游戏”粉刷匠”。
小朋友两人一组,一人做墙,一人做粉刷匠,表演歌曲。
四、幼儿随着音乐,唱着《粉刷匠》的歌曲走出教室。
《粉刷匠》活动反思
在此活动中,我注重师生的互动,与小朋友之间进行着和谐愉悦的交流,看似很随意地跟随小朋友看看、说说、玩玩,实际上却较好地达成了预期目标,通过与情景、游戏的整合来使小朋友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掌握整首歌曲,而不再局限单纯地从节奏练习的角度来枯燥的练习。
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发现问题,最主要的是小朋友学唱的次数少,个别小朋友唱歌的积极性不高,对情景表演很感兴趣,也很投入到角色中去表现,但关注点不在于歌唱活动了。
总而言之,让小朋友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角色扮演,通过动作表述更加的加深孩子们对歌词的理解。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磨课教案怎么写(磨课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