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学日记倍的认识怎么写
可以写课堂日记,主要是学生对自己课堂学习情况的记录.通常会记录下学生在上课时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听讲情况、合作情况、思维情况、创新情况、应用情况.例如:今天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知道了什么叫三角形,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等.这节课,我学得最好的地方是三角形的特征,还有一个地方我还不理为什么钝角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钝角,不能三个角都是钝角呢?我问了其他几个同学,他们也不会,明天我得再请老师给我讲一讲.你看,有问题就是好,它能让我想得多,把所学知识理解得透彻.。
2. 倍的认识的教学目标设计中的过程与方法怎么写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学生对倍的认识
比较陌生,建立被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设计教学时,我把对倍的认识与理解问题进行了分割,分层教学。《倍的认识》这一课的设计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
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方法
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倍”,对倍感到很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就是一个0的开始。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先来认识“份”,份学生生活中接触的较多,由份引出新概念倍,,接着跟老师说,自己说,在说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动手过程中需要
教师的指导,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实时点播
3. 小学倍的认识是几年级
一、倍的意义要知道两个数的关系,先确定谁是1倍数,然后把另一个数和它作比较,另一个数里有几个1倍数就是它的几倍。
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多倍数÷一倍数=倍数三、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一倍数*倍数=多倍数知识概要:“倍”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倍”是由两个数量相比较而产生的,是两个量比较的结果,以一个量为标准,另一个量有这样相同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可见,“1份数”在“倍的认识”中具有重要性与关键性。
只要“1份的个数”确定了,另一个量就是这样的几个几。基本练习:1、2的3倍是( );5的4倍是( )。
2、( )的3倍是18;3的( )倍是12。3、5*6=( ),表示( )个( )相加是( );还表示( )的( )倍是( )。
4、4的6倍是( )个( ),算式是( )。5、5个3可以说成( )的( )倍;7的3倍可以说成( )个( )。
6、△是○的3倍,△有( )个。第一行:○○○○第二行: 7、4*7读作( )。
它表示( )个( )是多少,也表示( )的 7倍是 ( )8、9的3倍是( ),9是( )的3倍。沟通“倍”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是掌握“倍”这一概念的关键。
要在理解几个几的含义的基础上,用几个几来理解“倍”,使“倍”和几个几之间融会贯通。解决问题:1、妈妈买了6斤苹果,30斤梨,妈妈买的梨是苹果的多少倍?2、花园里有12只蝴蝶,蝴蝶的只数是蜜蜂的2倍,蝴蝶和蜜蜂一共多少只?3、小红有5支铅笔,小华有9支铅笔,小明的铅笔数是小红的3倍,小明有多少支铅笔?4、我校的兴趣小组中,书法小组有30人,舞蹈小组有6人,书法小组是舞蹈小组的几倍?5、爷爷今年63岁,小明今年7岁,爷爷的年龄是小明的多少倍?。
4. 请问三年级倍的认识思维导图怎么画
三年级的知识包括了对老师,以及对老师所给予的知识,对电影对面初步的了解,对家人的认识。
都可以画思维导图,认识思维导图如下: 扩展资料: 思维导图创始人: 东尼·博赞(Tony Buzan),因创建了“思维导图”而以大脑先生闻名国际,成为了英国头脑基金会的总裁,身兼国际奥运教练与运动员的顾问、也担任英国奥运划船队及西洋棋队的顾问。 又被遴选为国际心理学家委员会的会员,是“心智文化概念”的创作人,也是“世界记忆冠军协会”的创办人,发起心智奥运组织,致力于帮助有学习障碍者,同时也拥有全世界最高创造力IQ的头衔。
思维导图的应用: 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有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思维导图已经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新加坡教育部将思维导图列为小学必修科目,大量的500强企业也在学习思维导图,中国应用思维导图也有20多年时间了。
5. 如何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
教学思考:
“倍”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倍”是由两个数量相比较而产生的,是两个量比较的结果,以一个量为标准,另一个量有这样相同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可见,“1份数”在“倍的认识”中具有重要性与关键性。只要“1份的个数”确定了,另一个量就是这样的几个几。因此,沟通“倍”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是掌握“倍”这一概念的关键。要在理解几个几的含义的基础上,用几个几来理解“倍”,使“倍”和几个几之间融会贯通。
新人教版是在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倍的认识”教学单元,将以往分散编排在乘除法中的有关“倍”的知识集中编排,让学生在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之后来学习。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一是知识后移,使难度降低; 二是教学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不再受到乘除法知识的限制,更具逻辑性;三是集中教学用乘除法解决包含有“倍”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加深对乘除法含义的理解。
而我们使用的教材版本还是把“倍的认识”安排在了二年级。“倍”这一概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比较抽象,有一定的学习难度。鉴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教学设计与实施中要重直观,重观察、操作、比较,重思考、交流。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意义,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圈一圈,认识“倍”。
在第一行画了2个圆:○○
如果请你在第二行画圆,你准备画几个?并想一想你画的第二行圆的个数和第一行圆的个数相比,有什么关系?
预设:学生会“比多少”,比较“相差关系”
(出示)第一行:○○
第二行:○○ ○○ ○○ ○○
把第一行的○○圈起来,看作一份,第二行有这样的几份?(4份)
揭示: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定义概念)
二、在辨析、比较中深入理解“倍”。
追问:如果要画出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又该怎么画?(用“圈一圈”的方法验证) 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画出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你是怎么想的? (用“圈一圈”的方法验证)
把第一行2个圆换成3个圆,画出第二行是第一行的2倍。(用“圈一圈”的方法验证)
对比:第二行的个数都是第一行的2倍,可是第二行的个数却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呀?
归纳:2的2倍(也就是2个2)、和3的2倍(也就是2个3)是不同的。(概念同化)
辨析:第二行的圆是第一行的3倍还是2倍?
○○○ ○○○
○○ ○○ ○○ ○○○ ○○○
质疑:圈的时候要根据什么来圈?
你觉得第一行和第二行还可以分别画几个圆,也能表示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质疑:你们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怎么你们画的圆的个数并不一样呢?
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第二行就画这样的几个几。(强化概念)
三、在应用练习中深化对“倍”的认识
1、第一行画了3个圆,第二行画的是第一行的6倍,第二行画了多少个圆?你是怎么想的?
归纳:因为第二行画的是第一行的6倍,也就是6个3,三六十八。
变式一:第一行画了3个圆,第二行画的比第一行多2倍,第二行画了多少个圆?你是怎么想的?
变式二:第一行画了3个圆,第二行画的和第一行同样多,这两行的圆的个数之间有“倍数关系”吗?
2、看图,用“倍”来说一句话
第一行: ○○
第二行: ○○ ○○ ○
(注:网上资源,非本人所写。教学应该从实物、图形等具象教具入手,先建立“同样多”概念,再转移到“1倍量”,再学习“几倍”,进而理解“几倍多几”,“几倍少几”,循序渐进。)
6. 小学数学倍的认识微课教案
网站上找的,复制了过来,能有帮助!小学数学第三册《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课本第76页例2、例3,课本第76页“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题。
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完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掌握了“倍”知识,为今后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3、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投影仪、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
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愿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学生上来。
师叫3个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个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象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1)教学3倍 带着学生摆圆片。
第一行摆2个圆片。 学生边摆边说:第一行有( )个圆片。
再在第二行摆6个圆片,(2个2个地摆)。 边摆边说:第二行有( )个2。
师:我们就说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3个2也可以说成2的3倍。 (2)用同样的方法教学2倍、5倍、1倍。
(3)让学生观察、比较前面摆的圆片,在小组中讨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该怎样想? 学生讨论后,每组请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分两步思考:一是先看第一行的几个?二是看第二行有几个第一行的数量,就是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学生解答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1) (2) 3、教学例3。
(1)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有3个2,那么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 (2)师:如果只告诉我们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那么第二行有几个2?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3)小组讨论: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圆片,应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 (4)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课本第76页:“做一做”练习。 先让让学生弄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地操作学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列式计算。
2、课本第78页第1题。 学生练习时,多举一些实例,结合操作学具,让学生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道理。
3、小组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倍的知识?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案例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一个卡通形象,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动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通过学生活动,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有3个女同学,男同学的人数有2个3,那么我们就说男同学的人数是女同学的2倍。”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地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二、借助直观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倍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
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倍”的概念。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整节课的教学,都能围绕“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这一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
在学生初步形成“倍”的概念的教学上,为了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第一行参照的数量都“2”,并且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通过直观形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时,也是学生借助直观演示,再结合以前所学生的知识,从而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
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时,让学生通过认真看、动手摆、积极说,使学生的脑海里产生初步的表象,再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