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寿字写法
一、古代寿字的写法“寿”字的甲骨文(是“卐”的一半,是“卐”的简写形式,表示无限延伸)+(夕,即“肉”,借代身体)+(夕,即“肉”,借代身体),表示肉身长久延续。
金文在甲骨文字形基础上加“老者发髻”(即老字),表示年老但生命长久持续。有的金文加“口”(道贺),表示向长命老人道贺。
有的金文加“又”(操持),表示手奉礼物,为长命老人庆贺。有的金文加“口”、加“又”。
二、“寿”的造字本义造字本义:shou,从后从灸从之。引伸为长久。
形容词,命长,活到很老。《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化成。
长命为“寿”;多签为“筹”;广田为“畴”,大浪为“涛”。 扩展资料中国古代寿文化寿文化常见于书画中。
画中男寿星的形象是白须老翁,头大额突,一手扶鹿杖,挂一宝葫芦,另一手托仙桃,身旁鹿鹤相伴,以喻长寿;女寿星则以“麻姑献寿图”中的麻姑为代表。据说,寿文化中的麻姑以灵芝酿成寿酒,敬献王母,王母封她为寿仙。
除此外,“上酒献寿”的佳作流传不少,如汉代的画像砖“酒宴”,彩画“夫妻宴饮图”以及魏末画像砖“竹林七贤图”等。现代作品中,以寿为题材的书画,随处可见,“松柏长青”、“龟鹤延年”、“福寿满堂”都象征长寿吉祥。
除书画外,大自然的日、月、山、川也被人们用来象征寿文化中的长寿,如“天长地久”、“江山不老”、“与日月同寿”和人们最常说的“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中国寿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尊老、敬老。
常体现在为寿星做寿上。于是,做寿也成了寿文化的亮丽风景。
过去寿文化中皇帝的生日称“圣寿节”,以唐朝为例,唐玄宗的寿辰叫“千秋节”,唐武宗的寿辰叫“庆阳节”,唐宣宗的寿辰叫“寿昌节”,到了明清,凡皇帝寿辰统称“万寿节”,皇后则称“千秋节”。
2. 怎样写七十岁的 寿词
南山欣作颂
北海喜开樽
筵前倾菊酿
堂上祝椿龄
椿树千寻碧
蟠桃几度红
坐看溪云忘岁月
笑扶鸠杖话桑麻
红梅绿竹称佳友
翠柏苍松耐岁寒
德如膏雨都润泽
寿比松柏是长春
天上星辰应作伴
人间松柏不知年
室有芝兰春自韵
人如松柏岁常新
花好月圆庚星耀彩
兰馨桂馥甲第增辉
喜享遐龄寿比南山松不老
欣逢盛世福如东海水长流
八月秋高仰仙桂
六旬人健比乔松
从古称稀尊上寿
自今以始乐余年
瑶池果熟三千岁
海屋筹添九十春
人生不满公今满
世上难逢我正逢(百岁寿)
称觞共庆千秋节
祝嘏高悬百寿图
岁寒松晚翠
春暖蕙先芳
慈竹荫东阁
灵萱茂北堂
丹桂飘香开月阙
金萱称庆咏霓裳
黄花拟节凌秋晚
谏果回甘索味长
恭俭温良宜家受福
仁爱笃厚获寿保年
庭帏长驻三春景
海屋平分百岁筹
金桂生辉老益健
萱草长春庆古稀
八秩寿筵开萱草眉舒绿
千秋佳节到蟠桃面映红
逾古稀又十年可喜慈颜久驻
去期颐尚廿载预征后福无疆
桃熟三千瑶池启宴
筹添一百海屋称觞
风范仰坤仪欢呼共祝千秋节
期颐称国瑞建筑应兴百岁坊
椿萱并茂
庚婺同明
河山并寿
日月双辉
家中全福
天上双星
梅竹平安春意满
椿萱昌茂寿源长
风和璇阁恒春树
日暖萱庭长乐花
年享高龄椿萱并茂
时逢盛世兰桂齐芳
柏翠松苍感歌五福
椿荣萱茂同祝百龄
屈指三秋天上又逢七夕
齐眉百岁人间应有双星
日月双辉惟仁者寿
阴阳合德真古来稀
盘献双桃岁熟三千甲子
箕衍五福庚同八十春秋
人近百年犹赤子
天留二老看玄孙
耄耋齐眉春深爰日
孙曾绕膝瑞启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