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知明镜里下句诗是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出自李白的《秋浦歌》。
全文是: 白 发 三 千 丈,缘 愁 似 个 长。不 知 明 镜 里,何 处 得 秋 霜。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其二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其三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其五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其六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其七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其八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其九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其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其十三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其十六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其十七祧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2.“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出自哪首诗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出自《秋浦歌十七首》
还有两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意思: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赏析:
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3.“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谁的诗,还有哪两句
一、“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秋浦歌》。
前两句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二、附原文如下:
秋浦歌(其十五)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译文】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简析】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三、创作背景:
明嘉靖、万历等《池州府志》、《贵池县志》记载了李白游秋浦的过程和他的名作《秋浦歌十七首》。贵池县(今池州市贵池区),唐时名秋浦县,因境内秋浦河而得名。李白一生,酷爱名山秀川,曾于天宝、上元年间,先后五次到秋浦,足迹踏遍九华山和秋浦河、清溪河两岸,留下了几十首诗篇,其中名篇颇多。《秋浦歌十七首》是李白游秋浦时写下的代表作,组诗的写作时间约在唐天宝八年至十四年(749~755)李白三次游秋浦期间。一说此诗大约天宝十二年(753年)。
四、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4.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前两句是什么
1、”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前两句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诗名是《秋浦歌》,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2、原文 秋浦歌(其十五)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3、译文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4、简析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
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
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
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
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