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镜的文章怎么写
用心若镜
灯下翻看《庄子》,那些文字竟然如白色的蝴蝶般翩翩飞出。“用心若镜”四个字,幻化成巨大的玉色蝴蝶,冲出灵窍。心生双翼,身体便轻飘飘的飞了起来。恍惚间,一个念头逐渐清晰,原来《般若心经》全篇的精髓竟在一个“照”字。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读般若,不想竟在《庄子》中得以开解。
《庄子》曰:“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佛曰:“身是菩提树,心若明镜台。”何等的锲合。只不过一个是主动,一个是非主动亦非被动罢了。
心若明镜,自然照见五蕴具空。事来则应,事过则不留痕迹。
十八九岁的年纪,一次去文殊院,看到大殿的楹联,犹如一道光照进心中,半天不得动弹。“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了有何不了”,从此便成了座右之铭。凡是便尽量不将不应,应而不藏。却从未细想。
心若明镜,明镜若心,何其深奥?
镜是本心,本性。好比动物或婴孩,他看到镜子里的只有一个物象,而我们。看到镜子的或者美丑,或者衰老,便是起了分别心。一起分别心,镜就黑漆一片,再照,就看不见影像了。镜子是用来照的,这是镜子的本性。它非玻璃容器,盛不了物。当物象移开,镜子也就空了。如若心中停留了物象,且执着了物象,便如明镜蒙尘,凡事皆看不清晰了。
明镜不能磨,未磨,便透彻明亮。磨了,就只是黑漆漆一片。
生于世间,何能无欲?生老病死,爱恨仇怨,贪欲如滚滚洪流,佛说,这是苦海。谁又可以逃离的开?红尘有俗务,佛门亦有清规,非一个出家二字可以了断。真正的解脱,唯有“用心若镜”。
心若镜,当爱便爱,当恨即恨,以本性应之。如同镜子不会抗拒,不会躲闪。爱过了,恨过了,就放下了。如同镜子不能盛物。
爱情到来的时候,如同眼前耸立起一棵参天大树,你攀援,你歇息,你在它的浓荫下等待果实的成熟。不料有一天,它倏然到下,你叹息,你痛苦,可是放眼望去,才知道原来大树后面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于是,你寻找,又一棵大树占据了你的全部视线。虽然倒下的大树或许还有一些印记,那只是在心灵的某一处角落永远的潜伏了起来。如此周而复始,直至你也倒下了,或者你再也不愿意睁开眼。
朋友走了又来,儿时玩伴几多又见?一段段走来,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段,除了心底里或留下丝丝感动,一生一世执着守望的友情,最终不过一句话可以聊以**,“海内存知己”。
人在巅峰,手机里的信息可以天天翻版。电话,饭局,应酬不暇。人于低谷,手机几乎就是一个摆设。其中冷暖,手机都可以感受,何况是你我?
冷眼看世间,爱情也好,友情也罢;潦倒也好,富贵也罢。如同戏台上,来来往往,好不热闹。看戏的人有入戏的,有不入戏的,有入戏出戏泰然自若的。如果可以“用心若镜”,岂不就得到了一份从容和安然。
“用心若镜”,镜子是透彻的。曾经有一个人的话让我感慨。一位高官,一起玩玩小牌。有一次问他,XX请您去打高尔夫球,你为什么不去? 他说,我如今在位,他请我打球。我退下来了,球瘾养成了,他不请我了。我的收入玩不了那些。岂不痛苦?这是一个透彻的人。于巅峰时,想着低谷的落魄,所以不亢。于低谷时,想着巅峰的种种,所以不卑。观世相,如同看庭前阶柳,绿枝拂地自然心怡,枯枝败叶未必没有风致。“用心若镜”方能宠辱不惊。
其实,“用心若镜”也是心理大师的终极目标。“应而不藏,胜物而不伤”。采用照镜子的心理疗法,如果心如器皿般藏物,必定为外物所损。“用心若镜”,才可以不为外物所伤。
事来以本心对应,你或许会说虽然可以投入,却少了一份激情。但是,激情燃尽后呢?心如死灰。
事过便放下了,你或许会说,如何可以放下?不放下,你抱持到何时?直至人如一股青烟消失?时间是刀,水泥刀,一刀刀将当时的痛抚平到没有痕迹。
正如做瑜伽的时候,要将心念集中在头顶,且将此点想象成一朵莲花。其实,“用心若镜”便是将灵魂放置到头顶三寸以上的地方。或许当时庄子的灵魂便如同一只玉色蝴蝶,在他头顶的上方盘旋飞舞。
2. 求带有“镜”字的诗句,或写“镜”的诗句,谢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镜于水,见面之容。
不自镜见。――《汉书·杜邺传》
诗有可解不可解,若镜花水月勿泥其迹可也。――《诗家直说》
镜,鉴也。――《玉篇》
镜,景也。――《说文》
明镜者可以察形也。――《大戴礼记·保傅》
以镜考己行。――《汉书·谷永传》
窥镜而自视。――《战国策·齐策》
对镜帖花黄。――《乐府诗集·木兰诗》
不知明镜里。――唐·李白《秋浦歌》
如镜之新开。――明·袁宏道《满井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