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尺牍"是什么东西
书信是应用文中的一种,过去称作尺牍。今天人们用纸写信,是平常的事,但在古代书信往往是写在简陵上的。
《汉书》记载广武君(李左车)谓韩信曰:“奉咫尺之书以使燕。”颜师古注道:“八寸日咫,咫尺者,言其简牍式长咫,或长尺。”汉初,尚未有纸,所以每削木简作为书信。击制书简的长短,约一尺光景,所以尺书和尺牍就是汉代“咫尺之书”的遗语。
《汉书·陈遵传》:“遵略涉传记,瞻于文辞,性善书,与人尺犊,主皆藏去以为荣。有些善于书法的人,往往炫耀自己的书法,形诸于笔札,因此也时常被爱好书法的人所珍藏,就作书者本人而言,也极其希望能得到收信者的重视和保护。如晋时谢安,素善尺牍,王献之虽是书法名手,但谢安却轻视王献之的书法,王献之曾经特地以优美的书法写信给谢安,以为必然会得到谢安的保存,不料谢安在接信后,就在来信的背面随便题写作答,王献之对此非常憎恨。晋代虽然已有了纸、绢,当时王献之与谢安通信,恐怕用的仍是木简,所以谢安能在书简背面写复信。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有“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的事情,“视版”是祭祀时书祝文的木版。由此可证,晋代仍然具有汉时尺牍的遗制。
傅咸《纸赋》中说:“既作契以代绳今,又造纸以当策,夫其为物,厥美可珍。……榄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自从用纸写信至今,实在是方便多了。
信件的代称
在古代,信件一般称为“书”,还有称为“简”、“笺”、“牍”、“札”、“素”的。 “简”是竹片, “笺”是小竹片,“牍”是木板,“札”是小木板,“素”是白色的绢。古代因为没有纸,这些东西都是写信的材料。写信所用的木板和白绢长度通常都在一尺上下,所以又叫“尺牍”、“尺素”。信件也有称为“函”、“缄”、“启”的。“函”本指封套,“缄”本指封口,信件是它们的引申义。 “启”作为信件的别名,表示陈述之意,与开启之“启”有别。
2. 札,简,帖:古代书信怎么写
尺牍——古时书函长约一尺,故名尺牍,亦称“尺素”“尺翰”“尺简”“尺纸”“尺书”,皆泛指书信。
雁足、雁帛、雁书、鸾笺——《汉书》记载苏武故事,言苏武被拘匈奴,牧羊于北海,后来汉朝廷要求匈奴放归苏武,匈奴谎称武已死。汉使则谓单于,汉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系着帛书,说苏武等在某泽中,单于只得放苏武归汉。于是,书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书等代名词。再如,宋时蜀地善制十色彩笺,笺上隐然有花木麟弯图案,这样,书信又多了一个别称:鸾笺。
八行书——旧时竖式信笺,多用红线划分八行,书信也别称八行书。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 或绸 )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其他别称如下:
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书简: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3. 书信为何叫"尺牍"
书信是应用文中的一种,过去称作尺牍。今天人们用纸写信,是平常的事,但在古代书信往往是写在简牍上的。
《汉书》记载广武君(李左车)谓韩信曰:"奉咫尺之书以使燕。"颜师古注道:"八寸曰咫,咫尺者,言其简牍式长咫,或长尺。"汉初,尚未有纸,所以每削木简作为书信。击制书简的长短,约一尺光景,所以尺书和尺牍就是汉代"咫尺之书"的遗语。
《汉书·陈遵传》:"遵略涉传记,瞻于文辞,性善书,与人尺犊,主皆藏去以为荣。有些善于书法的人,往往炫耀自己的书法,形诸于笔札,因此也时常被爱好书法的人所珍藏,就作书者本人而言,也极其希望能得到收信者的重视和保护。如晋时谢安,素善尺牍,王献之虽是书法名手,但谢安却轻视王献之的书法,王献之曾经特地以优美的书法写信给谢安,以为必然会得到谢安的保存,不料谢安在接信后,就在来信的背面随便题写作答,王献之对此非常憎恨。晋代虽然已有了纸、绢,当时王献之与谢安通信,恐怕用的仍是木简,所以谢安能在书简背面写复信。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有"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的事情,"祝版"是祭祀时书祝文的木版。由此可证,晋代仍然具有汉时尺牍的遗制。
傅咸《纸赋》中说:"既作契以代绳今,又造纸以当策,夫其为物,厥美可珍。……榄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自从用纸写信至今,实在是方便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