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爸爸的鸡毛禅子作文
被家中鸡毛禅子伺候,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也是一生中被老爹呵以“严刑”的唯一的一次“峻罚”。
那是中学高中阶段,老爹时任老家文化馆馆长,馆内一办公室,一整个儿的全是书,堆积如山,当时不明白,这么多的书,这样放置?
当一天,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刘世钰先生在课堂上写到这样一道公式:“革命+爱情=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先生例举,如:《青春之歌》《一江春水向东流》《苦菜花》等,这类书籍,正是当下严禁阅读的禁书,其由之一,这类所谓的优秀作品,似香花和毒草,麻痹和浸蚀人们的革命意志……。这时,那满屋的书跃然目前。哦,明白了,所以它们被囚禁。
革命,青年进步的标志,俺正积极靠近团组织;爱情,青春年少,向往。
也许正值十几岁的年龄,好奇和逆反,想读到这些书,看个究竟的欲望强烈。
寻思着,怎样能把这些书弄到手。
一天,见父亲掏钥匙,进了那间办公室。
一天,趁家父午休熟睡之机,悄悄摸走了他从不离身的那串钥匙,溜了进去,不看不知道,一看惊一大跳!好多好看的书,恨不得,全部把它们抱回家。
找到了偷窥禁书的渠道,别提有多兴奋。读到“禁书”,欣喜无语言表。
却一天,家父突审,“进去过那办公室?去翻过那些书?”看家父那双怒目,十有八九已是心中有数。还没等我开口,操起身边鸡毛禅子使了过来,手臂顿觉火辣,又痛又吓,“抱头鼠窜”奔到床上,直往床角落蹲,只听我哇的一声痛哭,当一猛抽正要飞落过来,被母亲挡住:“你就认个错嘛!”委屈,惊吓,绻缩着身子抱着被盖哇哇大哭。已不记得认没认错,唯记得那场景,现在想起来都害怕。
后来,终明白,为何父亲那般“严刑”。
后来,那间办公室,被一溜进屋里生火取暖的小偷,连同文化馆,一把火烧了个精光。
后来,当我正大光明地得到了那些禁书,如获至宝爱不择手。其中一些被改编的电影,有的看了不下两三遍。
鸡毛禅子的回忆,一生中唯一一次“行窃”的记忆。
2. 跪求写栀子花的诗词、、
栀子花开,落笔成殇
栀子花开在浮萍浪迹的天涯,安静的午后在心灵原野里开花,没有窥见爱情如鲜花般灿烂的深海。那清淡遗墨就是洁白的告白,谁有见过年华盛开的无可奈何:
又见栀子花开
那个白色的情人节
记忆坟前开满漫山遍野丁香花
游走世间繁芜
从此不必再牵挂
惨白的花朵飘落爱情转身的过往
凝结成了风霜
那衣裳是雪白的窗
年华在冷清邂逅的画里写殇
落笔
化作一缕幽香
这是个季节我们将离开,难舍的你害羞的女孩,就象一阵清香萦绕在我的心怀,挥挥手告别欢乐和无奈,今天的情人节是没有开始结束淡淡的流云,如果说爱情是一种残疾的内伤,你看不出她伤在那一段岁月,她也不会轻轻留下任何外伤,她就住在江南的红楼里永远不会愈合,只会在岁月的情怀里消长,此起彼伏的荡漾,隐隐哟哟。下笔就是锋利的一把刻刀。没有血色溅落的印章就是青春隐藏的暗殇,一种可以拓印在城市天空里用祭祀封存的唇记。就像诗经里刻骨铭心的铭文和封綫。一本本解读流年创伤的标签。
光阴好像流水飞快,日日夜夜将我们的青春灌溉,栀子花开啊开栀子花开啊开,象晶莹的浪花盛开在我的心海,是淡淡的青春纯纯的爱。象晶莹的浪花盛开在我的心海,记忆中那明媚火热的大学时光,看似就在眼前,那没有开口表达的纯洁爱情就在火车将要离开的站台画上休止符。还想看看那个美丽的女孩。还想在一遍看看像栀子花开的笑脸。还想再去闻闻那午后开放的栀子花香。列车一去再也不会回头,从此相隔天涯两端。那个忧伤季节的爱情遗落近在咫尺的铁轨上面,分开是两条永远没有相逢平行寂寞的延长线。
3. 禅宗当中的禅字到底指的是什么
净空法师---禅定是什么,外不著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
首先我们要懂得什么是「禅定」,要把禅定的定义搞明白,不能够产生误会。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为我们解释,「外不著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坐禅,「内不动心叫坐」,坐就是定。我们晓得六祖大师在黄梅参学,他是从《金刚般若经》悟入的,这个说法也是从《金刚经》里面来的。《金刚经》在末后世尊教导须菩提,弘法利生必须要具备的条件,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动就是内不动心,所以六祖的讲法,就是《金刚经》这两句话。这两句话用现代的话说,内不起是非人我之见,不生贪瞋痴慢疑之想,这是定;外不受外面境界五欲六尘境界的诱惑,这是禅。所以你要懂得禅定真正的意义,然后才晓得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修禅。佛法修行的总纲领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定慧三学。禅定是属于定学,是佛家修行的枢纽。 八万四千法门,这是说修禅定的方法、手段不一样,但论方法、手段是无量无边,不止八万四千,哪个法门都能成就禅定,都能帮助你「内不动心,外不著相」。所以,念佛堂当然可以成就禅定,不但成就禅定,而且成就很深的禅定。释迦牟尼佛在《大集经》里面赞叹念佛法门为「无上深妙禅」。无上深妙禅就是净宗讲的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也叫「念佛三昧」。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对于修学就不至于疑惑,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修学决定会成就。
4. 写栀子花的散文
又到了栀子花开的季节了!
我是喜欢鲜花的,尤其是有着幽香气味的鲜花!而在我儿时的岁月里何其有幸能有栀子花香的陪伴!如今远离了乡村小屋,在这个能够飘香的季节里,我无法抑制的又怀念起故乡的栀子花香来!
那时侯,我家原是没有栀子花的!在上了学堂以后,一次偶然遇见了它,立即被它的那种香味袭击到痴迷!那种沁人心脾的幽香,转入心底,痴痴傻傻,远远近近,都是一种芬芳!从此想要种植栀子花的愿望就埋在了心底。
终是等到了来年!等到了蛙鸣燕飞的日子,农田里都是嫩绿的秧苗,暖暖的阳光照着我们的时候,就是扦插栀子花最好的日子了!我家附近是没有栀子花的,在寻找了很远的地方后,才找到了别人道场旁,水沟边的一株高高大大的栀子树!我和伙伴激动得雀跃无常,差点狂奔而至!就在要接近栀子花树的时候,一只大黑狗定住了我们的欢心,还有脚步!那时侯我们太小,以为我们所喜爱的栀子花是纯洁无比的,主人是要严加保护的!看见惊动了看门狗,赶忙寻找退路,原路返回。次天又去,这次小心翼翼,再不言语喧哗,再不狂奔声声,轻轻的,有如偷盗宝物般接近了神秘的幽香,接近了栀子花树!轻轻的、轻轻的折断短小的枝桠,抱在了怀里,转身看见了面带微笑的阿姨,她就是花树的主人,我和同伴异常惊慌,紧紧抱着花枝,满脸通红!我们是在偷呢!阿姨一直在微笑,犹如那花香一样温暖人心,她说小心点,喜欢栀子花啊?!我帮你们折!她还说回去要把它种在水边,它是喜水的!来年的时候你们家里就会有栀子花香满鼻了!我和伙伴对阿姨点头致谢后,跑跑的回家扦插去了!
我在家的周围扦插了二十几株!二、三十厘米高的枝桠,嫩绿的枝叶,椭圆的,一头带个尖尖的,绿叶“肉厚肉厚”的,摸起来光滑光滑的,没有绒毛,我一看就欢喜了它,忍不住就想接近了!每天看几遍,顺着水沟,跑跑的看,扒扒的看!真个是“一日看三遍,”总不见动静,心里那个急啊!及至到了半月左右是再也忍不住了,就扒开湿土去看白白短短的嫩根,看见了根,才算是落心了。真个存活的就没有那多株了,而和我一起长大长高的就剩那守望的唯一了,我把它移植在菜园里,用篱笆远远围住了,它就是我的宝贝!
在栀子花树来年枝繁叶茂的时候,我终是等到了那样的花香,在自家门前!还是花骨朵的时候,我就每天去查看,抚摩,亲近无比。那指头大的花骨朵,有子弹样的形状,绿绿的,滑滑的,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哦,很多很多,我几乎要闻到那香味了。园地里的水池很小,足够养活我的栀子花树了!傍晚的时候,乘着水风,抚摩,轻轻的拥抱我的花树,感觉欢喜无穷!就在一个清新的早晨,我背着书包路过园地,远远的,看见了白色的“花冠”,近了,近了,淡淡的花香,在空气里飘来!还不够,跑近,上去一个深深的闻,久久的闻,我是很少摘下来的,更不准别人摘的,即使是妈妈也不能的!搁不了几天,很多的绿绿的花骨朵摇身一变,都成了洁白的花朵,一片一片,重重叠叠,围绕着花芯绽放开来!还是滑滑的花瓣,凉凉的,厚实的感觉!那香味从那花芯而来!闭眼深深嗅一会,简直真会香到肺,到肠,满脑子的,满身的清香,以及飘散在满园地!有清风而来的日子,香飘很远很远!到了满枝头白色的栀子花的时候,我就给自己说,我只采一朵,采一朵是应该不会痛的吧!采来一朵绽开的花儿,央求妈妈扎在我的发辫之上,一蹦一跳的去上学,花香也蹦蹦跳跳的跟随我周围,花瓣会殃了,但是那花香一直一直在头上,在身旁,一样犹如枝头样的清香无比,远远近近的幽香着日子!
感觉着枝子花一年一度的烂漫,我几乎就以为它是我的化身!它的蓬勃,它的旺盛在我求学的日子里!我总想我在和它一起成长,一起长大,一起蓬勃旺盛!就在我参加工作的那年,妈妈砍掉了生病的栀子花树!我从此远离了求学上进的路途!我的梦想和我的栀子花树埋葬在记忆深处,幽香无比!
又一个栀子花香的季节,我仿佛又闻到了家乡的久远的花香!在温温湿湿的日子久久萦绕!
5. 古代描写禅的诗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唐代诗人戴叔伦在《送虞上人游方》:“律义通外学,诗思入禅关;烟景随缘到,风姿与道闲。”
柳宗元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脍灸人口的绝句,如只以写景诗欣赏,亦无不可;但因诗中的意境与禅宗悟道的境界契合,从禅诗的角度欣赏就更有禅味。渔翁(亦代表作者自己)独自垂钓于寒江之上,周围一片白茫茫,他那种与天地融为一体,浑然无别,澄澈透底的心境,不正是禅者找到归宿、找到本心、发现自性的禅境吗?
唐代皎然《闻钟》诗:“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声余月松动,响尽霜天空。永夜一禅子,冷然心境中。”诗僧用古寺、寒山、松月、霜天、钟声,构造出一种寂静清幽的环境,以“禅子”的主观“心境”排除了物境,写出禅僧进入禅境的神妙状态。因此,我们说“意境”是禅诗诗味的灵魂。一首好的禅诗,即使没有“佛”“禅”的字眼,但它所创造的意境——禅境,同样会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
五代贯休《野居偶作》:“高淡清虚即是家,何须须占好烟霞?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但令如此还如此,谁羡前程未可涯?”又如宋代灵澄《山居》诗:“因师问我西来意,我话山居不计年。草鞋只载三个耳,麻衣曾补两番肩。东庵每见西庵雪,下涧常流上涧泉。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窗前。”由于诗人心理上的淡泊,所以他体验到的环境,是清新而又宁静的,所过的生活是潇洒自如的。这就是禅诗所表达的清新淡泊的情趣——禅诗的诗味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