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察的笔画顺序怎么写
1点 2点 3横撇/横钩 4撇 5横撇/横钩 6点 7点 8横撇/横钩 9捺 10横 11横 12竖钩 13撇 14点
察,读音chá。
释义
〈动〉
(形声。从宀( mián),祭声。本义:观察;仔细看)
明察,知晓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调查;考察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吕氏春秋·察传》
又如:察勘(实地调查);察访(详细调查)
分辨
观物弗之察矣。——《礼记·礼器》。注:“犹分辨也。”
考察后予以推举,举荐
乃察举吾弟。——《史记·刺客传》。索隐:“犹选之也。”
〈形〉
明显;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词组
侦察 [ zhēn chá ]:探查摸清对方有关情况。
洞察 [ dòng chá ]:看穿,观察得很透彻。
考察 [ kǎo chá ]:实地观察调查。
观察 [ guān chá ]: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
勘察 [ kān chá ]:去实地进行调查。
2. 察字笔顺怎么写
"察‘的笔顺是:捺捺折撇折捺捺折捺横横竖撇捺察 "察‘的笔顺图示如下: 察 ,读音:[chá] 【动】 观察;仔细看: 察,复审也。
——《说文》 览察草木。——《楚辞·离骚》 纤微皆审谓之察。
——贾谊《道术》 察其所以然。——《吕氏春秋·本味》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史记·魏公子列传》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宋·苏轼《石钟山记》明察,知晓: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庄公十年》 故察己则可以人。——《吕氏春秋·察今》 又如:察士(能明察事理的人);察议(察明情节而议定处分,通常指过失较轻者) 调查;考察: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吕氏春秋·察传》 又如:察勘(实地调查);察访(详细调查) 分辨: 观物弗之察矣。——《礼记·礼器》。
注:“犹分辨也。” 视之可察。
——《淮南子·说林》。注:“别也。”
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新语·道基》 考察后予以推举: 乃察举吾弟。
——《史记·刺客传》。索隐:“犹选之也。”
察臣孝廉。——晋·李密《陈情表》 又如:察举(选举,选拔);察廉(举廉);察选(察举。
选拔)明显;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察察 ,洁净的样子: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察察为明 察小事来显示精明 察访 :调查访问 察觉 ,发觉,看出来 : 我已觉察出小陈神色不对 察看(细看以求了解情况 ): 察看地形 察看 (犯错误而给予的处分。
将犯错误者继续留职,以观其是否改正错误 ): 开除公职,留厂察看 察纳 (审查采纳) :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 察言观色 :观察言语脸色来揣摩其心意。
3. 传言必察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译文:
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这是愚人所以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送了命.
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人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人使用,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象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言辞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末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