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冕的《墨梅》是怎么写的
你贴出的是正确的。
墨梅①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②,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译文:
我家画中洗砚池边的梅树,花开朵朵,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美好,只要留下充满乾坤的清香之气。
疑难点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赏析点拨: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托物言志。诗先在一、二句描绘墨梅的形象,然后在三、四两句写墨梅的志愿,一个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内在气质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2. 王冕的翻译具体一点
《王冕传》译文:
王冕,诸暨人,七八岁时,其父要他在陇上放牛,他却偷偷的溜进学舍听学生们念书,听了就默默记住,有时晚上回来竟忘了牵牛。有时会有人把牛牵回来,投诉说踩了他的田, 他老爸怒了,狠狠地揍他,完了还是不改。 他娘说:“他这么执著,你何不由着他呢?”王冕因此离开家,到了寺庙旁住,晚上就出来,在佛像的大腿上坐着,就着长明灯读书,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数是土造的,狰狞可怖,王冕虽然是小孩子,却完全不怕。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觉得很惊讶,便把他收作弟子,学儒学。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对待王冕就像对待韩性一样尊重。其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他就把母亲接到越城去奉养。后来想念母亲而回故乡,他买了头白牛,拖着母亲的车,自己则穿戴着古时的衣服帽子跟在车后。乡间的孩童争相观看讪笑,王冕也笑。 著作郎李孝光想把王冕推荐做府衙小吏,王冕骂道:“我有田可以耕,有书可以读,难道还愿意整天抱着文卷站在官府里,让人奴役吗?”他常住在小楼上,有客人来了,门童来报,他要客人爬上去,客人才可以上去。 有使者经过越城,在马上要求见他,他拒绝了。使者离开不到五十步,他倚楼长啸,令使者很惭愧。王冕多次考进士,但都落第了。他叹道:“这是小孩子都觉得羞愧的,我怎么可以沉溺于此呢? ”遂放弃了。他雇了艘船下东吴,过大江,进入淮,楚等地,游遍名山大川。有时遇到奇才侠客,谈及古时豪杰事迹,当即就一起喝酒,吟诗抒发慷慨悲愤之情,别人骂他是狂奴。当往北到了燕京时,住在秘书卿泰不花家。泰不花推荐他在史馆供职,他说:“你真是愚昧啊!不出十年,这里就变成狐狸兔子游玩的地方了,还当什么官?”那天将要往南归,碰上他朋友卢生死在滦阳,只剩两个**,一个书童留在燕京,不知道怎么办。王冕知道后,不远千里去到滦阳,取回卢生的骸骨,并带两个**回到她们家。
王冕回到越城后,宣称天下即将大乱。 当时国内无事,有人骂他狂妄。他说:“我不狂妄,还有谁狂妄?”于是带妻儿隐居在九里山。种豆三亩,一倍的粟。种千株梅花,桃杏五百。 还在一块地种芋头,薤和韭各一百多。 另外引水挖池,养了一千多条鱼。 他搭三间茅屋,自己题名为梅花屋。 王冕曾经仿《周礼》写了一卷书,随时带在身上,不给别人看。到了深夜就拿出来读,然后摸着书说:“只要我不死,拿着这本书遇上明主,象伊尹,吕尚那样的事业就可以达成了。”当风和日丽时,他就拿着纸写诗,写上千首都不停,都是很有气势的,让读的人无不激动得毛发耸立。客人来了也不需要宾主之礼,聊一整天也不累。有食物送来就吃,不用推迟。他很擅长画梅花,不逊于杨补之。 求他画的人很多,他以画卷的长短决定需要多少米来换。 有人讥笑他,他说:“我借此以养活自己,你以为我喜欢帮别人画画吗?”没过多久,汝颍地方发生起义,和王冕说的一样。
朱元璋夺取了婺州后,即将进攻越城,物色到了王冕,请他为幕僚,任命为咨议参军,谁知只是一晚就病死了。王冕相貌魁伟,有副美髯,为人磊落有大志,还没有实践就死了,令人惋惜。
笔者说:我在城南求学时,孟寀说越城有个狂人,下大雪时,赤脚上潜岳峰,四顾高呼:“天地间都是白玉合成,使人心宁清澈,好象马上就成仙一样。”;进到城里,戴顶筛子那么大的帽,穿拖地的长袍,翩翩而行,两袖飞舞,满街都是哄笑声。我很怀疑是否有这个人,找到了一个认识他的人问,原来就是王冕。 他真是怪人啊!马不受驾驭,才体现它的奇才,王冕也是这样啊!
3. 王冕的介绍
王冕简介
王冕,1310~1359,宇元章,浙江诸暨人。他是元末文坛有影响的诗人,又是画坛上以画墨梅开创写意新风的花鸟画家。他的诗常流露出对元朝统治的愤懑情绪,而他的墨梅也借物抒怀,自认喜写“野梅”,不作“官梅”,以蔑视当时那些“峨冠腐儒”。晚年他避居会稽九里山,自筑“梅花屋”,种粟养鱼,以清贫生活了其余生。
王冕简介
王冕(1287-1359)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放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浙江诸暨人。出身农家,幼放牛,家贫,但好学如痴,读书不倦。常晚至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学识渐深。他的好学精神感动了当时会稽一个读书人韩性,韩收他为学生,教他读书、画画。王冕青年时期曾一度热衷于功名,但考进士屡试不中,于是他满怀愤郁,烧毁了文章,流浪江湖,永绝士途。他曾到过杭州、金陵,又渡长江,过淮河,经徐州、济南到大都(今北京市),达居庸关。数千里的远游,使他扩大了视野,开宽了胸怀,同时对社会现实和统治阶级也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在北京,泰不华荐以学馆教职,他预感到元朝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没有接受,乃只身南归,以卖画为生。
他工于画梅,以胭脂作"没骨体",尤以墨梅知名。画梅继承宋代仲仁和尚和扬无咎的传统,并有新的创造,对后世影响甚大。所作梅花,有疏,有密,或疏密得当,尤以繁密见胜。枝干交错,蕊萼分布,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密中有疏,多而不繁。他绘梅干,用笔遒劲,顿挫得宜,富有质感。画花瓣,或用浓淡水墨点染的点花法,或用双线勾勒的圈花法,或点、圈兼施,变化多端,都能生动地表达出梅花的特有形态,并通过对梅花神韵的刻画,抒写自身的情怀和抱负。著有《梅谱》传世,为早期画梅理论著述。他亦善写竹石,兼能刻印,用花乳石作印材,相传是他始创。后因一首题画诗中写道"疏梅个个团冰雪,羌笛吹它不下来",被官员诬陷,认为他这是讥讽时政,要逮捕他,于是他逃到会稽九里山,自号煮石山农,隐居起来。白天农耕,晚上读书、作诗画,过着清贫生活。王冕的生活经历对他的诗画影响很深,贫苦朴实的山村生活又赋予他的诗画以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他的诗画不同凡俗。
王冕的诗在元代诗歌中属上乘之作。他的诗,大都收入《竹斋诗集》里。刘基曾对王冕的诗有过正确的评价。他说:“予在杭时,闻会稽王元章善为诗,士大夫之工诗者多称道之,恨不能识也。至正甲午(1354)盗起瓯括间,予避地之会稽,始得尽观元章所为诗。盖直而不绞,质而不俚,豪而不诞,奇而不怪,博而不滥,有忠君爱民之情,去恶拔邪之志,恳恳悃悃见于词意之表,非徒作也,因大敬焉。”(《竹斋诗集·原序》)
从他的《送人上燕》、《金水河春兴》和《孤松叹》看,他早年对元朝并无特殊反感。他的诗主要表现的是对人民生活困苦的同情,对权贵腐败和骄奢的谴责,以及对功名利禄的轻视。如《悲苦行》、《伤亭户》、《江南妇》等。王冕揭露官僚地主的荒淫无耻面目也颇尖锐,如《对景吟》、《吴姬曲》等。
王冕有相当多的诗歌表现不甘随俗浮沉,追求清高的思想。他经常以梅花自比,他早年曾经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吏职,晚年还以梅花显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说:"野梅开花尚古色。"(《归来》)其诗质朴自然。
朱元璋攻绍兴,屯兵九里山,找到他,要他当咨议参军,他突然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