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种小虫子,潮汕方言叫“吴奇”,汉字怎样写
你确定是虫子吗?看过吗?外形是怎么样的?
我是潮汕人,不过我听过读音较相似的就只有蟛蜞了!
这里是找来的一篇资料。
似蟹非蟹话蟛蜞 (pengqi)
有种东西,和螃蟹同属一科,但形体要比螃蟹来得小,两者命运也大相径庭,当螃蟹成为餐桌上的佳肴之时,前者却鲜有人知,这就是蟛蜞,一种似蟹而非蟹的生物,亦可算秋来美味。
蟛蜞,又称螃蜞、相手蟹,其种类较多,常见的根据其一双螯足的颜色分为“红螯”、“白螯”两类,头胸甲略呈方
形,螯足无毛,步足有毛,主要穴居于江河口岸滩,一些地方的山涧小溪和水稻田也有。有“老广州”告知,早些年,广州市内的珠江堤岸经常会看到蟛蜞,顶起圆滚的背壳,踮起八条长脚,两只像老虎钳似的大螯舞动着,横行霸道,只要一有动静,便会齐刷刷地迅速钻洞,十分敏捷。这也算得上是广州往事了吧,现在想寻得此般情形,难如上青天。
蟛蜞这东西实在应算是有害:旱田里要咬棉苗,水田里要咬秧苗(总感觉有些类似曾经风靡一时的小龙虾)。特别水田里,蟛蜞钻通了岸,漏了水,影响水稻的生长,捉蟛蜞成了一项不得不为之的活,由于蟛蜞行动迅速,民间便称之为“抢蟛蜞”。
“抢蟛蜞”多在夜间,因为蟛蜞喜欢在傍晚出来溜达。身背着篓子,弯着腰,提着灯,伸出手掌不停地抢,切记速度一定要快,得像秋风扫落叶般不留情面。有时被螯咬住了,你还得忍着痛一动不动地把手放在污泥水里佯装放生,待松开后再一举捉拿。抢蟛蜞全在“抢”字上下功夫,抢的速度要大大超过蟛蜞逃的速度才能抢到。
别以为蟛蜞就不招人喜爱,它的味道鲜美,倒也让不少人心动。蟛蜞有多种吃法,最简单的是红烧蟛蜞,只要准备好青葱、生姜和料酒,酱油稍许食盐、食糖就行了。首先把剥了盖的蟛蜞用板刷一只只洗清、洗净,剪掉半截蟛蜞脚,沥干水分。然后热锅中放入油,油8分热后,放入生姜煸炒一下,随后将蟛蜞倒入锅子猛炒几下,喷入料酒,倒入适量酱油,然后盖上锅盖。焖7-8分钟后,加入少许食盐和食糖,最后放入青葱即可。江浙一带还有醉蟛蜞的吃法,类似醉虾,一定要求蟛蜞新鲜、活泼,而且一定要洗净,并要求在凉开水中活养半天,吐尽肚内垃圾后才能做醉蟛蜞。广东人则喜欢用蟛蜞来送粥,清清爽爽之间美味尽现。
而用蟛蜞的卵做成的“礼云子(蟛蜞双螯如抱拳行礼,故有礼云之称)”,则是老饕大厨们的最爱,一经火烹,马上脱胎换骨,蜕变成一片珊瑚一样的艳红,其味类似蟹黄,却胜过蟹黄。如此稀罕之物,可遇不可求,要捕捉多少蟛蜞?,才可积攒一瓶礼云子,其矜贵可想而知。
2. 求答案是人名“吴奇”的谜语
谜面:
发言无误,屈居第六;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谜目:
人名,两字
吴 奇。
解释:
谜面两句,各扣一字。
1、发言无误,屈居第六;——发(别解为:出发,走了)--言,言字离去,就 无(没有了、不再成为)误 字。 误 — 言 = 吴 。而 吴 字在《百家姓》里排行第六:“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2、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把 大河 ;12 个字 上下 写;“顿失滔滔”----需要减去 水 ;大河 — 水 = 大可 ,上下写,就成了 奇 字 。
3. 贴鼻子游戏300字作文怎么写
今天的班队活动课,老师和我们玩了贴鼻子的游戏。
首先,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头娃娃,它长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张小嘴巴,美中不足的是,它缺了一个小鼻子。老师又拿出一块橡皮泥做成的鼻子,让我们给这个娃娃贴上鼻子。
老师第一个叫到我上场,我大步流星地走向讲台,老师拿起一块布条,轻轻地蒙上了我的眼睛。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在等待着。我先在原地转了三圈,然后毫不犹豫地把鼻子贴上去。这下,全班沸腾了,同学们发出了哈哈大笑声。我连忙摘下布条一看,原来我把“鼻子”贴在了“脸蛋”上。
最有趣的是吴奇了,他转了三圈后,左碰碰,右碰碰,连黑板都找不到了。大家哄堂大笑,有的笑弯了腰,有的不停地拍桌子,有的眼泪都快笑出来了。最厉害的就是应若杉,只见他果断地往脸上一贴,正好贴在“鼻子”的位置上,大头娃娃显得更美了。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这个游戏太有趣了,教室里回荡着一阵阵欢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