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长安秋望》的古诗怎么写
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 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 气势两相高。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象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与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秋色是很难描写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这首诗的作者显然偏于欣赏秋色之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的。但秋之“高”却很难形容尽致(在这一点上,和写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别是它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读者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能具体地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连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这首诗的好处,还在于它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近于写意画。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特别是诗的末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这就更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性格气质,也使全诗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晚唐诗往往流于柔媚绮艳,缺乏清刚遒健的骨格。这首五言短章却写得意境高远,气势健举,和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有神合之处,尽管在雄浑壮丽、自然和谐方面还不免略逊一筹。
2. 写写家乡的某处物至少十行是写衢州
衢州四省通衢,为浙西门户,由沿海通往闽赣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是军事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位于龟峰和峥嵘岭(即府山)之上的东门,又名“铁衢门。”方蜡起义,黄巢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北伐军进攻孙传芳部等,都曾在这里受挫,久攻不下,故该门又被称为“铁衢门”。特别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侍王李世贤等,率军数次围攻衢州,最长的一次达半年之久,但都因城墙高而坚固,易守难攻,而损兵折将,无功而返,“铁衢州”也因此得名。衢州城墙大都高约五米,墙面少滑平整,墙宽约两米,便于车马行走。“峥嵘山突兀,柳宇横烟霞,策杖寻旧戎,苍苔石径斜。”清人王荣俊的这几行诗充分说明了这是屯兵守城的险地。
完整的城墙分为四层,分别为“京城”、“皇城”、“宫城”和“外郭”,而衢州由于不是皇室所在,所以衢州古城墙只有“宫城”和“外郭”两部分,大的城郭有八个城门,中型城郭有六个,而小城只有四个。衢州作为浙西交通要冲,拥有东门、北门、大西门、小西门、大南门、小南门六个城门。
目前,大南门、小南门,大西门、东门经过修缮,保存尚为完善。修缮后的城门仍由青黑色石砖垒成,有些城墙上还被爬山虎一类的草本植物覆盖,基本上保存了城门的本来面目,衢州城门的一些特点还依晰可见。
3. 帮帮忙 告诉下怎样写有关与衢州的历史论文
两宋时期衢州进士时间分布 北宋沿袭唐五代的做法,于建隆元年(960)二月首次开科取士。
太宗开宝八年(975),南唐归降,浙江地区开始参加中央的科举考试。也正是从太宗朝开始,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逐步得以改进、完善、成熟。
太平兴国八年(983)王世则榜开始将进士分为三甲,一甲称“赐进士及第”,二甲称“赐进士出身”、三甲称“赐同进士出身”,并赐宴琼林苑,以后遂成制度。 两年后的雍熙二年(985)梁灏榜西安人徐泌成为两宋时期衢州地区首位进士。
淳化三年(992)孙何榜开始实行考卷密封糊名制,考试制度进一步得以规范。 两宋时期,起于960年,终于1279年,共计319年,共开科118次。
再细分起来,北宋(960-1127)167年间共开科69科,其中自雍熙二年(985)西安人徐泌中进士以后,共开科50科;南宋(1127-1279)152年间共开科49科。两宋时期衢州进士科次分布具体如下表: 两 宋 时 期 衢 州 进 士 科 次 分 布 表 皇帝 时代 年号 年代 榜名 人数 太宗 976-997 雍熙二年 985 梁灏 1 端拱元年 988 程宿 1 端拱二年 989 陈尧叟 0 淳化三年 992 孙何 2 4科 合计 4 真宗 997-1022 咸平元年 998 孙仅 0 咸平二年 999 孙暨 1 咸平三年 1000 陈尧咨 0 咸平五年 1002 王曾 1 景德二年 1005 李迪 0 大中祥符元年 1008 姚晔 2 大中祥符二年 1009 梁固 0 大中祥符四年 1011 张师德 0 大中祥符五年 1012 徐奭 2 大中祥符七年 1014 张观 0 大中祥符八年 1015 蔡齐 2 天禧三年 1019 王整 3 12科 合计 11 仁宗 1022-1063 天圣二年 1024 宋郊 2 天圣五年 1027 王尧臣 5 天圣八年 1030 王拱辰 1 景祐二年 1035 张唐卿 6 宝元元年 1038 吕溱 6 庆历二年 1042 杨寘 7 庆历六年 1046 贾黯 4 皇祐元年 1049 冯京 10 皇祐五年 1053 郑獬 5 嘉祐二年 1057 章衡 7 嘉祐四年 1059 刘辉 3 嘉祐六年 1061 王俊民 2 嘉祐八年 1063 许将 2 13科 合计 60 英宗 1063-1067 治平二年 1065 彭汝砺 3 1科 合计 3 神宗 1067-1085 治平四年 1067 许安世 3 熙宁三年 1070 叶祖洽 4 熙宁六年 1073 余中 9 熙宁九年 1076 徐铎 2 元丰二年 1079 时彦 8 元丰五年 1082 黄裳 10 6科 合击 36 哲宗 1085-1100 元丰八年 1085 焦蹈 8 元祐三年 1088 李常宁 8 元祐六年 1091 马涓 4 绍圣元年 1094 毕渐 7 绍圣四年 1097 何昌言 9 5科 合计 36 徽宗 1100-1125 元符三年 1100 李釜 16 北宋 崇宁二年 1103 霍端友 13 北宋 崇宁五年 1105 蔡嶷 9 北宋 大观三年 1109 贾安宅 9 北宋 政和二年 1112 莫俦 10 北宋 政和五年 1115 何栗 13 北宋 重和元年 1118 王昂 14 北宋 宣和三年 1121 何涣 11 北宋 宣和六年 1124 沈晦 7 9科 合计 102 皇帝 时代 年号 年代 榜名 人数 高宗 1127-1162 建炎二年 1128 李易 10 绍兴二年 1132 张九成 8 绍兴五年 1135 汪应辰 2 绍兴八年 1138 黄公度 6 绍兴十二年 1142 陈诚之 7 绍兴十五年 1145 刘章 8 绍兴十八年 1148 王佐 8 绍兴二十一年 1151 赵逵 6 绍兴二十四年 1154 张孝祥 7 绍兴二十七年 1157 王十朋 13 绍兴三十年 1160 梁克家 7 11科 合计 82 孝宗 1162-1189 隆兴元年 1163 木待问 8 乾道二年 1166 萧国梁 13 乾道五年 1169 郑侨 4 乾道八年 1172 黄定 13 淳熙二年 1175 詹骙 11 淳熙五年 1178 姚颖 12 淳熙八年 1181 黄由 8 淳熙十一年 1184 卫泾 14 淳熙十四年 1187 王容 11 9科 合计 94 光宗 1189-1194 绍熙元年 1190 余复 15 绍熙四年 1193 陈亮 7 2科 合计 22 宁宗 1194-1224 庆元元年 1195 邹应龙 15 庆元五年 1199 曾从龙 16 嘉泰二年 1202 傅行简 7 开禧元年 1205 毛自知 11 嘉定元年 1208 郑自诚 11 嘉定四年 1211 赵建大 10 嘉定七年 1214 袁甫 9 嘉定十年 1217 吴潜 22 嘉定十三年 1220 刘渭 4 嘉定十六年 1223 蒋重珍 2 10科 合计 107 理宗 1124-1164 宝庆二年 1226 王会龙 2 绍定二年 1229 黄朴 0 绍定五年 1232 徐元杰 9 端平二年 1235 吴叔告 6 嘉熙二年 1238 周坦 3 淳祐元年 1241 徐俨夫 5 淳祐四年 1244 留梦炎 4 淳祐七年 1247 张渊微 6 淳祐十年 1250 方逢辰 3 宝祐元年 1253 姚勉 4 宝祐四年 1256 文天祥 10 开庆元年 1259 周震炎 2 景定三年 1262 方山京 8 13科 合计 62 度宗 1164-1174 咸淳元年 1265 阮登炳 0 咸淳四年 1268 陈文龙 9 咸淳七年 1271 张镇孙 4 3科 合计 13 恭宗 1174-1176 咸淳十年 1274 王龙泽 1 1科 合计 1 985年后北宋共开考50科,总计进士252人,南宋共开考49科,总计进士381人 如表中所见,我们可以从中管窥衢州进士的时间分布。
整个北宋时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太宗雍熙二年(985)——真宗天禧三年(1019),总计16科,占整个北宋50科的三分之一弱。这一时期衢州进士每科大多在3名以下,甚至有7科无1人中进士。
这一时期,主要是在在太宗和真宗两朝,科举考试还处于发展初期,相对来说录取名额也较少。如真宗朝开了12科,共取进士1711名(据《宋史研究集刊》第89页),平均每科142.6人,衢州有2-3名进士就不错了。
第二阶段:仁宗天圣二年(1024)——哲宗绍圣四年(1097),总计25科,占整个北宋50科的一半。这一时期衢州进士数量大大增加,不在会有某科无人中进士的局面出现,每科少则2-3人,多则8-9人,最多的元。
4. 劝学的古诗怎么写
1、劝学 【朝代】先秦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冰, 水为之, 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 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 不闻先王之遗言, 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 生而同声, 长而异俗, 教使之然也。
诗曰: “嗟尔君子, 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 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 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 福莫长于无祸。
(此段教材无)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 声非加疾也, 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性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 名曰蒙鸠, 以羽为巢, 而编之以发, 系之苇苕, 风至苕折, 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 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 名曰射干, 茎长四寸, 生于高山之上, 而临百仞之渊, 木茎非能长也, 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 其渐之滫, 君子不近, 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 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 游必就士, 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物类之起, 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 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 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 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 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 火就燥也, 平地若一, 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 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 而弓矢至焉; 林木茂, 而斧斤至焉; 树成荫, 而众鸟息焉。
醯酸, 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 行有招辱也, 君子慎其所立乎!(此段教材无) 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 无昭昭之明; 无惛惛之事者, 无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 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 耳不能两听而聪。
螣蛇无足而飞, 鼫鼠五技而穷。 《诗》曰: “尸鸠在桑, 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 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 心如结兮!” 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 而流鱼出听; 伯牙鼓琴, 而六马仰秣。 故声无小而不闻, 行无隐而不形 。
玉在山而草润, 渊生珠而崖不枯。 为善不积邪? 安有不闻者乎?学恶乎始? 恶乎终? 曰: 其数则始乎诵经, 终乎读礼; 其义则始乎为士, 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 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 人也; 舍 之, 禽兽也。
故书者, 政事之纪也; 诗者, 中声之所止也; 礼者, 法之大分, 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也, 乐之中和也, 诗书之博也, 春秋之微 也, 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 入乎耳,着乎心, 布乎四体, 形乎动静。 端而言, 蝡而动, 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 入乎耳, 出乎口; 口耳之间, 则四寸耳, 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 以美其身; 小人之学也, 以为禽犊。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 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傲、非也, 囋、非也; 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 诗书故而不切, 春秋约而不速。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 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故曰: 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 隆礼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 下不能隆礼, 安特将学杂识志, 顺诗书而已耳。
则末世穷年, 不免为陋儒而已。 将原先王, 本仁义, 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
若挈裘领, 诎五指而顿之, 顺者不可胜数也。 不道礼宪, 以诗书为之, 譬之犹以指测河也, 以戈舂黍也, 以锥餐壶也, 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礼, 虽未明, 法士也; 不隆礼, 虽察辩, 散儒也。问楛者, 勿告也; 告楛者, 勿问也; 说楛者, 勿听也。
有争气者, 勿与辩也。 故必由其道至, 然后接之; 非其道则避之。
故礼恭, 而后可与言道之方; 辞顺, 而后可与言道之理; 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 谓之傲; 可与言而不言, 谓之隐; 不观气色而言, 谓瞽。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诗曰: “匪交匪舒, 天子所予。”
此之谓也。百发失一, 不足谓善射; 千里蹞步不至, 不足谓善御; 伦类不通, 仁义不一, 不足谓善学。
学也者, 固学一之也。 一出焉, 一入焉, 涂巷之人也; 其善者少, 不善者多, 桀纣盗跖也; 全之尽之, 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故诵数以贯之, 思索以通之, 为其人以处之, 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 使耳非是无欲闻也, 使口非是无欲言也, 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 目好之五色, 耳好之五声, 口好之五味, 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权利不能倾也, 群众不能移也, 天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