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燕山叠翠的作文600字
燕山叠翠
沿着村路驶入山湾儿,你就会发现这里不仅仅三面环山,在山湾中还有一峭壁突起,峭壁分成五层,层叠而上,层面之间是一层山土,那些不知名字的山草、花儿和灌木如同少女胸前的挂饰,点缀在层崖之间。那些不知名字的鸟儿,在这些灌木丛中安家繁衍,忽而飞走,忽而飞入,见到有人来,它们显得更加高兴,歌喉婉转,载歌载舞。想这些鸟儿的祖先不知道有多少次在这里亲眼目睹了商朝先人的祭祀庆典活动,耳濡目染,肯定学到了古人们好多舞蹈的姿势、吟唱的曲儿,鸟儿们将这些曼妙的舞姿、悠扬的曲儿代代相传,到如今,这些历史艺术的传承家们,依然用此来欢迎着进山的客人。半山腰上,是带状原始松柏林,苍松翠柏历经岁月的磨砺依然苍翠挺拔,并且吐纳着阵阵幽香。站在它们面前,我们仿佛看到了商朝先人在树林里拾花拣草、觅食采药的身影,松涛起处,林荫雾里,隐隐显现着一对对先商痴情少男少女,在这里嬉戏、谈情说爱„„。由坡脚蔓延开来,是一片自古就有的火炬树林。春夏之际,它的绿色长叶滴溢着浓翠,不让松柏,到了秋季,它的叶子就变红了,并长出火炬形状的花穗,到了冬天,红叶凋零,但是密密麻麻的树干上端,支支红红的火炬花穗经冬不凋,争相伸向天空。视线顺着层崖向左漂移,正东方半山腰处,有一天然石洞,洞中有水流出,到了夏季雨水充沛时,洞水借着雨势形成潺潺小溪,由东向西舒缓而下。啊,现在就让我们的思维尽情的随着时空旋转吧!初春时候,你如果来到这里,悬崖上白的是积雪,山腰间翠绿的是松柏,山脚则是彤红的火炬林;桃花盛开的季节,顺着小溪的流向,在那冲积的开阔地上就是千亩桃花,桃花丛里的红顶白墙,是先商后人的村落,当你游玩疲乏的时候,你就可以走进这些农家院小憩,并且品尝着农家主人给你端上来的风土小吃和水果;到了夏季,这里有上百亩的大樱桃让你采摘,一望无际的樱桃园里,碧绿的枝叶间结满了红润的大樱桃,信手摘一颗樱桃放在嘴里,酸甜清香。徜徉在樱桃的海洋里,饱餐着今人用辛勤的汗水创造的美色美味儿,这个过程,就是你诠释心旷神怡含义的过程;到了秋季,这里的绚烂更加让你流连忘返:山崖的灌木、山腰的松柏,翠绿交相呼应,山脚红彤彤的火炬林与梯田坡上的野酸枣飞红滴翠,脚下,小溪流水汤汤„„。阵阵松涛,把游人拉回梯田的土坡上;清风徐来,整个山谷的空气里弥漫着游人的遐思。啊,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不是吗?山谷秀色为键,山风抚琴,野鸟舞蹈高歌,在大自然的交响曲里沐浴,水泥建筑里的压抑、凡俗社会的烦恼,都会一扫而光!
2. 如何解读八山叠翠诗《游写苏州半山寺》
一三五七行的首尾二字相同,一二三层各两行,第四层有四行,第一层每行二字,下面每层增加二字。
有两种读法。一种是第一层顺着读,第三行开始由中间劈开,从第三字开始往右念,然后接第四行往左念,至中间接下一行的中间字往右念,如此一右一左的念下去,再由最后一行往上念,一直到第三行的中间。
另一种读法是由第一层的第二字开始,接第二行的第二字,下面方法同上,最后往上到第三行的中间,再接第二行的第一字和第一行的第一字。 “八*叠翠诗”是倒数三四句的中心分别多出两个*字,故名。
共分四层,一二三层各两行,第四层有四行,第一层每行二字,下面每层增加二字。 八大山诗:是叠翠诗的改装,形状像飞雁体。
八行,每行开头为同字。 读诗的“路径”迂回曲折,犹如从山颠沿径下行,继而又在另一侧攀援而上。
清代龚炜《巢林笔谈》载,明嘉靖昆山邬景和写有一首《八山叠翠诗——游写苏州半山寺》,“高低写作四层,垒成山形”。《八山叠翠诗——游写苏州半山寺》因描写的是半山寺,故以八个山字嵌在半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