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法中回锋和转锋什么意思
回锋和转锋,都是书法动作,回锋多见于写大笔画,如垂露竖,大横,中横收笔时。转锋,多见于横折画写到转折位置时的动作。
★先说回锋的作用:毛笔书法中每一比划都有其特有的起笔行笔和收笔,向“十”/“千”/“术”这类字的横画,“术”字的竖笔等主要笔画,行笔过程比较长。为了显得笔画生动,有立体感,有必要让起笔,收笔的部分显得更加坚实,这样才能衬托笔画中间部分的流畅挺健的感觉。另外从毛椎运用的角度看,写长横/长竖时,毛笔的笔锋是散开着平均受力,行笔到横画末端,笔锋已经形成了扁平的形状。如果此时不进行不平衡的旋转运力,收笔后,笔锋就不一定能重新收拢呈圆锥形。这样会使下一笔的起笔变得不好看。
一般来说,主笔(即最长的那种笔画。)的末端若无定例,都要回锋,中划,短划等细小笔画由于并未让毛椎彻底摊开,也不涉及转折以后的起笔造型,有时扁笔起笔,反而更增加了笔画变化,因此并不一定非要做回锋动作。
★具体来说,回锋的动作有两种:
一个是藏锋式的回锋:回锋的动作就在横画收笔时向两点三点方向稍稍上提一下,然后向四点五点方向顿一下儿,最后再把毛笔笔锋向着九点十点方向提回。这样回锋,会形成一个鹅头似的形状。或者还有一种露锋式的回锋,主要用于楷书行书,以王羲之,赵子昂的行书回锋动作为典型。特点就是回锋时已经把笔锋主体抬起,在空中虚划一个回锋动作,这样,横画收笔时形成一个倒勾儿。
★然后说转锋,转锋是用在横折,横撇等笔画的转折部位的笔法。比如国字,力字,“风”字的第二笔,转锋在风格上来说是为了形成锐利而坚韧的肩角,让笔画看起来即有力度又有弹性,有时为了制造立体感,还要求把纤细的横画转换成劲挺的竖画。这样增加了立体感。让字显得更加生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笔不离纸的前提下,当笔画要改变方向的时候都算转锋,这也对的,转锋实质上就是两个笔画连接部位的笔法动作。从这个角度看,转锋时又应该干净利落,自然流畅且干净利落,忌讳浑然一体,不见过程。
★转锋的写法有点像藏锋式的回锋。例如横折写到转折处,笔锋稍向两点方向提,然后向四点方向压,然后再往稍向回提笔,最后以均匀的力量向六点半方向划下。但是需要注意,第一,转锋的时候,动作并不像藏锋那样重,要求是尽量自然,宛若天成,第二,这个拐弯处,最好形成棱角,这样字会显得更加瘦硬,第三,横画写的,一般会比较平直,纤细,竖画部分则要求写的更加粗壮,凡属中划则多做曲势,这样的对比会显得字更有立体感。让横画秀丽,竖画劲挺。
2. 书法中笔画之间的转锋是不是都得提笔
转锋和提笔没有关系,提笔是在没有笔划的过度时的笔锋动作。
转锋主要是用腕来达到的。转锋是在笔画书写过程中,如果需要改变方向那么需要调整毛笔的笔锋从而达到更好的书写效果,象折这样的笔画就需要书写时旋转笔锋来保持中锋运笔,从而达到最佳的书写效果。
具体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折笔,一种是转笔。折这个笔画有很多种,有的折是拐死亡弯的,这样的就叫折笔,有的折是拐圆弯的,这样的就叫转笔。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习”字这个折在写的时候是要有棱角的,这种书写就是折笔,首先写的时候先起横,这时要保持中锋运笔的话你的笔尖应该是在左边的,到了转折处,这时你就要顿笔,转笔,把笔尖转到上面再去写完下面的竖,你如果不转笔的话,笔尖一直冲左,这样写出来的竖就不是中锋而是侧锋或偏锋了。那么“孔”字右边的这个竖弯钩,则是用的转笔,就是不用顿了,直接就转过来了,书写时这样:先写竖时笔尖朝上,写到下方,顺着圆弯就转到横上,这时笔尖就应冲左了,这样就保持中锋运笔了。
3. 毛笔字的逆锋转笔是咋回事
写毛笔有一个说法叫“逆锋起笔,收笔回锋”,锋是指毛笔的笔尖,前人用一个“永”字作代表,分析出这个字包含了八种基本的笔画,这就是所谓“永字八法”。在以前,对于一个善于书法的人,往往称之为“精研八法”。即便对于今人来说,它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1、点(侧)。点的变化不少,基本写法是:①露锋入纸,顺势落笔;②铺毫,向右下作弧形顿笔;③回锋收笔。要点是:头尖,背圆,腹平。头尖,则锋芒露而精神出;背圆、腹平,则饱满劲健,内含张力。点是一个字的眉目,“一点失所,则如美人之眇一目”。同时,在掌握基本点法的基础上,要善于变通,举一反三,根据不同的场合作不同的点,所谓“万点异类”也。
2、横(勒)。古人称横画为“勒”,是很有道理的。“为画必勒,贵涩而迟”。就是说,写横画时,像勒马缰,不可顺锋滑过,宜涩,宜缓,欲行不行,处处留得住,特别是中间,容易一笔滑过,所以有“不看两头看中间”之说。基本写法:①藏锋起笔;②转锋切下;③铺毫,涩笔右行;④向右上提;⑤转锋下顿;⑥回锋收笔。横画不宜太平,中间略带拱形,精劲内含,充满力感。大家知道,石拱桥是由一块块石头拼接起来的。它之所以能够承受千百吨的压力,奥妙全在拱形上。
横的变化也很多,切忌象美术字一样机械、单调的排列。“凡平画如算子,终篇展玩,不见横画,始是书法。”(陈铎曾)有的人写字,一眼看去,整幅字最“醒目”的就是一根根横画,就是犯了这个毛病。
3、竖(努)。基本写法是:①由下向上逆势起笔(藏锋);②转锋向右下顿;③铺毫,逆锋尽力下行;④顿笔于尽头处;⑤回锋向上收笔。要注意:竖不宜太直,太直反而失势;宜稍稍有弧意,在曲势中求直,有张力,才显得挺拔有劲。另有一种常见的悬针竖,起笔同上,只须逆锋向下时,在大约三分之二处缓缓提笔,收成针尖形。悬针竖应直而饱满,收笔时不可急,宜渐渐提起,写得尖、圆、健。
4、钩(趯)。基本写法是:①行笔至出钩前,先向右下略顿(使右下饱满);②再向左下挫笔;③复往上转笔;④蹲锋蓄势,果断踢出。好比赛跑,须先下蹲蓄势,后猛然跃出,方能成功。因方向不同,还有很多不同形状的钩,如戈钩、心钩、横钩等,大体都可以依此类推。
5、挑(策)。基本写法是:①藏锋起笔;②切向右下;③提笔出挑。如鞭之策马。
6、长撇(掠)。基本写法是:①逆势起笔;②转锋下顿;③辅毫用力撇出,如飞燕之掠檐而下,峻快而有斜出之势。运腕,力量一直要送到笔画尖端,才不致有虚尖、漂浮之病。切不可运指扫出。
7、短撇(啄)。基本写法略同长撇。以逆势起笔切入后,稍一顿挫,即向左下迅速用力撇出。如鸟之啄食,刚而短促,锐而急速。
8、捺(磔)。基本写法:①藏锋(或露锋)起笔;②转锋向右下行笔,渐次铺毫,到极点(最阔处)时,铺足毫;③略顿,再渐渐提笔捺出,力送尽头。捺,贵在有起伏,故又称“波”,有“一波三折”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