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没有人能解释一下弗洛伊德在《癔症研究》里写的“癔症患者主要是
不是说通过记忆恢复可以解除病症吗?》》》》适用范围为由压抑产生的疾病
为什么会说是在遭受记忆恢复的痛苦?》》》》是指被压抑进潜意识的记忆内容想要进入意识,但被躯体以疾病的形式阻止而产生的痛苦
这里指恢复的记忆是引发癔症的记忆吗?》》》是的。但不仅如此,你可以想象最初的记忆是一团脑神经,随着时间过去,与它结构相似的神经团不断的与之连接,融合,最终导致需要恢复很多很多记忆
还有稍微前面说的“起决定作用的过程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在数年内持续发生作用,这不是间接的通过一系列中介性的因果联系,而是直接的释放原因”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所谓过程,是指行为模式。“持续发生作用”是指一个人的性格中融入了这种行为模式。“不是间接,而是直接”是指认知方式,即这种行为模式是直接用来适应社会的,而非在内心中挣扎却不影响机体的外显行为。
为什么后面的病例里弗洛伊德诱导埃米夫人在催眠中发泄过之后她好像就失去了这部分记忆(即使是在催眠中)》》》》艾米夫人是问题在于性压抑,本质是她和年老丈夫的夫妻关系问题,这部分记忆虽然引起了强迫性行为,但是也不过是个导火索。无论是在催眠中还是催眠后,都没有必要着重强调,所以弗洛伊德没有写更多关于那个事件的事情
2. 求简单描述癔症的症状以及前兆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是由明显精神因素、暗示或自我暗示所导致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感觉或运动障碍、意识状态改变。
性格特征 (一)高度情感性:平时情绪偏向幼稚、易波动、任性、急躁易怒、敏感多疑,常因微小锁事而发脾气或哭泣。情感反应过分强烈,易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往往带有夸张和戏剧性色彩,对人对事也易感情用事。
(二)高度暗示性:指患者很轻易的接受周围人的言语、行动、态度等影响,并产生相应的联想和反应时称暗示;当时自身的某些感觉不适产生某种相应的联想和反应时称自我暗示。暗示性取决于病人的情感倾向,如对某件事或某个人具有情感倾向性,则易受暗示。
(三)高度自我显示性:具人自我中心倾向,往往过分夸耀和显示自已,喜欢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病后主要表现为夸大症状,祈求同情。
(四)丰富幻想性:富于幻想,其幻想内容生动,在强烈情感影响下易把实现与幻想相互混淆,给人以说谎的印象。 上述四点突出而典型者称癔症性病态人格。
以上性格特征于病后显得更加突出。 一般多由急性精神创伤性刺激引起,亦可由持久的难以解决的人际矛盾或内心痛苦引起。
尤其是气愤与悲哀不能发泄时,常导致疾病的突然发生。一般说来,精神症状常常由明显而强烈的情感因素引起,躯体症状多由暗示或自我暗示引起,首次发病的精神因素常决定以后发病形式、症状特点、病程和转归。
再发时精神刺激强度虽不大,甚至客观上无明显原因,因触景生情,由联想激起与初次发病时同样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反应,而出现模式相似的症状表现。
3. 癔症什么意思
癔症这种精神疾病在现在我们听得还算比较多了,可是大家对于到底癔症什么意思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很多人都以为癔症就是我们所说的发神经。难道事实真是这样吗?我们不妨看看专家对于癔症有什么样的解释。
癔症一词的原有注释为“心意病也”,也称为歇斯底里,是一种较常见的精神病。目前认为癔症患者多具有易受暗示性,喜夸张,感情用事和高度自我中心等性格特点,常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发病。
可呈现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如感觉和运动功能有障碍,内脏器官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精神异常。这类症状无器质性损害的基础,它可因暗示而产生,也可因暗示而改变或消失。
癔症是在各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神经症 ,但近年来发病有所减少。精神因素,特别是精神紧张、恐惧是引发癔症的重要因素。
这在战斗中发生的急性癔症性反应特别明显。而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如遭受精神虐待,躯体或性的摧残,则是成年后发生转换性和分离性癔症的重要原田之一。
精神因素是否引起病症,或引发何种类型癔症与患者的生理心理素质有关。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常自我催眠、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青春期或更年期 的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癔症。
本病的病人在病前常已有情感丰富,富于幻想,善于模仿,易受暗示,自我中心等人格特点。这类人常在某些心理一社会因素的刺激下或暗示下,突然出现短暂性精神异常或运动、感觉、植物神经、内脏方面的紊乱。
癔症的第一次发作,绝大多数是在一定的精神刺激下发病的,以后遇见类似的刺激,或在病人回想起这种刺激的情况下,也可以促使癔症再发。现在,大家对癔症什么意思应该有了一个进一步的了解。
其实癔症就是一种精神障碍,和我们所说的发神经没有什么关系。当然,癔症对患者的精神影响是非常大的,一旦发现有异常状况就要及时到医院去进行检查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