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写好对联
首先要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如下:
对联写作要求
一 对仗的要求
诗词有格律,骈文有规矩。对联是从骈文、诗词衍变而来,所以对联也有格律。对联的格律,就是要对仗。所谓对仗,就是严格的对偶,像古代仪仗队排列两行,手持仪仗,两两相对。对联对仗的格律要求有如下六项:
1.字数相等
对联可短可长。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联(出句)是多少字,下联(对句)也应当是多少字。如果字数不相等,除极特殊情况,便不成为对联。这是对联最起码的一条要求,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条要求。
2.句式一致
这里所说句式,指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3.词性相当
词性,或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 在现代汉语中,词可分为十一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属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以上属虚词。对仗要求,原则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传统对仗习惯,有更严格的要求,又有宽松的地方。对仗有工对和宽对之分。工对,原则上相对的词要词性和词的小类相同,宽对,原则上也要词性相同。
4.结构相应
这是说上下联在语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
词和词组构成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联合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动补结构、介宾结构等(详见第四讲)。上下联相对的词或词组,最好是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依此类推。如不能做到结构相同,也要做到结构相近,如联合结构对偏正结构。对应,至少要求词或词组字数相等,二字结构对二字结构,三字结构对三字结构。 句子的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结构相应,还要求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依此类推。
5.平仄相对
这是对字音声调的要求,使对联念来有抑扬顿挫之感,具有一种音乐美。 汉字有四个声调,分为平声、仄声两类。仄,通“侧”,就是不平的意思。古代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后三声是仄声。普通话四声,是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前二声是平声,后二声是仄声。 诗词和对联,讲究声调的和谐铿锵,在语句里就要讲究平仄声的适当搭配。如果一长串的平声字或仄声字,声调像敲木鱼似的,势必显得单调乏味。对仗,上下联相对应的字,如果平仄声完全相同,平对平,仄对仄,也会显得单调乏味,因此要求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不重要或次要处的字,平仄可以不拘,重要处(如节奏点所在和句末停顿处)平仄要合乎规定,基本上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对联关于平仄的格律,最重要的是,上联末尾字即上联脚必须仄声,下联脚必须平声。这是对联的铁则,不得违反。(个别对联上联脚平声,下联脚仄声,不是正格。)这样,一开一合,一抑一扬,从声韵上使对联达到完整的境地,成为一个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完美的对立统一体,让读者读完感到有长长的余音余味。这是千百年来积淀成的审美惯性。如果违反,上联脚平声而下联脚仄声,人们看来一般总会觉得别扭或者压抑;如果两联脚同是仄声或是平声,除了极特殊情况以外,人们会觉得不完整,像散文中的两句,而不像对联,给人以颇大的遗憾。 随着时代的前进,语言的发展,现代双音词、多音词的增多,反映现实生活的对联,要求句中的字像格律诗词那样,处处讲究平仄,有时已不可能,但是联脚的字,上仄下平,应该做到。半联几个分句,句尾字,也应力求做到平仄相对。如果能够在句中、句末、联脚都能做到平仄相对,合乎规定,当然最好。
6.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除“无情对”以外,上下联决不能风马牛不相及,或者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重一轻,相差悬殊,那样,内容的关联就不密切了。 内容相关有三种情况:
1内容相近,相互配合。2内容相反,对比映衬。3意思连贯而下,不可中断。
2. 一些很简单又好写的春节对联
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一干二净除旧习 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 一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红梅含苞傲冬雪 绿柳吐絮迎新春 横批:欢度春节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横批:鸟语花香 春满人间欢歌阵阵 福临门第喜气洋洋 横批:五福四海 春临大地百花艳 节至人间万象新 横批:万事如意 福星高照全家福省 春光耀辉满堂春 横批:春意盎然 事事如意大吉祥 家家顺心永安康 横批:四季兴隆 春色明媚山河披锦绣 华夏腾飞祖国万年轻 横批:山河壮丽 迎新春江山锦绣 辞旧岁事泰辉煌 横批:春意盎然 旧岁又添几个喜 新年更上一层楼 横批:辞旧迎新 东风化雨山山翠 政策归心处处春 横批:春风化雨 家过小康欢乐日 春回大地艳阳天 横批:人心欢畅 多劳多得人人乐 丰产丰收岁岁甜 横批:形势喜人 壮丽山河多异彩 文明国度遍高风 横批:山河壮丽 财连亨通步步高 日子红火腾腾起 横批:迎春接福 福旺财旺运气旺 家兴人兴事业兴 横批:喜气盈门 大地流金万事通 冬去春来万象新 横批:欢度春节 大地歌唤彩云 满园春关不住 横批:春色满园 盛世千家乐 新春百家兴 横批:欢度佳节 千年迎新春 瑞雪兆丰年 横批:年年有余 欢声笑语贺新春 欢聚一堂迎新年 横批:合家欢乐 共享锦绣年华 相伴健康天使 横批:福如东海 财源滚滚随春到 喜气洋洋伴福来 横批:财源广进 春风入喜财入户 岁月更新福满门 横批:新春大吉 大顺大财大吉利 新春新喜新世纪 横批:万事如意 占天时地利人和 取九州四海财宝 横批:财源不断 高居宝地财兴旺 福照家门富生辉 横批:心想事成 天地和顺家添财 平安如意人多福 横批:四季平安 春归大地人间暖 福降神州喜临门 横批:福喜盈门 内外平安好运来 合家欢乐财源进 横批:吉星高照 日日财源顺意来 年年福禄随春到 横批:新春大吉 迎喜迎春迎富贵 接财接福接平安 横批:吉祥如意 创大业千秋昌盛 展宏图再就辉煌 横批:大展宏图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五福临门 民安国泰逢盛世 风调雨顺颂华年 横批:民泰国安 精耕细作丰收岁 勤俭持家有余年 横批:国强富民 发愤图强兴大业 勤劳致富建小康 横批:科技致富 欢天喜地度佳节 张灯结彩迎新春 横批:家庭幸福 迎新春事事如意 接鸿福步步高升 横批:好事临门 万事如意展宏图 心想事成兴伟业 横批:五福临门 和顺门第增百福 合家欢乐纳千祥 横批:欢度春节 冬去山川齐秀丽 喜来桃里共芬芳 横批:新年大吉。
3. 如何写好对联
第一步,你要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如对联类型,历史,音韵;
第二步,然后多看看古今有名有意思的对联,要能记住一些,留在脑中,形成个印象,这对你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三步,训练对词,即从字词开始,练习给一个词后说出近意词反意词(小学都练过,熟练的话就不用这么做了),推荐本书给你看——《声律启蒙》,是古书,看了后如果背下来对写对联会有极大帮助。
第四步,训练对对联,要写就要先学会对,可以上百度知道回答人家的对下联问题,这样你可以接触到各种对联,对对联不仅要字契和,意也要契和,这只有多多训练才能做到,如果你的很多回答都被采纳,说明在这步上你已经做的不错了。(太难的不用过于去纠结,对些中等难度的就行了)
第五步,现在可以写了,你在知道里回答人家的求对联的问题,不断练习,随着你水平的提高,你的回答被采纳的概率也会提高。
我说的可能有点多,希望你不要嫌麻烦,每步做好对学习对联帮助极大,也希望你能继续保持对对联的兴趣,传承下我们民族的这一国粹。
4. 怎样写好对联
一、动机方面: 1、忌无决心、无恒心。
对联是文学,不是“笔墨游戏”,而是“做学问”,社会功能极其广大。三天打鱼两日晒网不行,须持之以恒。
2、忌贪快。决心很大,追求“快”,恨不得“一举成名天下知”,世间哪有那么“便宜事”。
3、忌贪长厌短。对联一般宜短而精,一味认为“长联易得出名”,非高手反而弄巧成拙。
因为长联易犯“重字”,内部结构对应关系等复杂较难匹配。 4、忌贪奇贪异。
实用对联作法尚未过关,便去搞巧、奇、怪之类的对联,则会失去重心。 5、忌贪多。
懂得对联基础知识后,就年产对联几百甚至千余副,欲以“高产”称著,或者赶时间,急于出集子,操之过急。正确的方向是“少而精,精后多”。
6、忌骄。发表几副或一些作品,或得过一两次小奖,便不学习别人好作品。
二、句式方面 7、忌句子长短不一。 8、忌节奏不相称(注意“假对”例外)。
上句二二一二式,下句二二三式,属对不成。 9、忌把律诗对偶句式与非律诗对偶混谈。
三、音韵方面 10、忌音步平仄不协。对联基本原理——音韵(或叫声律)方面,是要讲平仄对仗的: 不过律诗对偶型,句子的平仄要求严谨些,仄起句子(指上联)要避拗句,平收句子(指下联)要避孤平。
犯了“拗、孤”要补救,因而要正确理解古传的“一三五不论”。如果你听某些人“不要提拗句、孤平”的说法,那就对于律诗对偶格律型和非律诗对偶格律型混淆不清,你上当了。
11、忌同声(同调)落脚。上下联尾不能平对平、仄对仄。
应“仄起平收”。古有个别例子,不能视为合理的平仄格式。
12、忌三平尾。这是专指律诗对偶型而言的,三连平影响音韵铿锵;三仄尾在遣词无法解决时可不避,因为仄调有上去入,(今声有上去两种),它们本身有高低升降之别,不可能同为去声(或上声)。
13、忌长联句脚平仄乱阵。通常是保持“马蹄格”形式,也可同字连脚(这是押韵式的一种),如“看我非我,我看我,我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以及某些排偶自对等有规律的形式。
不宜把句脚搞得时而平对平、时而平对仄、时而仄对仄。米汤煮芋子,糊糊呷呷乏味。
14、忌邻音字安排不当。并非禁止使用,安排不当念起来拗口,有些像绕口令,则欠韵味。
15、忌不突出读音重点。对联虽与诗词不同体裁,但同属音韵文学这一范畴。
虚词宜少用,音节上恰到好处时,选择音节响亮的词(开口呼的词),配合平仄安排,一念朗朗上口,更臻协调风趣和色彩。 四、字词方面 16、忌同位重字。
例如:“国对国,天对天”,一来同义同音,二来用楷隶书写不美观,三是缺“对象”。 17、忌异位重字。
18、忌把字词机械分类。字,不一定都是词,要靠字与字或字与词结合才能成为词, 19、忌“字眼”模糊。
一首诗看来平淡而其中若有“顶峰”句,则变平淡为崛奇。一副对联,如果讲究“字眼”(联珠),不论是虚是实,乃描绘意境思维形象的关键。
舍此,谈不上“字眼”。 20、忌“不明语法成分的用词”。
做到“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主语对主语……”就是词语上的“工对”。曾有人说“心是名词,敢是动词,词类对仗不当”,谬之千里矣! 21、忌“把词和词组混淆”。
五、结构方面 22、忌“不学语法”。有时也可使用倒装句,有全联倒装对仗的,也有半联倒装对仗的(这属假对范畴)。
掌握了语法及其六种成分的用词,创作的路子自然拓宽了。 23、忌“事物结构随便”。
24、忌“主次颠倒”。 25、忌“长联结构呆板”。
这要注意两点:①长短句搭配要得当,通常是长句在后,短句在前,如果用三、两字收尾,要有分量,不然“前重后轻”。特别是双句联,不搭短句前后都是同样的字数,弄不好最显呆板(八言四四式例外)。
联中短句较多,可增加内容拱张画面。②段落层次结构要有序,亦防个别意义重复。
六、内容方面 26、忌上强下弱。 27、忌前后重复。
28、忌“合掌”。对联合掌,常谓“同边对”,即上下两方意义雷同,炒现饭,熬现菜。
29、忌风马牛不相及。就是指上下联各自说的事物事理毫不相关,这是最重要的一忌。
因为它无法使上下联成为一个整体来表达全联的主题(中心)思想。 30、忌奢华浮躁。
七、其 它 31、忌“典庆联用字色素”。凡婚寿联及重大典庆联,要注意色彩用字,“黑、白”或有关贬义词,宜禁用。
说来似乎带迷信色彩,然中华传统民俗风气,逢“喜”总要讲究一个吉祥的兆头,给人们欢欣鼓舞,奋发向前。 至于其他对联,如春联“红梅白雪”,格言联中的“黑白分明”,不在上述之列。
32、忌“无创意”撰作。 创意豁达则作品脱俗,才可避免“似曾相识”而不断提高到精品。
除了应征外的创作,做好联还要立足“移植”,不是眼前凑热闹。 33、忌“口号式”。
对联是文学,也属应用领域,不能无文学味而写成干巴巴的口号式。 34、忌创作不注入情感。
有情感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无情感则作品苍白。 35、忌“错用标点”。
标点(不指书法)用妥当了,轻可变重,浅可变深。 36、忌“古今”声调混用。
5. 【第一次写对联作文】
第一次写对联黄灏文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层人士所喜闻乐见。
如今,科技发展,人们已经把对联这种传统文化逐渐淡忘了。为了继承这种写对联的文化,今天,我第一次亲手用毛笔写对联。
我写的对联属于春联。所以,我买来了几张正规的红纸。
毛笔、墨水家里都一应俱全。但是,我还需要公公来指导我写春联。
我把红纸折成四格写横批,再把另外两张红纸折成七格写春联。我又把每一个格折出“十”字形的田字格,没两下功夫就折好啦。
我一看,每一个格子的大小相同,每一个格子都隐隐约约的呈现出“十”字形的痕迹,刚合适!我感到称心如意。这时公公走过来了,我对公公说:“公公,你来教我写春联吧!”公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我选了一幅对联:“吉星高照平安宅,财神永驻幸福家。”横批是“吉星高照”。
选好春联后,我就马上提起毛笔在红纸上写了起来。公公见到我着急的样子,便对我说:“不要着急,要一笔一划,慢慢写才能写好,”话音刚落,我已经把第一个字写好了,这个“吉”字写得歪歪斜斜的,十分难看。
公公看了我的字后,皱着眉头,严肃地对我说:“你怎能这么随便呢?要美观大方才行!”我听了公公的话后,刚才轻松的心情一会儿变得紧张起来,就像被压在一座大山下,喘不过气来。我又提起笔,小心翼翼地写了起来,以免写错。
很快,我就把第一张对联写好了。公公看了我写的第一张对联后,和颜悦色地说:“字还可以,可是字不端正,也不太美观。”
公公说完,我便开始写第二张对联了,这是我心里的那块大石头仍然放不下来。公公似乎看出了我担心的样子。
便笑眯眯地对我说:“不用怕,心要平静下来。”公公教我每个字应该怎么写好,在公公的指导下,我写好了“财”字。
随后,公公不但教我每个字应该怎么写好,还教我每一笔的长短细粗。有一次,我写到“永”这个字的一捺时,我把一捺差点写得太长时,公公斩钉截铁地喊了一声:“停!”我就像十五只桶吊水——七上八下,立刻收笔。
公公对我说:“这一捺不能太长,太长这个字就不好看了!”我知道了这一捺的重要性,便继续我的书写。不一会儿,我就把对联写好了。
然后,我兴致勃勃地给这幅对联添上横批。刚才紧张的心情早已被我抛到九霄云外了,我终于完成了这幅春联。
我看着这幅春联,它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金碧辉煌,飘散着阵阵墨水的香味。我第一次写对联,领略到写对联这一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次写对联,培养了我的耐性,我真的太开心啦。
6. 怎样写对联,写好对联
对联入门如下: 名对名,动对动, 实对实来虚对虚, 数字上下两相望, 词类相当结构同。
上下两句字数等, 之间莫有虫子(重字)现。 一声二声我说平, (指汉语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如烟YAN1,言YAN2) 三声四声他言仄。
(指汉语拼音中的三声和四声,如眼YAN3,燕YAN4) 上句我用仄作尾, 下联他以平来结。 三平尾,三仄尾, (指上联或下联中,最后的三个字) 对联忌讳不可要。
一三五位可不论, (一三五,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奇数的字) 二四六字巧分明。 (二四六,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偶数的字) 一三五, 天下汉字任我用。
二四六, 他说平来我说仄, 他说仄来我说平。细敲平仄费心机, 朗朗上口成好联。
对联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创作对联、欣赏对联,都必须懂得对联的格律。
格者,形式也,指字词对偶、句子法格、节奏等;律者,音韵也,指平仄排列之规律。换句话说,对联的格律就是根据对联自身的特点,对字句、对偶、平仄、句式、句型和上下联相关各个方面之组合方法的格式规律。
对联的格律要求极严,对仗严谨。 对联的基本格律,离不开如下六要素:字句相等、句式相称、平仄相谐、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内容相关。
字句相等。除了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修辞效果外,要求在同一联中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
因对联有单句、双句、多句之分,上下联不仅总的字数要相等,每个句子字数也要相等。当然,字句、字数要求相等不是单纯的“凑字数”,还要求句子语意完整。
句式相称。一个完整的句子所表达的语言,是由多个字词和词组构合而成的。
在句子中,一个单词或词组是一个音步,也称“节奏点”。对联句子的“句式相称”,要求上下联节奏一致,如我创作的对联“苍山玉水云峰碧;洱海金花雪月光”,上下联均为二二二一句式,而对联“冬临树未老;秋至叶方红”则上下联同为二一二句式。
平仄相谐。对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在于结构,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不是语法结构,亦即句内和句间的平仄序列关系。
对联讲究用字的平仄声调,而平仄是根据汉语声调的高低升降归纳起来的,平声即高且平,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声就是不平,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一般来说,上联末尾一字用仄声,下联末尾一字必须是平声,也即“仄起平收”。
在对句中,通过平仄的巧妙安排,构成了对联的优美节奏,平仄两类声调交替使用,使音节和谐而有变化。要想使对联声律优美,就必须巧妙地运用平仄的交错与对立,才能使节奏铿锵有力,吟读起来自然心生曲韵、琅琅上口。
在对联的一个句子中,平仄是相互交替的,多数是两个字构成一个音节,平仄在两个句子的同一位置上,一般是相反的。有时因为内容关系,只要不影响和谐,对联中的个别平仄也是可以变化的,凡平仄不依常规的句子,就叫拗句,可以采用变通办法加以补救,把平仄变一下,就叫“拗救”。
所以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条规矩: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律诗和对联都是如此。
词类相当,这是对联“对偶艺术”的精髓所在。即上下联相应的字词要用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具体来讲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如我创作的石圭小学校门联:“石堡孵成千只凤;圭河育出万条龙”,联中相应的“石堡、圭河”为名词,“孵成、育出”为动词,“千只、万条”为数量词,而“龙、凤”为名词。
结构相应,是指出句在句法上按怎样的语法组成的,则对句组成语法必须相同。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介词结构对介词结构,动补结构对动补结构等。
比如我的对联“守住基层阵地;善和邻里乡亲”,上下联都为动宾结构。 内容相关。
对联不仅要求对偶,而且上下联的内容必须彼此关联,使之互相映衬、对比鲜明,共同表达一个主题,以达到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效果,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上下联不能“合掌”,即上下联所表达的意思不能相同。
如旧时商店通用春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一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很受商界欢迎。
但深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达三江”是一个意思,有“合掌”之嫌。最理想的对联上下联是若即若离,下联比上联更有份量,或递进、或转折、或顺承。
通过上下联的关联共同勾画事物的特征、性质、状态来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以达到发人深思、给人回味无穷的享受。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对联的最根本要求就是对偶严密。
7. 对联怎么写
作好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 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
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
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对上面的介绍的内容,可以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对文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是指五、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乃律诗之大忌,用于楹联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
以上介绍的是传统楹联的作法及程式,随着对联艺术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各种新奇的作法跟句式也不断出现,还出现了许多独特的联格,所谓非正宗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用韵的楹联。这种联语作品,长期以来被斥为“非正宗”的楹联作品。
其实,从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楹联的客观实际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的句式、句法、结构是同时具备的;从贴桃符到贴楹联这一民俗习惯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也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不拘平仄楹联的写作灵活自由,可以根据实际内容量体裁衣,完全适应推广普通话的新形势,具备强烈的时代感,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正以其直切、朴实、稳重的艺术风格,在联海中闪耀着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