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口在田字格中的的正确写法格式
口的笔顺: 竖.横折.横.像“口、中”方框里面没有其他单独笔画的,就写成“横折”,像“日、目、四、田”方框里面有单独笔画的,就要写成“横折钩”。
2. 越南语怎么学好写的
(一) 对于学过或接触过越南语的人来说,他们对学越南语或难或易各持己见。
说易的人们认为:①越南语是汉语派生出来的,在越南语中有至少75%的词汇借用了汉词,在词汇的记忆和掌握上不难。有的词汇虽然没有学过,也能望文生义,猜出意思。
②越南语的词汇总量没有英语大。学英语的人要达到相当熟练的应付各种情况的口笔翻译,要求掌握的词汇量为10000个左右,而且能熟练地应用。
越语的词汇量只要能掌握3000个就够用了,能掌握到5000个词汇就随心所欲了。③越语拉丁化并在全国普及的时间不长,语言结构尚不够严谨,至今尚难找到一本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和学术价值的越语语法书。
总的来说,现有的越语语法书还停留在初探阶段,还不能形成完整的学说或体系。而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英语,在语法和语言结构的探索问题上,虽已相当完善和丰富,但在学术上的探讨也只是阶段性的画个逗号。
④越南语中由于受到汉文化长期和深刻影响的原因――汉化了两千年,所以在越南语中随时随处都能看到汉语的影子。越南几乎每个词都有一个对应的汉音词,把这些对应的汉音词说出来或写出来成一句话,稍有点文化的越南人也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持这种观点的人在中国的学生中占大多数。对持这种观点的人来说,学越南语无需花费那么多精力和时间也能学好。
说难的人们则持完全相反的意见。他们认为:①在学越南语的中国人中,口语过关率低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有些学生刚毕业就开不了口,有些毕业后仅几年没有机会练口语,就倒退到这样的地步:开口难,甚至开不了口,不愿开口。有语言学家做过这样的统计:同样是受过大学教育的外语专业的学生,大学毕业后,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过关率是70-75%,而越语专业学生的口语过关率则仅仅是25%左右。
八十年代以前,尤其是七十年代以前:大部分从事越南语口语翻译和教学工作的人是越南华侨。②有些人对越南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是学之表面,不究其中,知一而足,不求甚解。
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习惯或想当然的用中国人的语言思维方式去套用在越南语中,造成的错误和令越南人费解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有许多词句的表达不符合越南语的习惯。
③我们中国人爱使用汉越词,殊不知在现今的越南语中有些汉越词的词义和用法已经发生了改变。我们则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词汇量不够或正确的表达方式不掌握而临时编造汉越词来取代。
殊不知根本没有这种说法和表达法。④越南语形成和推广使用的时间虽然只是百来年的历史,语言结构和语法体系虽不能与英语等语言相比,但是它毕竟是一个国家独有的民族语言。
其语言结构和语法体系也有其独特性。尤其是这二、三十年来,越南语的发展变化很大,越南的语言学家们都力图革新和创新越南语,所以有些近年来出现的语言现象较之过去已经大有变化,让中国人在传统的语言思维上费解。
广西民族学院越南语专家范宏贵教授的观点是:在学越南语的问题上,学的人多,精的少。一针见血,可谓精辟。
本人根据27年来对越南语的学习和实践,以及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对越南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之体会和心得,粗浅地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指正。
(二) 笔者拟以一种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难乎?易乎的问题陈述个人的意见和看法。先谈识易乎的问题。
与学英语相比,学越南语对中国人来说还是容易得多了。所谓的容易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国的文化渊源相同。
从秦朝末年的“南越国”起,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长期地影响着越南,而越南也渐渐地接受了来自中原的汉文化的影响。公元前111年,东汉王朝灭了“南越国”,“南越国”臣服了东汉王朝。
东汉“光武(公元25―75年)中兴、锡光为交趾,任延守九真,于是教其耕稼;别为冠履,初设媒聘,始知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仪”。
通过学校教育,汉文化逐渐在交趾传播。结束了秦汉时,“凡交趾所统,虽置郡县,而言语各异,重译乃通”的历史。
汉文化和汉字开始在现在的越南之地出现和使用。十三世纪,越南创制了“喃字”虽然朝廷下诏把“喃字”定为国语字,并出现了盛行几百年用“喃字”写诗赋和文学作品的景象。
如阮悠(1765―1820年)用“喃字”写的《金云翘传》,是越南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佳作。但朝廷还是要求“喃字”和汉字并行使用。
科举考试所使用的文字仍然是汉字。今天的越南语,虽然实行了书写方式的拉丁化拼音,却摆脱不了两千余年汉文化的影响。
以民间习俗为例,中国传统的农历节,如春节、清明、端午节、七月十四、中秋节等,越南至今仍然照搬和沿用中国的农历节。农事也照搬和沿用中国的,就连农谚也是中国的(注:越南叫ng?n ng? n ng nghi?p)…… 2、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的越南语仍然使用了大量的汉词。
不少语言家做过较为准确的统计。认为现在的越南语中至少有75%是汉词。
在此,笔者试以1959年越南劳动出版社出版发行的《GiA ? nh T i》(我的家庭)摘取书中的一段做统计。 Gia d nh t i l m?t gia ? nh l?n g?m c m??i b?y ng??i.T i l m?t c n b? c ch m?ng v?。
3. 后拼音什么写
后的繁体字
拼 音
hòu
部 首 口
笔 画 6
五 行 水
繁 体 后
五 笔 RGKD
基本释义
1.上古称君主:商之先~(先王)。
2.帝王的妻子:皇~。太~。
3.指空间在背面,反面的,与“前”相对:~窗户。~面。~学。~缀。~进。
4.时间较晚,与“先”相对:日~。~福。~期。
5.指次序,与“前”相对:~排。~十名。
6.子孙:~辈。~嗣。~裔。~昆。无~(没有子孙)。
7.姓。
4. 口字加两笔可以写出哪些字
叭 白 卟 叺 叱 旦 叨 电 叼 叮 叾 古 叧 号 叽 加 甲 叫 冋 旧
句 可 叩 叻 另 目 囜 叵 叴 囚 申 石 史 司 四 罒 台 叹 田 兄
叶 囙 由 右 曱 甴 占 召 只
卟 bu——化学名词用字
叺 chi 口气语,无定义
叾 (义未详)
叧 gua 古同“剐”
冋 jiong 古同“冂”
叻 le 马来语,“新加坡”
囜 nin 贤
罒 wang 同“网”,用作偏旁
囙 yin 古同“因”
曱 yue 取物
甴 you 古同“由”
叴 qiu 傲气逼人的样子
5. 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怎么写
故事发生在十一年前的一天。
那天,北风呼啸,隆冬来临,一个姓周的苗族老人的隔壁搬来一家三口(父亲、母亲、女儿),故事就发生在苗族老人和新邻居小女孩的身上。 苗族老人七十岁,样子十分和蔼可亲,满脸的皱纹显得更加和善。
汉族小女孩一岁,她的家并不宽裕,母亲体弱多病,全家的生活就靠腿脚不便的父亲打工来维持,因此她们家经常有了上顿没了下顿,饿得小女孩整天“哇哇”乱哭。苗族老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来救济她们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不觉中,那个小女孩已长成十二岁的小姑娘了,那个孤寡老人也渐渐体弱多病,感到力不从心,生活都不能自理。小姑娘看到此情此景,心里默默想:周奶奶腿脚不便,身体又不好,我应该帮帮她呀!何况她以前还帮助过我们家呢!于是,小姑娘就经常抽空去帮周奶奶干活。
有一天,烈日当空,小姑娘趁周奶奶外出时,到河边去洗衣服了,她边洗边擦脸,那乌黑的头发上闪着亮晶晶的水珠,红润的脸像一个红苹果。过了一会,天空渐渐黑了下来,小姑娘拿着洗好的衣服回去,看见周奶奶正坐在家门口等她,面带着微笑,一把将小姑娘搂进自己的怀抱中,说:“谢谢你,小姑娘,这段时间多亏你们照顾。”
“不,您老了,这些事就由我来帮您吧,再说我们是这么多年的邻居,何必那么客气呢!”小姑娘说。 虽然她们并非亲人,但比亲人更亲。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汉族小姑娘、苗族老奶奶这样的人,她们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这使我深深体会到:人间处处是真情,给予他人不需要理由,帮助他人更是十分快乐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