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孟超是怎么死的
马超(176—222年),字孟起,因穿白袍银甲,骑白马,人称"锦马超",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名门望族,三国时期蜀国大将。
其父马腾,字寿成,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腾父马肃,字子硕,汉桓帝时为天水兰干县尉,后失官流落陇西,取羌女生马腾,故而马超有四份之一的羌人血统。 【历史小传】 马超是东汉末征西将军马腾之子,马腾字寿成,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其父是桓帝时人,字子硕,曾经做过天水兰干县尉,后因事失官,流落陇西,与羌族杂处,遂娶羌女为妻,生马腾。
马腾少时家贫,全靠砍柴卖柴为生。他身长八尺,体貌雄异,性情贤厚,人多敬之。
马超从小生活在羌族地区,因此当为羌族人。 汉灵帝末年,马腾与韩遂、边章等人在西州起兵。
董卓入关,劝说马腾、韩遂共图山东。于是,初平三年(192年),韩遂、马腾率部到长安。
适逢董卓死,李催等任命韩遂为镇西将军,让他回金城,任命马腾为征西将军,派他驻守郿县。后马腾、韩遂想袭击长安,诛杀李催,兵败,退还凉州。
司隶校尉钟繇镇守关中,写信给马腾、韩遂,向他们陈说祸隔利害。马腾便派长子马超随钟繇到平阳去讨伐郭援、高干,大破之,马超部将庞德亲手斩杀郭援。
马超作战中曾被飞箭射中,他用布袋把伤脚装缠起,继续作战,名动三军。战后,被任命为徐州刺史,后又受任命为谏议大夫。
马腾与韩遂,原来关系比较密切。但时日一久,渐生嫌隙,反目成仇,互相攻杀,连年不息。
后经人劝说,二人方才和解。 建安十三年(208年),朝廷将马腾调还京师,任命他为太尉,任命马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让他统领马腾的部队。
马超统军后,即与韩遂联合。马超转战关西一带,甚得当地羌族人民的拥护。
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曹操派司隶校尉钟繇讨伐张鲁,派征西护军夏侯渊等将兵出河东,与钟繇合兵。此举威胁到马超部的存在和发展。
关中诸将见曹操舍关中而远征张鲁,怀疑他的目的不在张鲁,而是用伐虢取虞之计,于是,十部皆反,拥众十万,屯据潼关。这十部包括马超、韩遂、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粱兴、成宜、马玩。
曹操派安西将军曹仁引兵抵挡,并对诸将说:“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同年七月,曹操亲自率兵进击马超等(参见渭南之战)。
八月,兵至潼关。 曹操在与韩遂、马超单马对话,马超恃勇欲捉曹操,但见许褚瞋目而盼,未敢妄动。
曹操遂密遣徐晃、朱灵率4000精兵从蒲阪津(今山西永济、陕西大荔朝邑之间黄河渡口)乘虚渡过黄河,据河西为营,截断马超退路。接着,曹操安排船筏,欲率大军渡河北。
马超对韩遂说:“我们应该预先到北岸驻军,阻挡曹兵,使他们不得渡河。不过二十天,河东粮尽,曹操的部下一定会大乱溃逃。”
韩遂却说:“可以让他们渡河。兵法云:‘兵半渡可击。
’待他们渡到一半,我们从南岸击之,岂不痛快!”马超的计策没有被施行。曹操后来知道此事,叹息说:“马儿不死,吾无葬地矣。”
建安十七年(212),汉廷下诏,杀死马腾,夷其三族。曹操退兵时,杨阜曾劝他。
杨阜说:“超有信(韩信)、布(英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若大军还,不严为其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三国志·蜀书·马超传》)。
曹操东归不久,马超果然卷土重来,率领羌人、胡人袭击陇西,各郡县都起来响应。只有凉州刺史韦康在冀城(今甘肃甘谷东)坚守不降。
建安十八年(213年),马超尽得陇西所有部队,又得到张鲁派大将杨昂所率援军的帮助,集中1万余人进攻冀城。马超军将冀城重重围困,从正月一直猛攻到八月,朝廷救兵也没到来。
韦康便派别驾阎温出城向驻军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的夏侯渊告急。阎温乘夜从水中潜出,第二天,马超的士兵发现了水迹,捉获了阎温。
马超带着阎温到冀城外,让他向城中喊话,说东方没有救兵,想以此瓦解城中守军斗志。但阎温却大声救兵不过三日就到,请诸位勉力守城。
马超大怒,但由于冀城久攻不下,就慢慢劝导阎温,让其回心转意。阎温说:“臣子事君,有死而已,决无二心。
而你却让我说不义之言,作不义之人,你还是死了心吧!”马超只好斩杀阎温。 冀城守军待援无望,于是,刺史韦康及太守不顾杨阜的劝阻,向马超献城投降。
马超入城后,杀死韦康及太守,自称征西将军、凉州牧,掌管凉州地区的军政大权。曹操令夏侯渊率军驰援冀城,未到而冀城已落入马超之手。
当援军进至距冀城200余里时,马超军出城迎击,夏侯渊军与战失利。此时,又有氐人首领从兴国(今甘肃秦安东北)起兵响应马超,夏侯渊恐腹背受敌,遂率军撤回。
原冀城属吏杨阜不满马超残暴,借为妻子办葬事之机逃出,投奔驻军历城(今甘肃西和北)的表兄抚夷将军姜叙,劝说他以所属兵力铲除马超,为韦康等报仇雪耻。姜叙又联络赵昂、尹奉、李俊等人,秘密磋商讨伐马超的谋略。
他们先派人进入冀城暗中结交梁宽、赵衢,使他们在城中作内应。九月,杨阜与姜叙率兵袭击卤城(今甘肃礼县境),赵昂、尹奉进兵占据祁山城(今甘肃西和东北)。
马超闻讯大怒,赵衢趁机故意怂恿马超亲自出城进击。等马超一出城,赵衢。
2. 孟超 秋的感怀
1.(1)将近结束 (2)原意为徘徊、留恋;此处为沉浸、沉溺之意。
2.此句意为:自然界的秋不曾让人感到悲凉。而时局、人事的动荡波折让人感到了比秋来临更多的悲戚苍凉(或:自然界的秋不曾让人感到悲凉,人文社会给人们的悲戚苍凉感已超过了自然秋色的感染力),流露出作者对抗战期间动荡不宁的社会时局的忧虑和不满。
3.①作者借此表明“秋”是丰收的季节,应赞颂秋的来临。,借以鼓舞抗战的士气。同时,与下文现实社会中的低沉、混乱、因苦形成对比。②表达了作者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向往,以及对社会时局的感叹。
4.可没曾留下了凄凉的感觉,这部分描写了记忆中所见所闻的不同秋景及其感受。
1.作者是以“感怀”为线索(或:以对秋的体味与怀想为线索)来串连材料的。围绕这一线索,作者描写了以下几种不同类型的秋景:
(1)眼前现实中的使人悲戚、压抑的秋景;
(2)回忆中的或使人寂寞或使人心情奔放的(答出一处即可)秋景。
(3)怀想(想象、模想)中的或使人悲爽、苍凉,或使人兴奋、欢愉(喜悦、鼓舞)(答出其中一处即可)的秋景
2.第11段至15段是作者情感由“抑”而扬的上升过程,第13段写欢愉、美妙的收秋场面,14、15段写自己“喜悦”而至“飘飘然”的心情,更使情感的“扬”达到顶点与高潮。(能联系文章指明作者情感由平抑到扬起的变化即可)
第16、17段,作者的心“一沉”,“乱梦被打破”,回到米价、物价飞涨的现实中,心情也悲戚、苍凉、沉重,这是由“扬”而“抑”的过程
.(1)上海、北平,尤其是故乡青岛的秋天都无比美好,但如今这些地方都在日寇的铁蹄之下。语句中,蕴含着对大好河山沦落敌手的深深的痛惜之情。(答到最末一句的大意即可。)
(2)大自然的秋天并不悲苦,但物价飞涨、现实混乱、百姓困苦,使人无法高兴起来。语句中,表达了作者面对严酷现实、动荡时局的深切忧虑之情。(答到最末一句的大意即可。)
4.B、E(B项表述有误。作者是将桂林的秋天与记忆中上海、北平、青岛的秋天对比,来表达对沦丧的故国家乡的思念。E项表述亦有误,因为《故都的秋》主要抒写了对北国之秋的喜爱,文中虽也有时代的影子,却并非像《秋的感怀》这样是紧扣时局和民生来写的。)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1.红得深浓,红得艳丽;耐得住风霜,无畏无惧。(意思对即可)
2.(1)将萝卜与枫叶进行比较,以衬托(或:突出)枫叶红得直接,红得有气魄。
(2)引出自己对《董西厢》中警句的理解,强调枫叶能抗得住秋天的肃杀之气。(意思对即可)
3.运用拟人的方法,采用整齐的句式;表达了对枫叶的赞美之情;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抒情色彩。(意思对即可)
4.象征着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意思对即可)
5.先描写枫叶的外在特征,再赞美其品质,最后揭示其象征意义。(意思对即可)
4. 中国现代散文研究
野草”派作为一个杂文流派,具有三个特点:(一)从1940年阴霾密布的秋天创立,到1949年阳光灿烂的秋天终结,历时九年,跨越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而且,在这九年的时间里,“野草”派成员,始终思想一致,团结成一个朝气蓬勃的战斗集体,这同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的其他流派,如“语丝”派、“现代评论”派、“论语”派、“鲁迅风”派等相比就显得异常突出了。(二)后期《野草》,在表现中国人民的伟大历史决战时,清晰勾画出敌我力量的消长,国统区黎明前的黑暗,解放区明朗天空的朝霞,轰响着人民胜利进军的历史足音,其杂文有着更多的欢歌笑语与喜气亮色,这是鲁迅杂文和“鲁迅风”派杂文所没有的新特点。(三)由于《野草》创刊于文禁森严的国统区,客观形势决定“野草”派杂文家不能“直言”,必须进行“讽谕”,只能“戴着镣铐跳舞”语出自闻一多对格律诗的论断
以曲折迂回、绵里藏针棉絮里面藏着针。形容柔中有刚。也比喻外貌和善,内心刻毒。
的方式进行战斗。这样,他们在那些直接评论现实的杂文外,夏衍写了一批自然科学小品式的杂文,宋云彬写了一批论史、论学的杂文,孟超写了众多的评论古典小说人物的杂文,聂绀弩创作了一批“故事新编”式的杂文,其中不少精彩篇什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炉,这都是对鲁迅杂文艺术的新发展。
5. 中国现代散文研究
野草”派作为一个杂文流派,具有三个特点:(一)从1940年阴霾密布的秋天创立,到1949年阳光灿烂的秋天终结,历时九年,跨越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
而且,在这九年的时间里,“野草”派成员,始终思想一致,团结成一个朝气蓬勃的战斗集体,这同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的其他流派,如“语丝”派、“现代评论”派、“论语”派、“鲁迅风”派等相比就显得异常突出了。(二)后期《野草》,在表现中国人民的伟大历史决战时,清晰勾画出敌我力量的消长,国统区黎明前的黑暗,解放区明朗天空的朝霞,轰响着人民胜利进军的历史足音,其杂文有着更多的欢歌笑语与喜气亮色,这是鲁迅杂文和“鲁迅风”派杂文所没有的新特点。
(三)由于《野草》创刊于文禁森严的国统区,客观形势决定“野草”派杂文家不能“直言”,必须进行“讽谕”,只能“戴着镣铐跳舞”语出自闻一多对格律诗的论断 ,以曲折迂回、绵里藏针棉絮里面藏着针。形容柔中有刚。
也比喻外貌和善,内心刻毒。 的方式进行战斗。
这样,他们在那些直接评论现实的杂文外,夏衍写了一批自然科学小品式的杂文,宋云彬写了一批论史、论学的杂文,孟超写了众多的评论古典小说人物的杂文,聂绀弩创作了一批“故事新编”式的杂文,其中不少精彩篇什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炉,这都是对鲁迅杂文艺术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