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绘本爱音乐的马可教学设计怎么写
X
故事目标:
1.通过绘本认识乐器。
2.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尝试着感受不同角色的心理。
3.告诉孩子音乐是一种很神奇的艺术,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音乐而丰富多彩,音乐可以使人心情愉悦,可以帮助人抒发感情,要学着接纳它、享受它,一个幸福的人必须具备的就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对享受音乐的耳朵。
绘本导读:
这是一个关于音乐、关于爱音乐的马可的故事。故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其他角色,他们有的爱音乐,有的起先不爱音乐,后来也和马可一样,和马可的妈妈一样,都爱上了音乐,加入了演奏音乐的行列。故事简单,可是,读完这本图画书,我们会生出很多联想和思考。
音乐可以说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艺术门类之一。马可很有音乐天份,也酷爱音乐,可是,他对音乐的热情最初并没有得到妈妈以外的其他人的认可和接受。我们看到,在第四、第五和第十、十一两个跨页中,马可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中,这与八、九跨页中邻居们抱怨的表情和反应形成了一种对比。在这里,马可与周围的人们仿佛处在两个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世界里,而马可的音乐成了引发这种对立和冲突的导火索。 原因当然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也许是马可的演奏还不够漂亮;也许是爸爸和邻居们还不懂得音乐之美;也许是他们之间的沟通还没有找对感觉…… 看来,即使是美妙的音乐,它的美在天地间和人世间存在,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比如它的演奏和呈现应该是完美的,它的听众应该拥有一副音乐的耳朵,还有,它的美妙或许还需要恰当的时间、环境和心情来配合。
2. 马可是十二个门徒吗
不是
马可福音并非只是收录了耶稣的言行,而没有特定的目标或关连。它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大纲,释经书可以指出不同的部分如何互相配合。在第一部分,耶稣在广泛层面作工,当中行了很多神迹。在第二部分,耶稣收窄事奉的对象,局限于跟从自己的人,并专心教导他们。最后的部分(约占全书三分之一),则讲及耶稣在耶路撒冷最后一星期所发生的事,包括受审、受死和复活。
一、作者:马可
(一)历史学家优西比乌当时引述帕皮亚在公元140年左右所写的一份作品,要点如下:
1.马可是彼得的传译者(interpreter),此字意义可能是比较广义的。马可可能是使徒彼得中心的传达者、代言人、或代笔人。
2.马可由彼得那里得到关于耶稣基督的言行资料,也很准确的写下来,虽然他并没有依照一定的次序而写。
3.虽然马可没有亲自跟随过耶稣,却是彼得的门徒。
4.马可曾根据彼得的见证及回忆按照读者或听众的需要而编写。但是所写成的并非是耶稣语录的整套系统。
5.马可并无任何可责之处,因为他将所能记得的都写了下来,并尽量小心不遗漏任何事件以及不说虚假的事。
(二)马可是巴拿巴的表弟(歌罗西书四章10节),很早就参加了对外的宣道工作(使徒行传十二章25节),并与保罗、巴拿巴及路加等人同工。
(三)马可参与保罗第一次旅行布道的行程,但在别加脱队,返回自己的家——耶路撒冷(使徒行传十三章)。保罗在第二次旅行布道时拒绝马可参加,原因是因为马可脱队过,于是巴拿巴与保罗分开。后开保罗在提摩太后书中赞誉马可,并期望他能陪伴左右。显然马可在这一段时间之内已经有相当的改变了。
二、写作日期:西元六十五年左右。
三、写作地点:罗马。
马可福音中未提到作者的名字,但从第一世纪起,就已经有人指证马可写了福音书,传统一直认定本书是他写的。
马可又名约翰(使徒行传第12章25节),家乡在耶路撒冷,家境富裕。有人猜测他母亲认识耶稣,最后的晚餐就是在他家进用的,五旬节前门徒祷告的地点也在他家(使徒行传第1章13节),耶路撒冷教会曾以他家为总部,彼得出监时也先到他家去(使徒行传第12章12节)。果真如此,则马可在教会刚开始时已经熟识信徒领袖了。
3. 马可简介
马可,1990年2月9日出生,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08级,慈文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约艺人。
2001年,以童星身份参演历史剧《孙中山》,也是他的首部作品。2003年,出演卧龙生的同名武侠作品《金剑雕翎》。2006年,主演爱情励志剧《女人不哭》。2007年,参演杨红樱同名小说改编的《男生日记》。2011年,出演复古写实派武侠片《倭寇的踪迹》。2012年,出演电影《东方中国梦》。2014年,搭档霍建华、赵丽颖出演古装武侠剧《花千骨》。
中文名:马可
国籍:中国
民族:回族
星座:水瓶座
血型:O型
身高:183CM
体重:65KG
出生日期:1990年2月9日
职业:演员
毕业院校: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08级
经纪公司:慈文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代表作品:《甜蜜的新事业》《老鼠爱上猫》《十八岁的烦恼》《男生日记》
快速导航
4. 马可.波罗游记是怎样写成的
一样的,只是翻译不同罢了,一般都叫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是1298年威尼斯著名商人和冒险家马可·波罗撰写的其东游的沿途见闻。该书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将地大物博的中国向欧洲人作出报道的著作,它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的许多国家的情况,而其重点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以大量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这些叙述在中古时代的地理学史,亚洲历史,中西交通史和中意关系史诸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5. 马可福音是十二使徒当中的马可写的还是马可的约翰写的
马可福音是《圣经》新约四本福音书中的第二卷(福音使徒所著的四部福音书)。昔日的马可可能创作了我们称之为福音书的书体,在他之前的古代世界,似乎没有任何近似的文体。然而,其他福音书的作者却似乎都认识马可福音,而且一般均认为马太和路加在写他们的福音书时,均有参考马可(马尔谷)福音(当然,他们也有采用其他的资料来源)。在用文字记录之前,‘福音’肯定早已口传在民间。因此,在马可福音面世前,民间可能已有很多有关耶稣言行的短篇纪录。例如,耶稣在世最后一周的事迹,包括他被钉十字架的情形,都可能有书面的纪录,因为它是那么的重要。马可福音可能是首次将有关耶稣的众多故事集结起来;这正好解释为何有些人认为此福音书有点原始的粗犷味。可是,另一些人则判别出资料是经过作者的巧妙编排,并且将看来粗糙未加修饰的文体,解释为马可在重写这些早期资料时,并未作出重大的改动的缘故。
马可福音中未提到作者的名字,但从第一世纪起,就已经有人指证马可写了福音书,传统一直认定本书是他写的。
马可又名约翰(徒12:25),家乡在耶路撒冷,家境富裕。有人猜测他母亲认识耶稣,最后的晚餐就是在他家进用的,五旬节前门徒祷告的地点也在他家(徒1:13),耶路撒冷教会曾以他家为总部,彼得出监时也先到他家去(徒12:12)。果真如此,则马可在教会刚开始时已经熟识信徒领袖了。
马可的表兄是巴拿巴(西4:10),巴拿巴信主之后奉献了家产,后来就专心从事福音工作。他把马可带到安提阿(徒12:25),又带马可往小亚西亚从事游行布道(徒13:5),但不久之后马可便因故返回耶路撒冷(徒13:13),此事使得同行的保罗相当不满(徒15:37-39)。耶路撒冷会议后,巴拿巴又带马可往居比路传道(徒15:39),从此关于马可的记载就暂时消失。
西4:10证明后来马可曾与保罗同在罗马,提后4:11保罗也说马可"在传道的事上于我有益处",可见马可必是颇有长进。当时马可可能与彼得在一处(彼前5:13),传说他后来建立了亚历山大的众教会,并在主后68年殉道于此。
马可福音是四福音中最早写成的书,传统认为马可在主后六十年左右于罗马写成,马可虽然不是十二门徒之一,但对耶稣生平必是耳熟能详,加上当时他与彼得同在一处(也有人认为他是在彼得殉道后才写的),把彼得的宣讲记录下来,所以他的记录是极为可靠的。当时罗马信徒正遭逼迫,马可平实地写下主降卑的生涯,其中不乏舍己的呼吁(8:34-38;10:38,13:9-13)。他用心解释犹太的传统及词汇(7:24-;15:42;3:17;5:41),时而选用拉丁化的词句;文章简洁清晰,以顺应罗马人的习惯,以玫本书迅速流传在外邦教会中。
6. 用几个词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13世纪来自意大利的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东,历时四年多到达蒙古帝国。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回到威尼斯之后,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可·波罗还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和叔叔到东方经商,来到元大都(今天的北
马可·波罗
京),并朝见过蒙古帝国的忽必烈大汗,还带回了大汗给罗马教皇的信。他们回家后,小马可·波罗天天缠着他们讲东方旅行的故事。这些故事引起了小马可·波罗的浓厚兴趣,使他下定决心要跟父亲和叔叔到中国去。
1271年,即马可·波罗17岁时,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领马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了。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从这里到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就可以乘船直驶中国了。然而,这时却发生了意外事件。当他们在一个镇上掏钱买东西时,被强盗盯上了。这伙强盗乘他们晚上睡觉时抓住了他们,并把他们分别关押起来。半夜里,马可·波罗和父亲逃了出来。当他们找来救兵时,强盗早已离开,除了叔叔之外,别的旅伴也不知去向了。
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来到霍尔木兹,一直等了两个月,也没遇上
马可·波罗故乡
去中国的船只,只好改走陆路。 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是让最有雄心的旅行家也望而却步的路。他们从霍尔木兹向东,越过荒凉恐怖的伊朗沙漠,跨过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饥渴的困扰,躲开了强盗、猛兽的侵袭,终于来到了中国新疆。 一到这里,马可·波罗的眼睛便被吸引住了。美丽繁华的喀什、盛产美玉的和田,还有处处花香扑鼻的果园。
马可·波罗他们继续向东,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古城敦煌,瞻仰了举世闻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画。接着,他们经玉门关见到了万里长城。最后穿过河西走廊,终于到达了上都—元朝的北部都城。这时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他们离开祖国已经过了四个寒暑了! 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礼物,并向大汗介绍了马可·波罗。大汗非常赏
马可·波罗
识年轻聪明的马可·波罗,特意请他们进宫讲述沿途的见闻,并携他们同返大都,后来还留他们在元朝当官任职。
聪明的马可·波罗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他借奉大汗之命巡视各地的机会,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的辽阔与富有让他惊呆了。他先后到过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还出使过越南、缅甸、苏门答腊。他每到一处,总要详细地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在回到大都后,又详细地向忽必烈大汗进行了汇报。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无限神往。
17年很快就过去了,马可·波罗越来越想家。1292年春天,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托,护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他们趁机向大汗提出回国的请求。大汗答应他们,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转路回国。
1295年末,他们三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二十四载的亲人身边。他们从中国回来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威尼斯,他们的见闻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从东方带回的无数奇珍异宝,一夜之间使他们成了威尼斯的巨富。 1298年,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同年9月7日不幸被俘。在狱中,他遇到了作家鲁思梯谦,于是便有了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