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批注怎么写
word?07里面是审阅,新建批注,先选择要写批注的文字,把要进行的改动说明一下就行。
如果是手写
批注就是体会,可以写感受,还可以写它的修辞手法等等
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纪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而做的笔记。
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迷信记忆。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所以,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写读书笔记,对于深入理解、牢固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对于积累学习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很有必要。做读书笔记,方法是多样的,不同的方法作用不同。下面给你介绍几种常见的写读书笔记的方法。读课外书,怎样才能不忘呢?学到的东西怎么才能不丢呢?正如你说的,写读书笔记是个好办法。
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迷信记忆。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所以,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写读书笔记,对于深入理解、牢固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对于积累学习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很有必要。做读书笔记,方法是多样的,不同的方法作用不同。下面给你介绍几种常见的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最简单的一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是“摘抄法”。
所谓摘抄就是读一本书、一篇文章,把其中的一些83 好的句子和段落摘下来,抄在本子上或卡片上。
摘抄的内容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定。可以抄录领袖导师的教导,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的至理名言,人民群众、英雄人物的豪言壮语和格言谚语等。例如: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书头批注
书头批注,是一种最简易的读书笔记作法。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这种笔记方法不但对书中的内容可以加深理解,也为日后查找提供了方便。
2. 批注怎么写
批注,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
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 批注的位置 可以是“眉批”、“首批”(批在书头上),也可以是“旁批”、“侧批”(字、词、句的旁边,书页右侧),还可以是“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
分类 1.注释: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查字典、找参考书,弄清词义,指明出处,写在空白处。 2.提要:边看边思考,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心思想,把握文章脉络,提示语言特点。
3.批语:读书时,会有各种思想、见解、疑问产生,这些内容可随手写在空白处。 4、警语:在读书时,发现优美语句、典范引文、重要段落、新颖说法及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为提醒自己,可批注上“注意!”、“重要!”、“用心记住!”“抄写笔记”等字样,使自己注意力集中,并为今后重点阅读提供条件。
(注意:不能在图书馆或从他人处借的书上做批注。) 做批注的注意点 “批注” 时应注意用语简洁、精练,语言通顺,不能太繁琐,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做到言简意赅。
在原书地方写你的真实的感受并划下原句,写不下可用其他纸张。有什么写什么。
不拘一格。如果该书你准备阅读多次,注意每次用不同颜色的笔写。
批注方法 一、批注符号的作用 “~~~”波浪线(也叫曲线)划在文章精辟和重要的语句下面。 “○○○○”圈,标在文章的难词下面。
“——”直线,标在文章中需要着重领会加深记忆、理解的语句下面。 “?”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
“‖”“/”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 二、写感想式批注 如果一个人动了心去读文章,就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感想。
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读了文章之后,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 如学生在读了 <<送东阳马生序>>的第一段后写下这样的批注:“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宋濂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因为他能经受得恶劣的环境的考验。
现在正值冬天,这几天所处的环境有点和书中的环境相似,但我有时候却想打退堂鼓,看来只有吃得苦中若,才能方为人上人啊!” 还有学生在读到<<五柳先生传>>之后,在末段作了如此批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曾不为五斗米折腰。
这是多么旷达的胸怀,只有做到不追名逐利,不随波逐流才有可能写出那么多闲适清新的田园诗。正如<<饮酒>>中所“说心远地自偏”。
如果一个人心中有市俗的尘埃,就一定不会有“悠然见南山”的惬意。” 这些感想式的批注,不仅能帮助他们深入的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一根敏感的神经,这对于写作也是相当重要的,真可谓是一石二鸟啊!如果坚持这样的读下去,我们想信学生一定会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三、质疑式批注 “学者先要会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让他们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
这种批注式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
这种阅读方法学生用得最多,也用得最广,适合于各类学生各类文体。 如学生在<<星星变奏曲>>中作出这样的批注:“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这是什么意思?”,还有学生在<<敬业与乐业>>中作出了如下批注 “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为劳动而生活”是什么意思?还有的学生在这一句话旁边(“我信得过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作出了这样的批注:“我觉得作者说的不对。
照他这么说全世界的人价值都一样,我们就没有必要说实现自己的价值了,反正无论做什么价值都一样。” 瞧,他对作者的这句话产生了怀疑!正是因为有了他的这个批注,才让我们的课堂辩论有了源头,从而争论得热火朝天。
现在我班的学生基本上都会用这种阅读方法,随时随地提出疑问,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他们的问题越来越深,价值也越来越高。这种批注为我的语文课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澜,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
四、联想式批注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让他们能够由此及彼,能够自觉的由文本迁移到文外。这种阅读方法有注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
如学生在<<雨说>>的第一段作出如下批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做得多么准确,其实第一段就是这句唐诗的诠释和改写。 还有的同学在<<敬业与乐中>>中“坐这山,望那山”旁边作了一个批注“得陇望蜀”,多么细致!也有人在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旁边作出这些批注“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塞下秋来风景异……长烟落日孤城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怎一个愁字了得?”……他们由此句诗引发出这么多的联想,一下子想到了这么多悲秋的诗句,他们能把。
3. 怎样写批注啊
读书其实就是读自己,读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给文章做批注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如何给文章批注呢?我结合一些文章具体说说。
每次读一篇文章,我就习惯于让学生这样做:第一:快速浏览文章,划出不懂的地方,圈出难理解的词语;第二:查字典,弄明白字词的准确读音和含义;翻阅相关的资料,读懂难句子的含义。阅读如果就停留在这个层面,那意义不大。
我们必须学会品读文章,透过文字与作者进行情感和心灵的交流。那么就是第三:找到自己喜欢的地方,并在文本上写上自己喜欢的理由。
找到自己喜欢的地方,这很容易,但要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就感到有难度。刚一开始,他们都不知道从何下手。
怎样评价文章好的地方,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给文章做批注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一、找到关键词语。如《五彩池》中的“没想到今年夏天去四川松潘旅游,在藏龙山上,我真的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神奇的五彩池。”
(我喜欢“没想到和真的”这两个词语,它们写出了自己看到五彩池惊喜的心情。)又如《跳水》中的“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我喜欢关联词“一……就……”,它写出了水手们救人时急切的心情和快速的动作。) 二、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如《五彩池》中的“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 我喜欢这句话是因为它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池比作彩带,颜色特别好看;把水池比作镰刀、盘子、莲花和葫芦,形状千奇百怪。它这样一比喻,我读着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明明是清水,为什么在水池里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石笋表面凝结着一层细腻的透明的石粉。
阳光透过池射到池底,石笋就像高低不平的折光镜,把阳光折射成各种不同的色彩。水池周围的树木花草长得很茂盛,五光十色的倒影使池水更加瑰丽。
(这里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让我明白了五彩池这么美丽的缘由。)三、标点符号的运用。
如《五彩池》中的“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 (省略号写出五彩池的形状不仅仅是作者描述的这几个,还有很多,让我对五彩池的美丽产生更多的遐想。)又如《少了一个马掌钉》中的“他在空中挥舞宝剑,‘马!’他喊道,‘一匹马,我的国家倾覆就因为这一匹马。
’”(第一个马字后面的感叹号表达了国王的着急,第二字马字后面的逗号表达国王的沮丧,第三个马字的句号就意味着国家就因为一匹少了小小的马掌钉的马而被颠覆了,太可惜了。)四、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精彩。
如《跳水》中的“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zī)牙咧(liě)嘴做着怪样。”
(爬到、钩住、挂、坐、扭和做等几个动词就写出了猴子的调皮捣蛋。)在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洛克机械师在哪儿?”“船长叫我吗?”“炉子怎么样了?”“海水淹了。”
“火呢?”“灭了。”“机器怎样?”“停了。”
(这里没有介绍谁说话,有的句子甚至不完成,但它却写出了当时情况的紧急和船长的镇定自若。我喜欢这简短有力的对话。)
《穷人》中有这样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这一段桑娜的自言自语,反映了桑娜的矛盾的真实心情,更表现桑娜善良的品格。我很喜欢。)
五、文章的空白之处作批注。《穷人》最后似乎没有结尾。
(桑娜和渔夫的领养了西蒙的孩子,以后他们生活会怎么样呢?我有些担心。我喜欢这样的结尾。)
六、疑惑之处作批注。如《五彩池》中的“池里的水好看极了,有五种颜色,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
(这里红的、黄的、绿的、蓝的之间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呢?是为了表达池水好看吗?)又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船长为什么随着轮船沉入海底?人们就这么凝视着他这样沉进大海?见死不救?我不明白。)阅读最重要的就是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同样一句话,一个词语,每个人的理解就不一样;同样的文字,同样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间,感受也有变化。
给文章批注,就是记录当时自己读书体会。习惯养成之后,读书理解能力会增强,读书兴趣就越浓,读书就成为一种有思考的行为了。
4. 批注怎么写
No.1楼主可以把运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勾出来,然后按照这个格式写就ok了(运用的修辞方法+本体、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使·······【使文章更风趣,吸引了读者兴趣】之类的+自己的看法【这个可有可无】)
例:(P1)这个稀奇的小家伙为了表达对生活的欢欣,竟在屁股上面挂了一只小灯笼。(批注: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萤火虫屁股上发亮器比作小灯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萤火虫的发亮器非常亮,引人注意,使说明文更加具有乐趣,吸引了读者兴趣。)
No.2勾出用得好的词或字,格式就是这样的:这个词(字)是对······的描写+特点(给人的感觉)+突出了······
我就不一一做示范了······(累得够呛的~~~)
其实还有很多,楼主自己可以找出来······
【文笔不好,勿吐~~~~】
5. 【如何为文章作批注
N3阅读指导——如何给文章批注读书其实就是读自己,读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给文章做批注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如何给文章批注呢?我结合一些文章具体说说.每次读一篇文章,我就习惯于让学生这样做:第一:快速浏览文章,划出不懂的地方,圈出难理解的词语;第二:查字典,弄明白字词的准确读音和含义;翻阅相关的资料,读懂难句子的含义.阅读如果就停留在这个层面,那意义不大.我们必须学会品读文章,透过文字与作者进行情感和心灵的交流.那么就是第三:找到自己喜欢的地方,并在文本上写上自己喜欢的理由.找到自己喜欢的地方,这很容易,但要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就感到有难度.刚一开始,他们都不知道从何下手.怎样评价文章好的地方,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给文章做批注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一、找到关键词语.如《五彩池》中的“没想到今年夏天去四川松潘旅游,在藏龙山上,我真的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神奇的五彩池.”(我喜欢“没想到和真的”这两个词语,它们写出了自己看到五彩池惊喜的心情.)又如《跳水》中的“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我喜欢关联词“一……就……”,它写出了水手们救人时急切的心情和快速的动作.) 二、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如《五彩池》中的“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 我喜欢这句话是因为它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池比作彩带,颜色特别好看;把水池比作镰刀、盘子、莲花和葫芦,形状千奇百怪.它这样一比喻,我读着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明明是清水,为什么在水池里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石笋表面凝结着一层细腻的透明的石粉.阳光透过池射到池底,石笋就像高低不平的折光镜,把阳光折射成各种不同的色彩.水池周围的树木花草长得很茂盛,五光十色的倒影使池水更加瑰丽.(这里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让我明白了五彩池这么美丽的缘由.)三、标点符号的运用.如《五彩池》中的“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 (省略号写出五彩池的形状不仅仅是作者描述的这几个,还有很多,让我对五彩池的美丽产生更多的遐想.)又如《少了一个马掌钉》中的“他在空中挥舞宝剑,‘马!’他喊道,‘一匹马,我的国家倾覆就因为这一匹马.’”(第一个马字后面的感叹号表达了国王的着急,第二字马字后面的逗号表达国王的沮丧,第三个马字的句号就意味着国家就因为一匹少了小小的马掌钉的马而被颠覆了,太可惜了.)四、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精彩.如《跳水》中的“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zī)牙咧(liě)嘴做着怪样.”(爬到、钩住、挂、坐、扭和做等几个动词就写出了猴子的调皮捣蛋.)在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洛克机械师在哪儿?”“船长叫我吗?”“炉子怎么样了?”“海水淹了.”“火呢?”“灭了.”“机器怎样?”“停了.” (这里没有介绍谁说话,有的句子甚至不完成,但它却写出了当时情况的紧急和船长的镇定自若.我喜欢这简短有力的对话.)《穷人》中有这样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这一段桑娜的自言自语,反映了桑娜的矛盾的真实心情,更表现桑娜善良的品格.我很喜欢.)五、文章的空白之处作批注.《穷人》最后似乎没有结尾.(桑娜和渔夫的领养了西蒙的孩子,以后他们生活会怎么样呢?我有些担心.我喜欢这样的结尾.)六、疑惑之处作批注.如《五彩池》中的“池里的水好看极了,有五种颜色,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这里红的、黄的、绿的、蓝的之间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呢?是为了表达池水好看吗?)又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船长为什么随着轮船沉入海底?人们就这么凝视着他这样沉进大海?见死不救?我不明白.)阅读最重要的就是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同样一句话,一个词语,每个人的理解就不一样;同样的文字,同样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间,感受也有变化.给文章批注,就是记录当时自己读书体会.习惯养成之后,读书理解能力会增强,读书兴趣就越浓,读书就成为一种有思考的行为了. 读书笔记格式: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