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佳婆媳的文章怎么写
文章1“老婆媳”斗智斗勇中升华亲情 刘玉春今年已经64岁了,自27岁嫁入康家后,便一直承担着照顾婆婆的责任。
婆婆10几岁便离家参加革命,所以对于最简单的日常生活常识都知之甚少。她仿佛生活在世外桃源里,对外面世界的变化不太关心,甚至没有钱的概念。
老太太每月只留下少许的生活费交给儿媳妇刘玉春,生活中的一切担子就都交给了刘玉春。 刘玉春给记者讲了一件有趣的事:别看婆婆已经91岁高龄,可是还很爱看电视,为了不被儿媳妇发现,老人总是在半夜全家人都睡着的时候偷着看。
有一次,刘玉春凌晨3点起床,发现婆婆竟然在看电视。过后,她给婆婆讲了一通大道理,可是老人总是爽快地答应:“好好好!”,转过身就又偷偷拿起了遥控器。
没办法,为了婆婆的身体,刘玉春只好与婆婆打起了游击战。 婆婆早年增师从闻一多先生,加之参加革命时间又长,养成了独立、刚强、个性鲜明很有主见的性格。
她决定要做的事情任谁劝都不会改变。16年前,康老突发心梗,医生下了病危通知单,刘玉春老人再三恳求医生,一定要把婆婆抢救过来。
但家属必须保证康老在15天内绝对卧床,家人答应了,可婆婆却不“听话”,总是使劲挣扎着要起床,说自己怎么也不能在床上“方便”,没办法,刘玉春被气得放声大哭,这下婆婆愣住了,乖乖地听了儿媳妇的话。 这样的事还有很多,这对“老婆媳”在共同的生活中斗智斗勇,互相影响也在互相融合。
康老人逢人便说:“没有儿媳妇我也活不到90多岁。”而刘玉春却说:“婆婆就像自己的妈,照顾自己的妈还有什么怨言。”
文章2: 在长治市城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里,如母女般生活着这样两位老人,70岁的儿媳和88岁的婆婆,她们用浓浓的情和爱演绎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真情故事 俗话说:“婆媳自古是冤家”,道出了婆媳之间和睦相处的难度。但在长治市城区五马街道办事处北山头村,却生活着一对如母女般和睦相处的婆媳。
在这户普普通通的农家,干净整洁、温馨和谐的小院里,两位年迈的老人,70岁的儿媳王秀珍和88岁的婆婆牛巧则,相依相靠亲如母女。1956年,20岁的王秀珍嫁到北山头村时,她的婆婆刚38岁,整整50年的时间里,两人一起操持家务,从没有红过脸,吵过嘴。
王秀珍从小没有父母,是个孤儿,对待婆婆就如亲生母亲一样。婆婆牛巧则面对能干的儿媳妇,更是如对待亲女儿一样,虽说王秀珍从小没有父母,但她勤奋好学,是插队到该村的“高材生”,21岁就担任村里的妇女主任。
牛巧则有4个儿子,另外两个儿媳妇过门后,在王秀珍的带动下对婆婆也是体贴入微。王秀珍也有4个儿子,成家后,儿媳妇们看到婆婆对待自己的婆婆如亲娘一般,一个个纷纷效仿,就这样一家三代人之间的婆媳真情就如接力赛般,代代相传,在当地传为美谈。
近日,笔者专程到北山头村采访了她们。 “你就是俺的亲娘!” 王秀珍的娘家在长治市英雄街,在她还没有出生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
当她呱呱坠地时,母亲生病也随即离开了人世。幼小的王秀珍孤苦伶仃,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又被亲戚们迷信地认为是克父克母的“败家子”,就这样正月十五刚出生的王秀珍,没过3天就被扔到了荒郊野外。
小婴儿躺在冰天雪地里嚎啕大哭,后被一个好心人收留。那家人待她很好,但没过多久,刚会走路的王秀珍竟偷偷地跑了。
后来,她又先后被多家好心人收留,但日子过得都不好,几次被遗弃。最后,还是她远房的姨姥姥收留了她,还供她上了长治二中。
在学校,懂事的王秀珍多才多艺,不仅成绩好,还爱好体育、文艺等,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是同学们当中的“佼佼者”。 王秀珍嫁到闫家那年,正逢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接受教育之时。
已是学校团干部的王秀珍,积极响应,咬破手指,写下了血书,自愿到农村接受教育,而且选择的就是北山头村。到了北山头村后,王秀珍一人兼多职,既担任了村里的妇女主任,还成了信用社的代办员,又担任南石槽村的小学教师。
后来,王秀珍“下嫁”到一贫如洗的闫家。村里好多人都说她是个城里人,又是个“高材生”,闫家恐怕“水浅养不了鱼”,认为她肯定受不了这份罪,会与丈夫离婚。
然而,性格直爽、快言快语的王秀珍从进门时,心就在闫家扎了根。用她的话说,她嫁婆家主要是嫁“娘”呢!她从小没有娘,做梦也想有个娘,当她踏进闫家的门时,那种远离了她的久违的母爱渐渐回到了她的身边,多年没喊过的那声“娘”从王秀珍心底里奔涌而出。
婆婆牛巧则也高兴得合不拢嘴。就这样,如母女般的婆媳真情开始了,当年王秀珍刚满20岁,婆婆牛巧则刚38岁。
50年真情如一日 儿媳妇生了孩子,婆婆伺候月子,这在民间已经形成了一种规矩,然而在那个多子多福的特殊年代,婆婆牛巧则和儿媳妇王秀珍几乎是同时生育,都在坐月子,谁也伺候不了谁。 王秀珍生第一个孩子时,婆婆病了,躺在炕上起不来。
由于没人照顾,刚生了孩子才3天的王秀珍就下了炕,来到婆婆的房里,给婆婆端水,喂药,甚至晚上都睡在婆婆的炕头,半夜瞅着空儿,回自己房里给孩子喂奶。那时,生活最艰苦,婆家很穷,家里十几口人经常是吃糠咽菜,日子过得紧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