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灞桥的古代灞桥
古代的灞桥,一直居于关中交通要冲,它连接着西安东边的各主要交通干线。《雍录》上指出:“此地最为长安冲要,凡自西东两方而入出峣、潼两关者,路必由之。” 唐朝的王昌龄在其《灞桥赋》中也说:“惟于灞,惟灞于源,当秦地之冲口,束东衢之走辕,拖偃蹇以横曳,若长虹之未翻”。但是,灞河上建桥的历史则要追溯至春秋时期。当年秦穆公称霸西戎,将原滋水改为灞水,并于河上建桥,故称“灞”,这也是我国最古老的石墩桥。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祥之兆,便将桥改为“长存桥”。2004年10月1日被大水冲刷出的灞桥遗址则为隋桥,建成于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因在原灞桥址以南,故称为“南桥”,并在桥两边广植杨柳。到唐朝时,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久而久之,“灞桥折柳 赠别”便成了特有的习俗。现已将原石板桥改为了钢筋混凝土桥。 灞桥,这座久负盛名的古桥,曾引起多少文人的咏叹;那桥边的垂柳,又让多少迁客为之断肠;那桥下日夜东流的灞水,又让多少离情别绪,变得绵绵无绝期。诗意得经不起任何物化东西的碰撞。哪怕一次小小的撞击,都会让心中美丽的倩影灰飞烟灭。 李白叹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岑参写道:“初程莫早发,且宿灞桥头”,刘禹锡唱道:“征徒出灞涘,回首伤如何”,李贺咏道:“灞水楼船渡,营门细柳开”,李商隐吟道:“灞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等等,不一而足。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仅《全唐诗》中直接描写或提及灞桥(灞水、灞陵)的诗篇就达114首之多。其后经过历代墨客骚人妙笔的润饰,日久天长,灞桥竟被人们改称为“情尽桥”、“断肠桥”、“销魂桥”。据《唐诗纪事》记载:“雍陶有一次送别故旧,行至灞桥,问随从曰:‘此桥为何称情尽桥?’随从道:‘因送别到此为止点,故称之情尽桥。’雍陶有感惜别之情:‘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这就是脍炙人口的《折柳桥》。至于“销魂桥”则得名于江淹的《别赋》,其赋开篇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古人折柳赠别,是大有深意的。因为“柳”和“留”为谐音,既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乡,宛如柳木随遇而安、发展壮大。这一习俗源自何处,已无据可考。文献记载最早可见诸《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尤其是隋、唐时期,经过文人雅士们不断写诗作赋,灞桥折柳赠别那种离愁别绪和深情厚谊就被定格了下来。由于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西安府志》),每当早春时节,柳絮飘舞,宛若飞雪,就形成了“灞桥风雪”景观,这就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可惜如今这一胜景,只能靠游人去想象了。说到“灞桥风雪”,不可不提及明代著名画家吴士英的《灞桥风雪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馆)。此图绘一老者骑驴在风雪中过桥,低首沉思。为烘托主题,景作山野悬崖,树木凋零,风雪弥漫,河流封冻,寒气迫人。侧锋卧笔,线条粗简,水墨淋漓,一次皴染,颇得气势,骑驴人物虽极简洁,但形态生动。据《韵府群玉》中记载:“孟浩然尝于灞水,冒雪骑驴寻梅花,曰:‘吾诗思在风雪中驴子背上。’”此画盖取其意。 郁达夫说过:“江山亦要文人捧”,而灞桥可以看作是最好的明证了。尽管桥已不是当年的那座桥,那柳也不是当年的柳,但是由于历代墨客骚人的吟咏,自古至今,依然一直鲜活在国人的心中。
2. 四年级作文校园一角写的是灞桥区实验小学
校园一角校园一角东方红小学四年级四班李芊驹我的学校座落在镇中心地带,她不仅地理位置好,而且是我们全县最高级的一所小学。
一走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座雄伟壮观的教学楼。一座朝南,一座朝北。
在正楼的东面是一片透视墙,那里种植了许多的花草树木,还有几个大花坛,上面开满了五彩斑斓的鲜花。还摆着一些体育器材,这是同学们下课休息、娱乐的好去处……但在我心中校园里最神圣的一角就要数升旗台了。
在旗杆的最上方,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飘荡在半空中。每个星期一的早晨,全校师生都早早的来到学校。
然后再伴随着升旗仪式的音乐,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里集合。升旗仪式开始后,升旗手举着国旗来到旗杆旁,然后伴随着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鲜红的五星红旗徐徐地升入半空,随风飘扬……这是最庄严最神圣的时刻,我们全神贯注,我们热血沸腾,她像似在激励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3. 写鲸鱼沟的景怎么写
鲸鱼沟原名荆峪沟,位于白鹿原狄寨镇南2公里,距西安约30公里,为灞桥区与长安区交界
沟内自然风光秀丽,一年四季景色各异。阳春山花遍野,争奇斗艳;炎夏浓荫蔽日,凉意袭人
深秋红叶烂漫,如火如荼;朔冬群岭银装,玉树梨花。植被茂盛,竹林青翠蓊郁,
清泉叮咚曲折,碧水粼粼,微波荡漾,飞瀑悬幔壮观,飞珠溅玉。被誉为西安名胜风景区。
鲸鱼沟原为一条小河,流经蓝田、霸桥、长安(是长安峪霸桥的分界河),在霸桥狄寨一带,
东边是霸桥的狄寨镇,西边就是长安区的寿阳山(一座陵园),偶尔在低凹地方积攒一些水,
形成小水沟。上世纪60年代左右,为了备战需要,拦坝蓄水,几十年之后,
就形成现在绵延3公里左右的水池(有的地方叫精于湖,未免有些牵强),
以前一直叫“荆峪沟”,估计是这条沟原本的名字,为了好听或者是旅游需要,
取原发音改名为鲸鱼沟,周边山体都栽种有树木,竹林,景色还可以,切忌这是沟,
所谓的山体,实际是从沟低来说的,都为土质的。
陕西自古不缺古迹,鲸鱼沟旁边就是白鹿原(陈忠实的《白鹿原》),这一代的古迹也甚多,
陵墓景区也不少。鲸鱼沟有三个入口,1高桥,2狄寨,3鲸鱼湖休闲山庄。
4. 隋唐时期,长安灞桥是什么样儿的
灞桥位于西安东十多公里处的灞河上,是东出西安的必经之地。古代灞桥,一直居于关中交通要冲,它连接着西安东边的各主要交通干线。《雍录》上指出:“此地最为长安冲要,凡自西东两方而入出峣、潼两关者,路必由之。”由此可见,灞桥,分别之处也。唐人有诗:“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人人攀折,洒泪依依之景可见一斑。
有一篇文章专写灞桥的,在灞桥的百度百科里,叫《寂寞灞桥》
/link?url=NjSZMPmc6IpifxoVsi5hSN41KKUnZzf3aFfsxDWKLEI1F89OEJf6R5d9jqGpDO8vffGBYdQCBcCXaqSE2sMDBohDlSll1OLJ8q3OH4OMtiu
5. 关于灞桥的历史典故
灞桥的历史典故:
1、汉时灞桥上设有稽查亭,检查来往行人。一夜,被“贬为庶人”的大将军李广猎归路过此桥,喝醉了酒的灞陵尉拦住不准过去。李广的随行人员说:“这是原李将军。”灞陵尉并未买账:“今将军也不得夜行,还说什么原将军!”
李广无奈,只得在桥头的稽查亭过了一夜。后来李广官复原职,汉武帝拜其为右北平太守,走马上任时,特向武帝要求灞陵尉与他同去。待灞陵尉一到军中,即寻机杀之。看来,威名赫赫的飞将军也难免小肚狭肠。这件事后来让司马迁写在了《史记·李将军列传》中。
2、东汉末年,长安大乱,帝都百姓纷纷由灞桥东逃他乡。著名文学家王粲在逃出长安后,曾站在灞陵岸上回首长安,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七哀诗》,然后从灞陵岸古道南奔荆州。
3、灞桥的东边,就是举世闻名的骊山华清池。唐时杨贵妃“温泉水滑洗凝脂”,灞桥上,年年龙凤辇,皇帝与皇妃哪里会想到人间的伤别。
4、公元880年末,黄巢起义军占领临潼,唐王朝金吾大将军张直方带领文武官员数十人到灞桥向起义军“迎降”。随后,黄巢起义军浩荡过灞桥进长安。
5、1936年末,“西安事变”前,爱国学生为了表达至死不渝的抗战决心,平躺在灞桥上,挡住张学良从华清池开往西安城的小汽车,要求他当众表明抗战心迹,否则宁可被汽车压死在灞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