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音乐评论文怎样写
首先,要摸清评论对象和现象的精神脉络。写音乐评论也同创作活动一样,需要被评论对象所触及,必须有写作冲动。
第二,评论文章应该旗帜鲜明、点穴到位。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一目了然,而不是环顾左右而言它,闪烁其词隐埋观点。对成绩的肯定、对问题的揭示,需切中要害,不做“老好人”。曾有一篇评价知名作曲家交响乐的文章,在前面肯定其音乐成就的基础上,话锋一转“歌词不知何人所写,值得商榷”,点到了软肋。
第三,对作者和作品的评价应该符合客观实际,避免夸大其词。现在“大师”满天飞。这一方面说明评论者的无知,对被评论的人物和作品的艺术地位和成就价值没有做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匆忙下结论;另一方面说明社会的浮躁功利对评论者的负面影响。如果独具慧眼,有充足的理由向时代和人民举荐合格的“大师”,才不失为真正的评论家。
第四,音乐评论要坚持“三真”。即说真话、动真情、讲真理。今年全国人大政协“两会”,钟南山痛批两会歪风“发言10分钟 8分钟歌功颂德”,引发社会普遍反响。音乐评论也要防止文章1000字,800字套话、空话、假话。要提高评论文章的“含真量”。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基本方法是评论者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感受。
第五,评论文章要保持作者的独特个性和风格。不同的评论家,语言风格、思想境界、学识学养是不一样的。有的锋芒毕露,有的绵里藏针;有的严谨细致,有的热情奔放;有的言简意赅,有的扬扬洒洒;有的“正面进攻”,有的“旁敲侧击”;组成了音乐评论百花园的万紫千红。当他人被评论文章的精辟论点所折服,被一针见血的分析所震撼之时,也是作者思想观点被传播之时。
第六,音乐评论工作者要能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相比较从事表演和创作一线的辉煌与光鲜,评论工作是非常枯燥寂寞的,需要有一颗平静心。有时因为批评触及了一些人的脸面和利益,还会招致一些人的报复与反击。这都是评论工作者必须承受的。如果因为怕寂寞而把手中之笔当成赚钱的工具,那是违背评论者良知和职业道德的。
第七,音乐评论工作者要有一点贵族精神。文艺理论家刘再复认为,贵族精神包括“自尊的精神、原则的精神、低调的精神、淡泊名利的精神”,这对于音乐评论工作者至关重要。如果自己都认为评论可以按照评论对象和领导的要求随意改动,谈什么坚守公正和独立思考的原则?如果自己整天高调生活招摇过市,又怎能静下心来深入研究和精辟分析?如果自己把名利看得过重,评论又怎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达到理想卓越、精神雄健的境界?
第八,音乐评论工作者不仅是理论家,还应是思想家。仅具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应该有思想的锋芒。一部作品出现问题,有可能是技术技巧问题,也有可能是思想境界问题(而后者是这几十年很少被提起的);有可能是一般性问题,也有可能是致命性问题。
现在整个社会出现了稀释崇高、解构精神、泛娱乐化问题,也影响到音乐作品的品味质量以及艺术作品的寿命。音乐评论工作者不仅要通过个别找出一般进行透彻的分析,还要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问题,开出对症下药的良方,使音乐评论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有利于音乐表演和创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九,音乐评论具有本体生命,它不是月亮靠太阳发光。而应以其自身的魅力,独立于文学艺术之林,成为人们学习欣赏音乐的良师益友,步入音乐殿堂的金钥匙。只有敏锐、犀利、精准的评论文章,才具有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2. 怎样写好一篇关于音乐的作文
1、点明主旨。
2、结合自己的喜好和认识,谈感受、感想。(适当多分几段,可利用主旨句为首句排比式开头)
3、最后抒情,并再次点题,照应题目和文首。
注:写作文不尽是些喜欢的,也要看是不是能展开写,所以多搜集一些材料是必要的。
以下是一段文字,可供参考:
我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
罗曼•罗兰曾说过“艺术正如生活那样,它是无穷无尽的。因此也不可能有什么能使我们认为,还有比本身就是时代的海洋的音乐更美好的。”
它那旋律、音符、节奏。它,有一种神秘感,似精灵。她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舒适、惬意。
音乐的魅力,需要用心去感受。音乐能人乐以忘忧,心醉神迷,心旷神怡!她时而舒缓,时而激荡,悠扬动人,是人梦幻的空间。
那是在晚风轻抚的孤夜,听着音乐走在田间小路上,它的旋律时而委婉,时而忧郁,时而舒缓,时而温暖。给人一种优美以享受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使我联想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给人迷幻、遐想的空间,仿佛自己置身于这种意境之中。顿时,心如大海般广阔;如高山般耸立;如云朵般洁白无暇。
是什么带来这样的感受和心情?是音乐,音乐是弹拨者的低吟浅唱,是舞蹈者的个性张扬,是歌唱者的心情流淌。音乐是天堂找不到忧愁与哀伤,音乐是人间吐诉着欢乐与惆怅,音乐是地狱充斥着呻吟与绝望。
音乐好似潺潺的流水,静悄悄的滋润着所有,真像是来到了辉煌的天国。有时候,音乐是澎湃的大海,汹涌地拍打岸上的礁石,是那样的愤激,狂妄。音乐将心里藏起来的悲愤发泄出来,滔滔之水涌上了岸上的沙石,沙石被深深地埋没,看不见一丝痕迹。
音乐溶入了我的心里,血液里,生活里,梦境里。我感受着感受着音乐的存在,感受着音乐的魅力。
3. 关于音乐的作文
在我家的摆设中,有一样已落满灰尘的音乐盒,不禁想起往事. 这只音乐盒的“年龄”比我还大呢,那是爸爸和妈妈结婚时,爸爸的同事送给他(她)们的结婚礼物。
音乐盒是木制长方形的,棕色的外表镶着一圈金边,像穿着一套礼服似的,漂亮极了,盖子是玻璃的,上面还印着三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打开盖子,右边站着一对制作精致的男女,女的身穿连衣裙,男的西装革履,还做着舞蹈的姿势哩!左边可以看见一个个可以放东西的“小坑”。我把底下的钮转了几下,就会传出动听的音乐来,那对男女在“舞台”上立即转起圈来,可有趣啦! 记得有一次,妈妈不在家,我感到很无聊,就打开音乐盒,旋起旋钮,音乐盒就马上传出一阵阵音乐,我一下子陶醉了,直盯着音乐盒出神,等音乐一停,我才缓过神来。
音乐盒陪我度过了一个无聊的下午。 音乐盒,谢谢“你”,“你”不仅给我带来美妙的音乐,而且还是我的玩伴。
依乐从3岁起,便在孤儿院内长大。她对父母的印象,的确是很模糊。
孤儿院内的修女告诉她,她的母亲早在她一岁时病逝。自此父亲便变得十分消极颓废,便在依乐3岁那年,在酒吧醉酒伤人而被判监禁10年。
依乐并没有任何亲人,于是便被送进孤儿院。依乐从来没有责怪过父亲没有给她一个家,反而时常渴望有一天能与父亲重聚。
4. 如何写乐评
好的乐评不外乎以下两个特征,一是立场鲜明,二是文字准确. 所谓立场鲜明,就是你写出来的东西要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这碟这歌究竟如何:好还是不好、有没有问题、有那些问题、如何解决。
其实,说白了,乐评就是一篇议论文,小学老师早教过,写议论文有一个三段式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大部分的所谓乐评常常提不出问题(更遑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只是把歌曲罗列一遍,带着读者游花园,绕来绕去绕不出个所以然来。拜托,这不是乐评,这是听后感、流水帐。
那种通篇装作自己很客观的模棱两可的文字同样令人讨厌。要知道,任何观点和态度不可能做到绝对客观,何况音乐上的听觉体验又是绝对私人的。
正如我以前说的,无论是干艺术的还是被艺术干的,首先要主观上认同即将或正在与其发生关系的玩意儿,主观上不认同(喜欢是正面认同,不喜欢是负面认同),那就一点意义没有,更谈不上客观分析。既然如此,在艺术面前,就没有客观一说。
不过是能否自圆其说而已。(详见『超越王菲,把这个消息告诉何韵诗——评卢巧音《天演论》』一文)当然,如果你什么态度都不表达、什么观点都没有,那大概就算绝对客观了吧,不过这样的乐评也就毫无意义了。
再说文字准确。这对于写乐评来说是最难的。
音乐毕竟不像电影,有实实在在的影像可供捕捉,就算事先没有看过作品,同样能根据生活中的场景还原出相关的情节。音乐不行,如果事先没有接触,很难凭空想象。
这时候,就看乐评作者的文字功力了。我个人比较讨厌那种动辄Prog**啦、Ambient**啦、Multi**啦、**Rock啦的作品,或者翻出大堆乱七八糟的老乐队作比较(以袁大师为首的香港人最爱这么干了),这不是在写乐评,这是在装B。
除了圈内人,大多数读者不可能有那么多积累,你如果存心想要告诉更广泛的读者这音乐啥样,应该是通过形容、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从文字上把形态描述清楚、让受众恍然大悟,这原比你絮絮叨叨地罗列专业名词有效得多。就算是要用一些老乐队来做对比说明,也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不需要费劲去回忆的那种,最好再加上一些修辞,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到你的意思。
实际上,旁敲侧击含沙射影潜移默化的文字往往比直接了当的貌似很专业的白描更有助于帮助读者了解评论对象本身。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对于音乐描述的需要仅仅是某种感觉、情绪,而不是它的具体特征。
比如颜峻写碎瓜,他写的是“最好的日子永远是秋天的日子。在大学校园的傍晚,和一个小说中的女孩一起走过小径,把注定要破碎的青春之梦再延续片刻,和落叶、水洼、栅栏的影子,和一段无中生有的疼痛回忆一起,承受最后的爱情……而我是你的爱人,是你的虚无。”
(摘自《铁血摇滚》)这短短几行字,看似跟碎瓜没有任何关系,但用来作为碎瓜文章的开头,却让人轻易捕捉到碎瓜的特性。(这篇文章不是乐评,当我借刀杀人好了)再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评Cat Power,说“三年没发片的Cat Power,显得更从容大度,所带来的新作《The Greatest》,丝毫让人听不出停顿过后的迫不及待,如同吃饱了的猫儿,在阳光里不慌不忙地伸展着四肢,偶尔,还向走近它的人,抛出一个耐人寻味的眼神。”
(详见《Hit轻音乐》2006年3月号『午后的猫,静夜的电——评Cat Power《The Greatest》』,烟灰散烬作品)一个借代比你搬出N个莫名其妙的专业名词强多了! 能做到以上两点,写乐评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但若想把乐评写好,还得有更多的努力。
尤其是听觉经验的积累。任何一张唱片都是座标上的点,横坐标代表歌手,纵座标代表歌坛,只知道歌手不知道歌坛(如广大粉丝)或只知道歌坛不知道歌手(如某些自以为是的专业人士)都不可能找准唱片的正确方位。
评英文唱片一定要听经典,听一百张所谓独立唱片都不如听一张Bob Dylan或Neil Young的经典唱片有价值。而且,如果没有大量的听觉积累,根本就没法评欧美唱片。
因为欧美唱片往往都有传承的一面,如果你听不出Franz Ferdinand和Blondie的关系、听不出Coldplay的某首歌里借用了Kraftwerk的Loop,乐评当然就不可能写得准确。另外,评华语唱片一定要听非主流,如果说欧美唱片主流和非主流的最大区别只是销售渠道和销量不同,华语唱片主流和非主流就是质量上的本质区别,只听华语主流的人根本就不可能知道什么是音乐。
参考资料: ?si=1。
5. 关于音乐的毕业论文怎么写啊
你是学什么的? 声乐?键盘?还是理论?舞蹈? 一般情况毕业论文就是要针对你所学的内容进行论述 你可以写一个作曲家或者作词家 可以写一部作品 可以写学习音乐的窍门等等等等 好多好多 我毕业的时候写的是一一部作品中的一个人物艺术形象分析 普契尼的《图兰朵》中的柳儿的艺术形象分析 还有什么可以再补充问
要写一部音乐作品 最好是能找一部你唱过的或者演奏过的 那样你的切身体会会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 我当初写柳儿就差点被评委难住 因为我是男生。。 另外 你可以开始先介绍下该作品的作者以及作品的创作历程 然后再系统的 有条理的分析一下你写的这部作品 不管是艺术价值方面还是表现手法方面或者其他什么方面 都要讲的头头是道 才能得到评委认可
6. 怎样学写歌曲
——专家谈词与曲的关系问题 歌曲起名:歌名是一首歌的精髓和内容的高度浓缩,所以,歌名是不能乱起的。
歌名起得好,对整首作品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之妙,歌名必须围绕歌曲的主题来取。 在歌曲的优劣上,可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词曲皆优型(词曲皆优者,不只是说词好,曲好,这词曲的结合度也要好),为上品也;第二类是曲强词弱型(所谓曲强词弱,是相对而言的,也就是相对于歌词来说,曲子旋律写的更好,能够补充歌词的不足之处或把歌词的意境更好的发挥和提升),为中品也;第三类是词强曲弱型(相对于曲子来说,歌词写的更好),为下品也(一般这类作品多出在初学作曲者或没多少经验的新手之手。
我就曾经在某论坛见识过如此的情况,某人把他人的一首歌词拿去写了曲,我去听了一下,不堪入耳呀,把人家的一首好词给糟蹋了。跟本坛的众写曲好手的作品不能相比。
当然,初学者之作,不能苛求其好)。这三大类还能再细分下去,比如介于上品和中品之间的和介于中品和下品之间的歌曲作品。
这词曲皆优型为上品很好理解,但为何曲强词弱型比词强曲弱型要好?这是因为,歌曲歌曲,是以曲为主(想想看为何不用“歌词”或“词曲”来代表歌的作品而用“歌曲”?这还不是为了强调那“曲”)因为歌曲的表达方式是唱(旋律)而不是读(歌词),而接受方式是用耳多来听的。所以旋律的好坏(而不是歌词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整首作品的成败。
一首歌,其歌词写得一般,但如果曲子写得好的话,是能提升整首作品的形象。反过来说,若果旋律写得不好,纵然歌词再好也没用,只会降低整首作品的形象。
歌曲和一般的演奏音乐不同,是因为有歌词的关系,演奏曲只要顾到音乐的和声、节奏一些音乐性的问题。至于歌曲,除了音乐节奏外,还要顾及到词的文学部份,以及歌词和音乐结合时所产生的相关问题,就歌词本身就是一个相当专业的艺术,不见得你文笔好,你能吟诗作对就一定能写出很棒的歌词,最起码写歌词的人对音乐要有相当的感觉,对歌曲及旋律也要相当的敏感。
那么,怎样才能创作出好的歌词? 好歌词所具备的条件 要成为好歌词所具备的条件是,首先歌词内容必需丰富且涵义深刻;第二是歌词要通俗易懂,不要太过于咬文嚼字;第三个条件是朗朗上口,文字本身需附创意;第四个是段落分明、长短适中,旋律有主歌及副歌的区别,词本身也要有这样的区别,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以上所说是构成一首好词的条件。
如果你词写得很棒,但曲配合的不是很理想,那么就不能说是一首好歌。 歌词的种类 一个词曲作者首先要具备对作品的鉴赏能力,而且看问题不可以主观,不能够以自己为中心,不可以用孤芳自赏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创作水平,要学会分析作品,而且要会正确的看待别人的成绩,具备了这样的心态,才够资格准备做一个词曲作者。
作为一个词曲作者还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艺人的成功之路是用眼泪和辛苦埔就而成,没有卧薪尝胆,又何来的越王勾剑呢? 一个词曲作者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及广博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感触力,没有这些,你写一辈子到头来也只能写给你自己欣赏,有了这些你就可以了吗,不见得。当年我刚开始创作的时候总自以为是,但过了几年后才发觉自己真的很浅薄,因为有了以上这些之后,我们还需要一首作品的真正感人之处,那就是生活,我们还是要多体会生活,多体验生活,然后领悟其中的真谛,体会其中的精髓,把握其中的重点,运用其中的奥妙,只有具备了以上的一切,那你才可以为自己想要做一个词曲作者这个理想,做一些准备了。
很多的朋友都说,港台的词曲作者写歌,为什么就像大白话一样,旋律又那么简单,但是又可以出名,我觉的这就是很多人看问题不够深刻的结果,不错我承认港台的歌词写的很直白,很通俗,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其实看似简单的东西,其实又是最深奥的,最直白的文字表达也是最深入人心、最贴近生活的,离你生活最近的东西,你会不感兴趣?能把你心理话说出来的人,你会拒绝吗?一首歌写的是你的生活你会不接受吗?可是真正能把握这几点的朋友真的是不算多。 在内地,有多少个热血男女,就有多少个词作者!此言不虚。
词虽有良莠好坏之分,但能写两句甚至能写上一两句佳句的恐怕也不在少数吧?但,事实上,他们可能忽视了一点,歌词与诗词、散文以及现代诗相比是绝对的两回事,因为,无论是诗词、散文以及现代诗,它们都能算做一种完整的体裁,而歌词仅仅只能算作“歌曲”这种体裁的一部分!歌词是要唱的,是无法脱离曲而独立存在的!再好的一首歌词,如不能被谱成曲的话,它就不能被称为歌词,更勿论好坏!!!也就是说,一首不适于谱曲的词就绝不是一首好词!但或许是因为写词需要的外部条件较宽松的原因,所以现在的词作者和词作品相当地繁荣昌盛(无论如何,这绝对是件好事情!),所以也就会有好多的词作者发了自己的词,或许还好评如潮,但却始终无人回应,于是怨言油然而生。其实,我要说的是,要想写出好的词来,就必须要有一定的作曲的知识。
且不说什么有些字、词、句唱起来会拗口会有歧义(。
7. 关于歌曲的作文
让流行歌曲走进作文写作中你也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流行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不期然就冒了出来,它让你找回了那份遥远的生活回忆,给你此时纷乱的感情体验一个定型,给你痛苦而枯涩的构思一种启发,,给你茫然不定的选择一些灵感的润色,使你笔下的文字亲切而又有灵动感。
你灵犀一点,锦心绣口,事后一读,人见人爱,味道好极了,那一点成了文中的亮点。也许只是一次偶然的成功,却给你的写作增添了一份自信,给你一份启发。
妙用之一:用在起始转承处掌声“100分———想说爱你不容易”我原本一直认为是这样。今天的化学测验我却得到了全班最高分,我情不自禁地欢呼,仿佛得到了一种最高荣誉。
我喜欢这种感觉,我有一种冲动,我突然奇怪地渴望能听到别人的掌声。就像苦咖啡,苦中有甜,最美的滋味。
上面这篇作文的开头:““100分———想说爱你不容易”我原本一直认为是这样。”这句十分别致,看似破空而来,细细品位,一波三折,味道很足,很有咬劲,它不仅奠定了全文的矛盾而又渴望的感情基调,也暗示了下面的行文脉络。
写作中一旦找到这种巧妙的起始句,下面就轻舟顺流而下,写起来得心应手了。在推敲提炼上文起始句时,流行歌曲起到了重要的点化拓展作用。
如果说流行歌曲使《掌声》作者造了一个好起始句的话,那么下面《灯下》片段中郑均的《回到拉萨》中那句荡气回肠的歌词,又使作者找到一个别致的过渡句,嵌入转接之处,使文章从开头的平淡之中忽然转出一个波澜,转出一份惊喜。灯下每天晚上都是这样机械到度过:吃完饭不等休息,便来到那熟悉的灯下,捧起那形影不离的课本,做起那天天都要更新的试卷,直到深夜……一天便在筋疲力尽中结束。
今晚,我照例坐在那堆满书本的桌前,马不停蹄地赶着……“回到拉萨,回到布达拉……”从邻居家传来了郑均演唱的这首动听的歌,优美的旋律把人带入了梦般的仙境,仿佛走进天堂一般。妙用之二:用在末尾升华处为什么流行歌曲容易打动我们?原因之一是流行歌曲较多地抒发普通人平凡而真实的感受。
不是吗?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最近比较烦,事事心太软……这种平凡而真实的生活感受经过浓缩提炼,具有生活穿透力和心灵辐射效果。如果记叙文写作中能在结尾卒章显志之处哼上几句,使之成为画龙点睛之笔,不仅可以升华主题和立意,而且还可以克服记叙文写作中常见的抒情议论空洞疲软的不足,获得自然贴切的阅读效果。
家家,不仅是吃饭睡觉的地方,也应是天伦之乐的作坊,在这里,有孩子的笑容和父母亲温暖脸庞……然而,居家的日子里,我总是诚惶诚恐,生怕自己又被囚禁在一间危险的手术室里。有时,真想问一问天上的寒星:你们可曾关心过人间这微末的悲欢?在逝川之上,我们的生命并不比一星水沫更为长久,然而我们用了一半时间奔波劳作,用了四分之一的时间去争吵。
所剩不多的光阴,是否还够我们去沉默、去迟疑、去观望?每每想到这些,我真想对着那两张曾经是那般慈祥温暖的面孔,大吼一句:“有话好说!……”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小树,它需要什么呢?是水,是阳光,是空气……是呵,家,曾是我那眼泪归去的方向,多希望它不再是一间充满危险的手术室呵!然而,我总是忍着,忍着。终于,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一向内敛的郁闷终于释放——“爸爸、妈妈,我想和你们好好谈谈……”记得整个下午,我们三个人的心,都在蹦跳着、燃烧着,我不由地唱起了罗大佑的《家》:“每一首苍老的诗写在雨后的玻璃窗前每一首孤独的歌为你唱着无心的诺言给我个温暖的家庭和一个燃烧的心灵让我这出门的背影有个回到了家的心情……上文末尾“我”唱的罗大佑的《家》恰到好处地点出了全文的主旨,毫无矫揉造作的毛病,取得了极好的音响效果。
当然,这种“尾音”效果不仅取决于歌词,更取决于歌词与全文内容的水**融、协调一致,切不可为唱流行歌曲而唱流行歌曲。另外,写经过一番艰辛努力后终于做成某事的文章,常引用《真心英雄》中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妙用之三:用在线索链条上前面介绍三种用法,都只是局部内容语言上的借用、化用,还有另一种妙用法,那就是借用整篇的流行歌曲作为构思的雏形,借用它把有关的生活素材串起来,让流行歌曲成为全文线索链条上的一个个相扣的环,成为文中起承转合关键点上独具魅力的语言,让整个故事在流行音乐的伴奏下展开。请看:成长的滋味“当时实在年纪小/我的哭/我的闹/哦,妈妈——你不要以为那不是真的……”这是一手台湾校园民谣,一手我心中的歌,在我年少的成长岁月里……小时侯,不知在多少个夜晚,拉着妈妈的手,吵着闹着要天上的星星。
妈妈总是笑着说:“傻孩子,妈妈摘不到呀!”“为什么?”稚嫩的童音中依然带着执拗的恳求。“你呀,长大以后就明白了!”“长大?”——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是多么神奇的字眼啊!“我要长大。”
这四个字在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尽管那时的我只会指着星星说:“灯!灯!”尽管幼稚的我只会蹲在地上学邻居家的狗叫;尽管我还会莫名其妙地去追赶一只笨拙。
8. 如何写歌词和作曲
怎么写好歌词
从我来讲是愿意从音乐的角度写歌词的.
但这里面喜欢文学和原来创作文学的多.你说的那种情况就不奇怪了.他们愿意把歌词整的更"文"一些,不喜欢那些非常pop的东西,也没啥好奇怪的.也不能要求他们突然通俗起来,他们能把这一类的歌词写出彩来也应该鼓励,但这里面绝对也有写很通俗的歌词的.什么风格都有才是最爽的,个人意见嘿嘿.
至于韵脚问题,具体押什么样的韵脚没有一定之规,但是最好要有,这样上口好听,当然,不是非要通篇押一韵,有的歌曲韵脚不太押或换韵或隔句压韵,但那不等于不压韵.就说<;海阔天空>;,今天我,……雪飘过,……心窝……天空海阔……你与我……。在句中重音和句尾很巧妙地押“我”
韵,这才好听。任何一句一句带节奏感的文艺作品压韵都好听,诗词、音乐剧、甚至小品里的念白“我叫白云,我叫黑土,我71,我75……”,不然如何上口呢?对创作严格一些好。就说容易流传的歌曲“我爱你,爱着你,就象老鼠爱大米”,这3句少一个韵都不好听。
所以我的意思就是,歌词里文学语言不一定要太“文”,但韵一定要有。
最后再说6点:
第一 词应该有一定的情景。(又写公文了)
第二 词的结构应该简单,有规律。句子不宜太长。
第三 多学一点曲式分析的基础知识,(不懂乐理一样能学会的,不相信试试)你的词才有意义。
第四 不要人云亦云,认为哪个台湾的就是高手,(还不是很多垃圾)就是标准,如果大家都写成一样了,还要新人干嘛。坚持自己的风格,放开杂念才能写出好西。艺术从来就没什么绝对的标准。
第五 别指望单靠写词就能怎样怎样,如果你真心爱这门艺术,就用真心去投入,名利放一边吧。
第六 只想着赚钱的话趁早别写了
怎么写好歌词从我来讲是愿意从音乐的角度写歌词的. 但这里面喜欢文学和原来创作文学的多.你说的那种情况就不奇怪了.他们愿意把歌词整的更"文"一些,不喜欢那些非常pop的东西,也没啥好奇怪的.也不能要求他们突然通俗起来,他们能把这一类的歌词写出彩来也应该鼓励,但这里面绝对也有写很通俗的歌词的.什么风格都有才是最爽的,个人意见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