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记的笔顺怎么写
"记"的笔画顺序:点、横折提、横折、横、竖弯钩。
拼音:jì
注音:ㄐㄧˋ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简体部首:讠
基本释义:
1、把印象保持在脑子里:记忆。
2、记录;记载;登记:记事。
3、记载、描写事物的书或文章(常用于书名或篇名):日记。
4、(~儿)标志;符号:标记。
5、皮肤上的生下来就有的深色的斑:左边眉毛上有个黑记。
6、多用于某些动作的次数:一记劲射,球应声入网。
7、姓。
扩展资料:
相关词组
一、牢记[láo jì]
牢牢地记住
二、记者[jì zhě]
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中担任采访、新闻写作、摄影的专业人员。
三、浮记[fú jì]
商店把账目暂时记在水牌上,泛指账目没有切实结算而暂时记上。
四、标记[biāo jì]
标志;记号。
五、游记[yóu jì]
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或著作。
2. 在人的姓氏后面加个“记”字,是什么意思
标志;符号。如:张记,表示张某;李记表示李某。
一、记释义
1、把印象保持在脑子里:记忆。
2、记录;记载;登记:记事。
3、记载、描写事物的书或文章(常用于书名或篇名):日记。
4、(记儿)标志;符号:标记。
5、皮肤上的生下来就有的深色的斑:左边眉毛上有个黑记。
6、多用于某些动作的次数:打一记耳光。
7、姓。
二、说文解字
记,疏也。从言,己声。
译:记,标注。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已”作声旁。
三、汉字字源
扩展资料
常用词组
1、忘记 [wàng jì]
经历的事物不再存留在记忆中;不记得:我们不会忘记,今天的胜利是经过艰苦的斗争得来的。
2、日记 [rì jì]
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有的兼记对这些事情的感受。
3、记者 [jì zhě]
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中担任采访、新闻写作、摄影的专业人员。
4、浮记 [fú jì]
商店把账目暂时记在水牌上,泛指账目没有切实结算而暂时记上。
5、后记 [hòu jì]
写在书籍、文章等后面的短文,用以说明写作目的、经过或补充个别内容。
3. 百家姓有没有姓记
纪(Jǐ)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西周初年,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炎帝的一个后代于纪(在今山东i省寿光县东南),建立了纪国,春秋时,纪国被齐国所灭,纪国王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纪。
2、1、上古有纪族,伏羲氏之臣有纪侗,即其族。舜未为帝时,有师名纪后,也是古纪族后人。
迁徙分布
纪在大陆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台湾是第七十一大姓。纪姓是炎帝的后代,传说纪姓先祖在纪地(今山东寿光南纪台村一带)建立诸侯国纪国,在春秋时,纪国被齐国攻灭,缉花光拘叱饺癸邪含矛纪国的公卿后代遂以国名“纪”为姓,以做纪念。纪姓后来在甘肃天水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天水望。唐宋间,纪姓向沿海迁移,明清时候,更进一步向台湾迁移,逐渐发展成为大姓。
历史名人
纪 昌:纪昌者,又学箭于飞卫……著有《列子·汤问》 。
纪 信:今四川省西充县关文镇扶龙村人,刘邦起兵抗秦,为部将。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夏四月,项羽率兵围攻河南荥阳月余,城内粮缺,朝不保夕,将士也筋疲力竭,汉王刘邦十分着急。五月,将军纪信见情况危急,便对汉王说:“事急矣,臣请诳楚。”在征得汉王同意后,由陈平写了一封诈降书,送与项羽,说汉王今夜便出东门投降。半夜,城中两三千妇女从东门鱼贯而出,络绎不绝,楚兵都拥至东门看热闹,汉王乘机与张良、陈平、樊哙、夏侯婴等数十骑从西门逃出。天明,纪信扮汉王乘龙车出城受降。项羽发现被骗,下令将士齐集火炬,烧毁龙车,纪信全然不惧,于烈火仍大骂项羽的残暴。纪信死后,被葬在荥阳城西孝义堡。刘邦建立汉朝后,特在他的家乡置安汉县(今西充县),以资纪念。后人感其英勇忠义,把纪信诓楚的史实编成戏剧《纪信替死》,搬上舞台演出,使之名昭千古,同时,亦把纪信的家乡安汉,称之为“忠义之邦”。
纪 昀:字晓岚,晚号石云。清朝河间人。乾隆进士,授编修。官至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他贯通儒籍,旁及百家,任《四库全书》总纂,校订整理,每书悉作提要,冠诸卷首。未著录者则为存目。主持编纂工作20余年,一生精力,备注于此。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书7种。
纪 政:女,台湾新竹人。在竹南中学时,首次代表原校参加运动会,夺得跳高金牌。高二时,以体育成绩特优,获“教育部”准许出国深造。1963年赴美,1973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工艺大学,获体育学士学位。1974-1975年任美国加州瑞德兰大学男子、女子田径教练兼女子体育组主任。1976年返台,任“中华民国田径协会”总干事。1980年当选“立法委员”。1983年再次当选“立法委员”,并任启智文教基金会董事长。纪政在1970年6-7月间,先后6次破、1次平短跑世界纪录,被誉为“东方羚羊”。.
纪青女:小字阿男。明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人。 其夫早丧,映淮不再嫁,以守节闻。
纪玉良:海京剧院老生演员,生于1917年,卒于2002年,原名纪云峰,曾用名纪应甫,祖籍北京。他自幼酷爱京剧,中学时代向魏公陶学戏,1936年拜马四立为师学老生,1937年下海,边习艺边演出,期间向陈秀华、瑞德宝、张少甫等学艺。1940年与李玉茹、王金璐等中华戏校毕业生搭班赴沪,改名纪玉良。后又与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言慧珠、童芷苓等先后同台。1951年参加上海人民京剧团,1955年并人上海京剧院,1971年调到上海“五·七”京训班任教,1978年调回上海京剧院一团。纪玉良宗谭学马,嗓音宽亮,擅演剧目有《将相和》、《武家坡》、《辕门斩子》、《大·探·二》等,现代戏《智取威虎山》中的少剑波为其首演。
纪登奎: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副总理。
纪兆全:原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江苏邳州市大胡楼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员.
纪荣旭: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东赵村人,1916年生,1938年赴延安参加抗日,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编入新四军,任排长。指导员等职,后担任新四军《江淮画报》记者,解放战争参加渡江战役。革命胜利后,任青岛警备区保卫科长、济南军区军事检察院院长。1964年转业到山东省无线电厂任党委书记。1990年12月去世。
4. "纪"和"记"字用法的
会议纪要 会议记录 纪 (纪) jì (1) ㄐㄧˋ(2) 记载:~年。
~元。~行(x妌g )。
~实。~念。
~传(zhu刵 )体(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事本末体(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重要事件为纲,将一段历史完整地记载下来)。
(3) 记年代的方式:一~(古代指十二年)。世~(一百年)。
(4)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级,纪以下为“世”,纪以上为“代”。(5) 法度:~律。
违法乱~。(6) 散丝的头绪:丝缕有~。
(7) 郑码:ZYY,U:7EAA,GBK:BCCD(8) 笔画数:6,部首:纟,笔顺编号:551515 纪 (纪) jǐ (1) ㄐㄧˇ(2) 姓。(3) 郑码:ZYY,U:7EAA,GBK:BCCD(4) 笔画数:6,部首:纟,笔顺编号:551515 纪 纪 Jǐ 〔名〕(1) 姓(2) 另见jì 纪 纪 jì 〔名〕(1) (形声。
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己声。本义:散丝的头绪)(2) 同本义 纪,别丝也。
——《说文》三纲六纪。纪者,理也。
——《白虎通》众之纪也。——《礼记·礼器》。
注:“丝缕之数有纪。” 譬若丝缕之有纪,网罟之有纲。
——《墨子·尚同上》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工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淮南子·泰族训》(3) 开端,头绪 纪,绪也。
——《方言十》(4) 又如:乱其纪(事情乱了端绪)(5) 要领 义也者,万事之纪也。——《吕氏春秋》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礼记·乐记》(6) 纲领;纲纪 纲纪四方。——《诗·大雅·棫朴》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
——《韩非子·主道》(7) 又如:纪经(纲常);纪纲(网罟的纲绳。引申为法纪与政纲;治理;管理);纪序(纲纪次序)(8) 法则;准则 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
——《吕氏春秋·孟春》(9) 又如:纪法(法律;法规)(10) 纪律 。如:法纪(法度和纪律);军纪;纲纪;党纪(11) 终极 。
如:纪极(极限);纪限(极限)(12) 仆人 。如:纪纲(仆人)(13) 历史上的或人类发展,尤指文化发展方面的一个时代或时期 。
如:世纪;中世纪(14) 地质上的分期(长于“世”,包括在一个“代”中) 。如:侏罗纪;二叠纪;石炭纪;寒武纪;震旦纪(15) 十二年的一个时期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李商隐《马嵬》(16) 杂记、印象或事件的非正式纪录 。如:陕北纪行——义同“记”,主要用于“纪念、纪年、纪要、纪元、纪传”等,别的地方多用“记”(17) 旧时史书的一种体裁本纪,专记帝王的历史事迹及一代大事 。
如:《史记·高祖本纪》、《后汉书》(18) 中国古国名 。姜姓,春秋时为齐所灭,故城在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南(19) 姓。
如:纪信(公元前?—前204),汉初将军,赵城人。秦末为刘邦部将,项羽围刘邦于荥阳时,事急纪信伪乘刘邦车出降,刘邦乘隙脱逃,纪信即被项羽杀害;纪昌(古代传说中善于射箭的人) 纪 纪 jì 〔动〕(1) 处理;治理 纪农协功。
——《国语·周语上》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陶潜《移居》(2) 又如:纪理(经纪,管理);纪农(治理农事)(3) 通“记”。
记录,记载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左传·恒公二年》司马子长纪黄帝以至孝武。
——《论衡·须颂》咸用纪宗存主。——张衡《东京赋》恶能无纪。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罗缕纪存。——清·袁枚《祭妹文》(4) 又如:纪兴(记录兴致);纪功(记载功绩);纪述(记载叙述) 记 (记) jì (1) ㄐㄧˋ(2) 把印象保持在脑子里:~忆。
~取。~性。
博闻强~。(3) 把事物写下来:~录。
~功。~者。
(4) 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字:游~。日~。
大事~。(5) 符号,标识(zh?):印~。
标~。~号。
(6) 古时的一种公文:奏~。笺~。
(7) 皮肤上的生下来就有的深色斑:胎~。(8) 量词,指打一下:给他一~耳光。
(9) 郑码:SYY,U:8BB0,GBK:BCC7(10) 笔画数:5,部首:讠,笔顺编号:45515 记 记 jì 〔动〕(1) (形声。从言,己声。
本义:记住)(2) 同本义 记,疏也。——《说文》记,识也。
——《广雅》记有成。——《礼记·内则》记间之学。
——《礼记·学记》凡所经履,莫不暗记。——《后汉书·应奉传》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如梦令》吾记天圣中。——宋·司马光《训俭示康》望中犹记。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 又如:记混了;记错了;切记;牢记;铭记;记不清;记省(回忆,记忆);记心(记在心上,常用于叮嘱);记念(挂心;惦念);记忆(记在心里)(4) 记载,记录 记,书也。——《广雅》宫之奇果谏,记曰。
——《公羊传·僖公二年》。注:“史记也。”
受记考事。——《汉书·张敞传》属予作文以记之。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记之而去。——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文天祥《<指南录> 后序》览则省记。——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姚鼐记之。
——清·姚鼐《登泰山记》(5) 又如:摘记(摘要记录);笔记(用笔记录);手记(亲手记录);记言(记录言论) 记 记 jì 〔名〕(1) 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