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杜牧遗址在哪
杜牧(803—853),唐朝晚期长安人。
他的生命很短暂,终年仅五十。杜牧与杭州并没有太多的瓜葛,他的著作集《樊川文集》里与杭州有点关系的,只有一篇《杭州新造南亭子记》。
他对湖州倒是很钟情,850年还出任过湖州刺史。次年,被召入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
853年,迁中书舍人,同年,岁暮卒于长安。再看《樊川文集》里的《自撰墓志铭》,显然是葬在长安。
但是杭州有杜牧墓,南宋《梦粱录》、《淳佑临安志》等的明确记载,显然也非杜撰。而且《梦粱录》明白写着是唐朝的杜牧,并作为古代贤士名人墓而加以特别记载。
——此事真有些不可理解了,呵呵,也许,五代北宋时,其后人迁葬于杭州?也许,杭州的杜牧墓,葬的是唐朝另外一个杜牧?也许,……?吴自牧当年在《梦粱录·序》中的扉页上写下 “缅怀往事,殆犹梦也”,再联系到他在《梦粱录》中所记述的“杜牧墓”,我想,他应该也是根据当时所见所闻而记载的,或许就是从《咸淳临安志》中摘录的。后在浙江图书馆古籍部的雍正《浙江通志》中,我也查到有“唐司勋员外郎杜牧墓”的记载,旁还有注:“……所传杜牧坞疑其出睦州及为湖州刺史时或至其地遂以名坞。”
2. 杜牧的泊秦准怎么写的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说,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曲。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这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如首句七个字却勾画出一幅生动的秦淮河的迷蒙夜景,大可以看出语言的精练、准确、形象。末二句,上句明白如话,朴素自然;下句却运用了浅显的典故,以表达他深沉的感情,颇为雅丽清新。这一切,都使得这首诗显得词来清丽,画面鲜明,风调悠扬,富有艺术勉力。
在秦淮地区停泊,作者写的就是停泊在秦淮地区的所见所闻嘛。
《泊秦准》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也就是写:烟雾和月色笼罩着秦淮河水和沙滩,在这个夜里停泊在接近酒家的地方。商家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痛楚,隔着江仍能听见在唱着亡国之曲 玉树后庭花。
第一句用了互文的手法,需要注意。
3. 墓碑怎么写
撰文/陈保才
每人都得死,每人都有他的墓志铭。只不过,有的人是,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真的不知道呢,还是先让我学学苏青的墓碑吧。
在《归宿》里,苏青的母亲劝苏青:“我想回去写一张遗嘱,叫你弟弟将来替我们做坟时剩出一方空地,将来你便同我永远作伴好了。”
——我想我将来断不定就有儿子,有儿子也未必就做大官,所以像许多伟人的父亲那样,我的墓碑上也断不会写上“某某之父”或“陈某某之父墓”。
妻子呢,或许会有,但是那种贤惠,善良而又朴实的女子,也断不会做女王,断不会大红大紫,所以将来的墓碑上写上“某某氏之夫”,亦不大可能。况且,就算她当了女王,我也不至于俗到这种妻贵夫荣的地步。
那么写上“陈某某之子墓”该当如何呢?也不好。因为我的父亲乃平凡之人,虽一生磊落,但也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不像那些将军啦,政治家啦,死后可以立国悼,去什么堂供人瞻仰。己已不能,何况其子?所以我将来靠父亲的英名留世是不大可能了。除非将来我自己出名,子贵父亦贵,不过那时倒更应该将类似的话写在父亲墓碑上才对。
我想我将来肯定不会做大官(现在看来已不大可能了,而且也不乐意),那么元首的写法是不需要了。亦未必成英雄,那么英雄的事迹亦可省略了。像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一样,我的墓上最可能(也最应该)写的就是“文人陈保才之墓”,何也?因为我是文人啊,是文人当然就得恪守文道,文如其人,人如其名,名如其文,况且我并没觉得直呼文人有什么不好,虽说没写出经典作品,连作家都不能算,但我毕竟一生侍弄,那么我的辛苦,用功,以及一生那些不为人知的寂寞也可尽显墓碑之中。
4. 杜牧生于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 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 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5. 杜牧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青冢
青冢是指王昭君墓。杜牧好象并无写出关于青冢的诗句,而同为唐代诗人的杜甫的诗《咏怀古迹》第三首,写的正是青冢。
咏怀古迹(其三)
作者: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奉节县二年,《咏怀古迹》五首组诗正是杜甫在奉节县时所作。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