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完作文后感悟怎么写
看你感悟的什么作文呀 把你的读后感 写下
第十一、感悟(附一)
面对纷繁的生活,我们常常有许多感悟:当我们看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时,我们也许会感悟到人的朝气蓬勃与旺盛的生命力;当我们看见叶子从树上落下,我们也许会感悟到生命的短暂,应该珍惜时光发奋进取……
在参与社会交往的历程中,因睹物、见景、思人、历事……总会引起我们内在思想情绪的变化,拨动我们情感的琴弦,因而有所感触,有所领悟。怎样的感触和领悟在化为文字后能引起他人共鸣呢?唯有靠深刻独特取胜。
一、因景而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写作中,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思想意志融入到景物之中去,使山水有情,草木含意。我们在观花时怀人,赏月时思乡,看海时可以感受博大,观云时可以感受飘逸,一切皆由景而感。
有时,景也昭示着一种自然哲理。这时写感,要对景进行联想和想象,赋予具体的景象以抽象的哲理。我们看到黎明,感悟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我们同样感悟它孕育希望的艰难。
二、因物而感
文学作品中的物,或牵系着一个故事,或寄托着一段感情,或隐含着一个道理。在记物的时候,可借物言情,也可托物喻意,还可咏物明理。如一块橡皮记录着一段友谊,一声问候承载着一份亲情,一束玫瑰诠释着一种爱意。
因物而感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构思写作模式,作者描述事物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这个事物,而是为了引出一段感情,一种哲理。所以要在写物之前,赋物以意;在写物之时,为感蓄势;在写物之后,自然出感。如写莲花,其实是为了赞美高洁;写翠竹,其实是为了颂扬虚心;写黄牛,其实是为了昭示勤劳;写蜜蜂,其实是为了讴歌奉献。
三、因人而感
即从人的外貌、语言、行为、性格中寻找感点。可以边叙边感,在描写中点缀自己的感受、感想。也可以叙后出感,在写人之后,详写感点,借势出理。我们可以因自己的衣食父母而感,感悟父爱的深沉母爱的伟大。我们可以因祖国的英雄儿女而感,感悟先烈的英勇后生的可畏。
四、因事而感
在记事之后,或就事论事抒发感想,或由事入理阐发感悟,是让作文具有一种哲思之美的重要手段。尝试爬山,可以感悟征服困难的滋味;体验垂钓,可以感悟宁静淡泊的境界。在由事写感的时候,要对事件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挖掘,由一事提炼出一理,并且用精辟的语言予以点示。
五、因文而感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除了“读后感”外,你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观完某一展览后还可以写写“观后感”。在写这一类感悟文章时,你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等弊病。
附一、感悟耐人寻味
一个人生活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有笑容,也会有泪水;有欢乐,也会有悲伤。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把我们生活中的那些苦辣酸甜写进作文里,情节自然就有了波澜。
一、感悟要有信度——真实
真实的感悟才能让人产生共鸣,一旦有矫揉造作地痕迹,就收不到感人的效果。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要做到为情造文,而不是为文造情。
二、感悟要有坡度——自然
感悟不是对人或事物一见即发,而是有一个过程,必须存在关联、过渡、蓄势、铺垫,否则会使人感到突兀,不易理解,更不会接受。
三、感悟要有深度——深刻
首先要对所描述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可以生发开去的点,然后对材料进行提炼,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想象和联想,由此及彼地挖掘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意蕴。
四、感悟要有浓度——感人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篇好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而浓厚的感情。感情浓郁的感悟就会在读者的心头打下深深的烙印,感情浅淡的感悟就会像过眼云烟不留任何痕迹。
感悟无处不在!只有通过感悟,我们才能发现世界的奇妙,生活的精彩!只有通过感悟,我们才能发现世界是多么令人神往,生活是多么美丽
2. 心得怎么写
如何写好心得体会和读书笔记 这种是活动记录而不是心得总结。
基本来说用处不大。 我基本看了每一个参加活动的写的心得体会,有自己内容的不超过30%,心得不再多而在于你感悟或理解了哪点。
原来写的一篇写心得的心得。 我们在读书听培训演讲后写的心得体会和读书笔记是个人知识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帮助我们将显性的知识转换为隐形的知识以指导我们更好的去实践。
博学之后是审问和慎思,而心得正好兼顾了审问和慎思的双重功能。写心得是很好的知识的吸收和转换的过程。
对于写心得如何达到应有的效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实践。 审问之 写心得最没有效果的就是将培训的内容或书上的内容原封不动的照搬或摘录过来。
要写好心得首先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理解的话语重新来叙述你学到的内容,通过这种复述可以加深对你看到或听到知识的理解。复述完成后就要考虑整个内容上是否有不清楚地方,如果存在不清楚的地方还需要重新回过头来搞清楚和明白。
我们在平时培训中的发问也需要基于这个思路,对于演讲者讲的内容要通过提问题的方式进行细化和明晰,对于我们关注的课程即使演讲者再出色,我们也应该能够提出自己关注的问题来。 慎思之 审问的过程往往是在培训过程中或读书的过程中顺带完成的,而慎思的过程则需要花费更多更多的时间。
慎思的重点是我们新学到的内容要和我们的原来的知识结合起来,要和我们过去的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显性的知识才能够转换为隐性的知识。同时慎思的过程一定是一个批判吸收的过程,知识的实践一定不能脱离了实践,环境和我们自身的各种特点。
慎思的过程就是要搞清楚哪些是适合自己的知识,哪些虽然适合他人但是不一定适合自己。而这个过程正好是明辩之的过程,吸收知识的过程一定是辨证的和批判的。
写作模式 心得的写作模式没有固定的方法,只要达到了有所思,有所悟,就算达到了目的。写心得的过程正好也是我们归纳整理已有知识的一个过程,只有把自己的知识体系整理清楚了,后面的实践和知识应用才可能灵活。
1.我听到或读书读到了什么内容? 2.这句话用你理解的方式进行复述。 3.原来是否有该观点类似的知识。
4.原来是否有基于该观点的相关实践。 5.该知识或观点好的方面或待需要进一步论证方面。
6.该观点对自己后续工作和生活的指导意义。
3. 怎样写好作文的感悟心得
快速写好作文
突出主题,安排材料:不管是写什么,得先打定主意��要表达什么,说明什么道理。道理不要多,初学写作的最好是抱定一个道理来说,切勿贪多。安排材料就为的是突出主题。
二.写透一件事:(一)写自己真知道的事,不写自己不十分知道的事。(二)围绕一个题目写,不要一会儿一换。(三)能抓住问题就不至于千篇一律了。我们要细心地看,看问题,看人物,看地点,看时间,把有关的事物都看了,自然会写出一篇与众不同的东西来。
三.多改多念:文章必须修改。先把不必要的话,不必要的字,狠狠地测去,像农人锄草那样。然后再细细修改字句。然后再加工,教重要的句子有力量,带感情。修改时,多念自己的文章,这里所说的“念”是朗读的意思。念给别人听,还要多念别人的作品。
四.不怕,不慌:写大白话就好。先好好地想一想,想一想要写什么,和怎样写。先写提纲,安排好头一段说什么,第二段说什么……。有了提纲,心里有了底,写起来就能顺理成章;先麻烦点,后来就省事了。
另外,要写好作文,必须做到“四勤”:勤于观察,勤于积累,勤写勤练。
4. 感悟类作文怎么写
文无定法亦有法。我们说:“ 尽信书不如无书”,用死板教条的方法写作文必然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世间万物都是一个:“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过程,作文也不列外。大量实践证明,优秀作文总是有那么几个共同点,或是立意独特,或是选材精当,或是文采斐然。掌握这些要点,对帮助我们的作文取得好成绩,无疑是有大裨益的。无论是大到构思谋篇,还是细化到语言文字,都给粗了一定规则与法度,有了这些指导,同学们就会少走弯路.
读是吸纳,写是输出。如同书法要先临贴,学绘画需要写生一样,学习作文也应从“模仿入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唱。高品质的精品文章始终是一本作文书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将这些精品有效吸收,并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作文高。作文高人一等不再是梦!
没有争论,没有讨论,就不会有进步。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看了就会有不同的想法,我们一定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量,积极听取不同的意见,在质疑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而切勿孤芳自赏。
谁不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吸引人!说实话,如果你的作文吸引人了,那么你的作文就非常成功了。也就是说,要达到“吸引力”的效果,那可是写作文的最大问题,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和重视的问题。无论你多么会写作,哪怕你已经成了一个大作家,这个问题还是一个问题。这里,我想说一点,那就是要想吸引别人,首先得吸引自己,感动自己,让自己觉得特别有趣。如果你说的话,你写的人,叙述的事,你自己都不感觉新鲜,我想你的作文是不可能吸引人的。
祝每位同学都能写出一纸好作文!
5. 感想感悟怎么写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
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
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
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
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 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
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
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
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补充: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首要的一点是“读”。“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
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写读后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认真思考。读后感的主体是“感”。
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第三,要抓住重点。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
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因此,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
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
6. 写作的几点感悟
[作文 我的一点写作体会]我的一点写作体会中高三(10)班 葛天一说实话在初中的时候,我的作文写得并不怎么好,题材也无非是生病、爬山和跑步之类的,写的作文平淡如水,作文 我的一点写作体会。
甚至有时还怕写作文。幸好此时,我遇到了或许是这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文章——《水做的女儿》。
这是一位来自天一中学少年班名叫洪欣格的小朋友写的,文章中描写了林黛玉的生与死,无奈与坦然——“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沟渠”。看着这位水做的女儿回归而去,我不经想找到她的今生前世。
由于优美的文章的吸引,于是,我翻开了《红楼梦》,从《红楼梦》中体悟到了写作的技巧。《红楼梦》这本书所展现出的文学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她教会了我如何细腻的体察人物的内心活动——主要通过白描的手法和自己本身语言的驾驭能力;她让我了解了很多古文诗词,例如《好了歌》及《葬花词》,还能熟练地将这些诗词拆分及穿插在文章中;她让我真正地爱上了摘录——我曾将林黛玉的外貌和诗词摘下多达20几遍,但仍不知疲倦……她给予我的实在太多太多,高中三年级作文《作文 我的一点写作体会》。通过对《红楼梦》这本书的反复阅读揣摩,我总结出了提高写作水平的几个方法。
首先,遇到不会的词可以先标注并进行字典查询,最好能专门准备一本本子记下,可以带在身上,在吃饭排队、大课间跑步排队、等车的时候拿出来看看,直到条件反射,看到这个词就能想到一幅画。其次,对于诗词和成语表达,挑出你喜欢的记下就行了,不喜欢的即使再好也不必强求,毕竟你才是将来创作的主体,形成个人的批判性思维很重要。
最次,重点是领会作者的构思及对整篇文章脉络的把握,找到作者思维的方法。要学会古为今用,跳出名著思想看现实,因为毕竟那是一百年前的作品了。
最后,要养成多读有益书的良好习惯。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告诫人们要多读书,多从现实生活摄取营养,提炼素材。同时,我非常喜欢《读者》这本书,因为它的思维方式是最接近现代中文的思维方式的,可以帮助你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启发你写作的灵感。
融集《红楼梦》的语言和《读者》的思维于一体,就不愁写不出属于你自己的好文章了。这就是我对写作的理解,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7. 感想怎么写例文
读后感开头六法
一、文复述法。这是最简单最常见的一种开头方法。开头用叙述性的语言概括介绍所读作品,然后用精练的语言阐述自己的感受。这感受即为文章的观点,属议论文三要素的论点。
例1:《读有感一文,仲永的结局不能不令人深思.方仲永五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且“文理皆有可观者”。但是,他那惟利是图的父亲却不为他继续学习提供条件,到二十岁时,便“泯然众人矣”。由此,我悟出:一个人即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没有后天的勤奋努力,也很难取得成就。这就是说,天赋是成材的基本条件,而勤奋是成材的决定因素。
二、单刀直入法。这种开头方法就是“开门见山,直抒感受”法,一开始就写了读某作品后的总的感受。
例2:《爱的播种,爱的萌发——读〈祖国在我心中〉》一文的开头一段:读完《祖国在我心中》一书,使我心潮汹涌情思横溢,热爱祖国之情油然而生。这本书语言生动,内容感人,读过之后受到感染、熏陶,爱我中华的种子播入我的心田。
三、引申联想法。这种开头方法是由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触发作者定向阅读某作品,然后谈真切感受。
例3:《不要人挎颜色好,只留情气满乾坤——读〈党在我心中〉有感》一文开头一段:
常有人如此感喟:“民风日下,党风不正,社会风气一团糟。”听得多了,竟也怀疑起曾一度挂在嘴边得“没有**,就没有新中国”的歌词来。带着问号,我打开了这本书——《党在我心中》,虔诚地看了一遍又一遍,我的思想逐渐明朗了,我的疑虑逐渐消除了。终于,我又一次肯定了那一句朴实无华地歌词:“没有**,就没有新中国!”
四、铺陈比兴法。这种开头方法先言此再及彼,极力铺陈与所感有关联地事物,然后引出读作品地感想。这类似于《诗经》中地比兴手法。
例4:《路——读〈神州吟〉》的开头:
地球上有许多路,究竟有多少条,谁也无法回答。茫茫平原上有路,群山起伏中有路,辽阔的戈壁滩上有路,浩瀚的大沙漠里有路,荆棘荒草中有路,冰天雪地里有路……路是人走出来的,只要有人走过的地方,就留下了路。
《神州吟》这本只66页的书,以其独特的风格,以其磅礴的气势向人们展示了近代中国走过地艰难之路。
五、置疑深思法。这种开头方法是在对原作品深入分析后,精心设置疑问,引起读者深思,然后联系作品回答疑问,此法能吸引读者,感染力强。
例5:《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读〈祖国在我心中〉》一文开头:
为什么苏武在大雪纷扬中几乎冻僵过去,手中还紧握着那支代表国家尊严的汉节?为什么“五四”运动中的学生要燃起熊熊烈焰,吞末曹汝霖地老巢赵家楼?为什么有“中国毕加索”之称的韩美林要拒绝美国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国?为什么那些漂泊海外地炎黄子孙会对着一杯黄土,面向东方,潸然泪下?
因为——祖国,在他们心中。
六、设境烘托法。这种开头方法是先设置一个与所读作品表达的感情有关的典型环境,然后阐明自己对所读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此法适合于阅读严肃作品之后产生的感想。
例6:《〈红岩〉读后》一文的开头一段:
深夜,周围一片肃静。微风习习,吹拂着握的头发,吹拂着我烧得滚烫的面颊。我凝视着这和平而又宁静的夜晚,眼前渐渐呈现出一座巨大的浮雕:在一块壮丽、鲜红的岩石上,屹立着高大、魁梧的许云峰,旁边是风华正茂怀抱“监狱之花”的江姐,手握《挺进报》的成岗,……他们那坚毅的目光充满信心地凝视着远方,脸上带着革命者那种特有的视死如归的宁静的微笑。他们憧憬着未来美好的共产主义远景,他们深信,自己的理想必定会实现。看吧,他们身上放射出一阵阵奇光异彩,在这美丽的光彩中,现出四个锱金大字——**人。
“文无定法”,以上介绍的六法,意欲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望同学们在写作实践中大胆探索,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读后感开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