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声字的草书怎么写
不同类型的声字草书写法如下:声 (声 ) shēng 【名】 1、(形声。
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
本义:声音;声响) 2、同本义〖sound;voice〗 3、声,音也。——《说文》 4、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礼记·乐记》 5、声依永律和声。——《虞书》 6、凡声阳也。
——《礼记·郊特牲》 7、苍蝇之声。——《诗·齐风·鸡鸣》 8、有闻无声。
——《诗·小雅·车攻》 9、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10、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1、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12、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形容人语音响亮,有如大钟的声音);声振林木(形容歌声的高亢清远,足以使林木摇动);声动梁尘(形容歌声洪亮动人) 音乐;诗歌〖music;poet〗 1、不大声以色。
——《诗·大雅·皇矣》 2、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声音不足听于耳与?——《孟子·梁惠王下》 4、又如:声色货利(音乐、女色、货物、财利。
泛指旧时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物质享受);声诗(乐歌);声尘(音乐)。又专指古代指挥作战的钲、铙、鼓等乐器的声音 5、变非声章,弗能移也。
——《国语》 6、声望,声名(名声)〖reputation〗 7、文王有声。——《诗·大雅·文王有声》 8、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 9、臣闻古人有辞天下而无恨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而见其实。——《吕氏春秋·过理》 10、又如:声气(名声;名气);声名煊赫(名声显赫);声芳(美好的声名);声施(名声流传);声烈(显赫的名望);声名人(有名望的人);声位(声望与地位) 口信;消息;传说〖information;news〗 1、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汉书·赵广汉传》 2、又如:声传(传闻之事);声论(犹舆论);声闻(音讯,讯息) 3、声威;声势〖renown;prestige〗 4、声威天下。
——《战国策·齐策》。注:“势也。”
5、又如:声教(声威与教化);声焰(声势气焰);声振寰宇(名声威势振动天下。形容声威极盛);声乡(犹声势);声张势厉(声势煊赫);声势重灼(声威气势逼人);声势赫奕(声威气势盛大显赫);声势汹汹(形容气势盛大的样子。
多含贬义) 6、汉字的声调〖tone〗。如:声病(诗、词、曲的声调、平仄,不合于规定的律则、标准);声颡(腔调);声律(诗赋文章的声韵与格律);声比(音调相谐);声文(泛指音调);声曲(音声曲调);声度(犹声调);声客(犹言声调) 言语,口音〖speech〗 1、与人罕言,语类楚声。
——明·魏禧《大铁椎传》 2、又如:声嗽(言语) 指汉字的声母。汉字字音的一部分,指一个汉字音节开头的音(initialconsonant(ofaChinesesyllable) 声 shēng 【动】 发声〖makeasound〗。
如:不声7a64e59b9ee7ad9431333431336662不响;声张(作声;张扬);声哄(哄闹);声咳(咳嗽声);声唤(呻吟,因痛苦而叫喊);声屈(喊冤) 声称,宣扬〖claim〗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2、又如:声云(犹声言);声兵(宣布出兵);声述(声明陈述);声叙(明白陈述) 3、吟咏;乐歌〖sing〗。
如:声伎(指歌舞等技艺) 听〖hear〗 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清·谭嗣同《仁学》 1、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time〗 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又如:几声抽泣;几声鸟鸣。
2. 中国历史上的古字
先有繁体,再有简体,50年代开始的变革
简体字的演化有一个历史原因,50年代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大力扫盲,那个时期在工厂、街道、农村到处都组建了扫盲班,识字和学文化是那一时期的热潮,但是遇到困难,繁体字笔画多,难写难认,扫盲的对象是大批的大字不识一个的成年人,为了这一需要才根据群众中的一些书写习惯形成了简化字,这为全社会的扫盲和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目前大陆使用的简化字是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的,以后虽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为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在报刊上试用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宣布废除。
汉字简化的原则和方法:
汉字简化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那种“简体字是**发明的”、“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造出来的”的笑谈,不过是国民党的宣传。
汉字简化的方法是以钱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为基础的,共有七种:
1、采用比画简单的古字。如“从”、“众”、“礼”、“无”、“尘”、“云”等等,这些字都见于《说文解字》,比繁体字更符合“六书”,有的繁体字反而是写错了的(参见方舟子《字源和汉字简化》一文)。
2、草书楷化。如“专”、“东”、“汤”、“乐”、“当”、“买”、“农”、“孙”、“为”等。
3、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偏旁。如“鸡”、“观”、“戏”、“邓”、“难”、“欢”、“区”、“岁”、“罗”、“刘”、“齐”等。
4、仅保留原字的有特征的部份。如“声”、“习”、“县”、“医”、“务”、“广”、“条”、“凿”等。
5、原来的形声字改换简单的声旁。如“辽”、“迁”、“邮”、“阶”、“运”、“远”、“扰”、“犹”、“惊”、“护”等。
6、保留原字轮廓。比如“龟”、“虑”、“爱”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同音字合并为简单的那个字。比如“里程”的“里”和“里面”的“里”合并,“面孔”的“面”和“面条”的“面”合并,“皇后”的“后”和“以后”的“后”合并,“忧郁”的“郁”和“郁郁葱葱”的“郁”合并。这些合并在现代文中不会引起词义的混乱,简化字的使用者从未感到不便,反而是些从未用过简化字的人在那里想当然地杞人忧天。
有几个常用字特别值得一提:“龟”字,繁体近二十笔,简直是一笔一画在画一只龟,难写(我至今不知其正确笔顺、笔画),难记(经常阅读繁体字书籍的尚且我认得写不得,何况小学生),简化后保留其轮廓,仅剩七笔。“忧郁”的“郁”,繁体多达二十九笔!写法极其复杂,也很难记(据说有一次汉学会议上有人靠写出这个字赢得一片掌声),简化后以“葱郁”的“郁”代替,仅八笔。“吁”繁体字多达三十一笔,也极难记住写法,简化后改为“口”形“于”声的形声字,好记得很,且不过六笔。“衅”的繁体字二十六笔,写法也相当古怪,明白了其字源也未必能记得其写法,简化后仅十一笔。这些都是人人必须记得的常用字,想当初学繁体字的小学生光记这几个字就不知花了多少精力,而用简体字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们记住,难怪有人对简体字大为不满--他当初的心血简直是白费了。繁体字动则十几、二十几笔,而简体字平均七、八笔,不仅书写快速,对于计算机用字也极其方便。要把一大堆二十几笔的字一个个都塞进十六针的字型而又不相混淆恐怕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所以现在大家使用的免费字体,简体是漂亮的宋体,而繁体却什么体也不是,就象小孩描出来的。
3. 中国的古字
我甚至以为这些字根本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画”出来的…… 近日国内媒体纷纷刊发一则与汉语有关的新闻,即《网站选举“最难汉字”21个字》,截止今日凌晨该英文网站“最难汉字”的候选字已增至22个,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增加。
1,目前网友投票数最多的字是:,意思为“驱魔”; 点评:说实话,看到这个字不是魔鬼的人估计也变成魔鬼了; 按得票多少以下的顺序为—— 2,(biang二声),陕西一种特色面食的意思;关于此字的写法,亦有口诀可记:“一点一横长,言字当中梁,两边水袅袅,中间一匹马在扛;东边长,西边长,心作底,月搭墙,关公出来踢一脚,婆婆出来戳一刀,一个小孩飞上墙。” 点评:即便你能背下口决,都不见得能写出来。
3,,“一”的异体字。 点评:我觉得有点像“阿拉伯繁体字”,估计是古人喝多的时候发明的。
4, ,“诗”的古字。 点评:估计在古代不认识、不会写这个字的人,将被剥夺写诗权利终身。
5,,一种鼠形飞鸟。 点评:右边再加三块“田”就更形象了。
6, ,没有解释。 点评:三条龙上面飘着三朵云,明白了吗?不明白?不明白就对了。
7, ,“雷”的古字。 点评:听见打雷开始写这个字,等写完之后估计雨都下完了。
8, ,“河”的古字。 点评:感觉河里有若干“大白鲨”似的。
9, ,“恋”的古字。 点评:恋爱果然相当复杂。
10, ,“口”的异体字。哈这个简单 点评:果然人嘴两张皮,“方的”都能给说成“三角的”。
11, ,“庭”的古字。 点评:一定是古代的绿化模范单位。
12, ,“葵”字最初的写法。 点评:估计是古人收完玉米之后放下工具闪了干别的去了。
13, ,“邦”的古字。 点评:按说连“崽”字都流传下来了,这个字没流传下来多少有点奇怪。
14, ,“只" 的古字。 点评:如果这个字能流传至今,“赵本山”早把名字改成俩字的了。
15,,"褒" 的古字。 点评:一道门接一道门,仔细看还真有点“透视效果”。
16, ,“小羊”的古字。 点评:明明是“大羊”,怎么成了“小羊”。
莫非古代的羊生下来就很大吗? 17,“亘”= 宣。 点评:如果问孔已己,他一定还以为是“茴”字的第五种写法呢。
18, ,“衰” 的古字。 点评:下面一大堆“小”,看来是够“衰”的。
19, ;“仙”的古字。 点评:看清楚了,上面不是“入”是“人”,别想歪了。
20,“丁“ 的古字。 点评:怪不得一直有“一丁点”的说法。
如果流传至今,姓“丁”的按姓氏笔画为序的时候就更合适了。 21, ,“壹”的古字。
点评:银行工作的同志应该感到无比庆幸。幸亏这字没流传下来。
22, ,“巨”的古字。 点评:看着像“王”字的表兄弟。
Q;1014291284 吓死了。
这字太恐怖。
4. 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假借字 汉字是由象形 、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
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 ,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 ,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假借字有两类。
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那就是上面所说的假借字。如“北”,甲骨文作“ ”,像二人相背。
北方的“北”无形可像 ,就借语音相同的“”来表示北方的意思。许慎在《说文叙》里所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就是这一类。
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这一类的字很多。假借字的另一类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本有其字的意思是在日常使用的文字当中本来有表示某个词义的书写形式 ,但是在使用当中不用本来约定俗成的字形而写为另外一个意义不相涉而音同或音近的字 。这一类在秦汉以上的古书中极为常见 。
如借“汤”为“荡”;《诗经·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借“壶”为“瓠”,这些都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前一类可以说是不造字的假借,后一类是在用字当中的假借。
在用字当中既然本有其字,为什么还要另外写一个假借字呢,其中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是写书者仓促间写为一个音同的字,历代传抄因其旧而不改;另一种原因是某一时期 、某一地区或某一师承,经常习惯以某字代某字用,后世传写也就一仍其旧。
所谓古今字,是指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的字称作“古”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也就是说,古今字分为两类:一是古字与今字在字形结构上没有关系。
如罪人的“罪”,古字写作上面一个“自”字,下面加一个辛苦的“辛”,现在后一个字已不使用了。第二类,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古今字在字形上有联系。
例如“债”字,本写作“责”,“债”是在“责”的基础上产生的。“责”与“债”形成了古今字。
又如“反”与“返”,“反”是古字,“返”是今字。 古今字和通假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我们划分它们应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同一个字的发展变化状况,古字和今字是先后出现的,系初造字和后造字的关系,属于纵的方面,如“然——燃”,“县——悬”。通假字和被通假字则是同一个时期出现的,而通假字则是研究同一时代汉字的通用情况属于横的方面,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倍”通“背”,又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史记·滑稽列传》),“趣”通“促”。
“倍”和“背”、“趣”和“促”是同时存在的字。二、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
如“布帛长短同,而贾相若”(《孟子·滕文公上》),其中“贾”是分化前的古字,后来表商人义的词用原字形,表价格义的词另造“价”字,“贾”和“价”就成了一对古今字,商人义的“贾”和价格义的“价”两义密切相联。又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的“反”即为“返”,这一对古今字意义上的联系也很明显,而通假字一般意义上没有联系。
如“蚤”和“早”、“倍”和“背”、“趣”和“促”等,意义上毫不相干。三、古今字有字形结构上的联系。
一种是以古字作为声符构成今字。如“禽'字的意义是指飞禽,又用它表示“擒获”的意义。
后来以“禽”为声符加上义符“手”构成今字“擒”。又如“其”加上义符“竹”构成今字“箕”。
大多数古今字都表现为这种结构关系。如“昏——婚”、“要——腰”等等。
另一种是改换古字的义符创造新字。如“说”字既表示游说,又表示喜悦的意思。
后来把“说”的义符“言”换成义符“忄”,构成今字“悦”;又如“讣——赴”,义符“走”换成义符“言”构成今字“讣”。再如“错——措”、“竟——境”等。
但这种结构关系的古今字远不如前一种多,通假字并不一定都具有字形结构上的联系。如“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阳货》),“归”通“馈”。
又如“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诗经·繷风·七月》),“剥”通“扑”,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对古今字的概念,上面已做了解释,对它的理解,还应注意由于造今字,所以借字就成了古字。
如“说——悦”,作喜悦时,“悦”字借用了“说”,写作“喜说”、“不说”,后因有了专字(今字“悦”),那么由于造字时间不同,有先有后,构成了古今关系。 假借字则是指后来没有造今字的一类。
这是它和古今字一个明显的区别。假借字大多是比较抽象的难造的文言虚词,如“我”、“而”、“焉”、“其”、“自”等。
“我”本是武器,假借为第一人称;“而”本是胡须,假借为转折连词;“焉”本指产于江淮的一种黄色鸟,假借为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焉”的书写形式。假借字的特点是一经借用,就久借不还。
久而久之,被借用的字往往另造新字,因此也就无古今可言。 有些古今字的形成最初是经历了假借阶段的,本无其字的假借是用组成的汉字做表音符号,去记录一个新词(新义),不管这新词、新义与字义是否有关。
与原字义有关或者无关都可以导致古今字的产生。如“奉——俸”,“奉”字是两手捧着,恭敬地接受,。
5. biang字怎么写
【拼音】biáng
【解释】:用于陕西关中地区的面食Biangbiang面。biáng也是一种口语化的象声词,有时为口头禅,或童语。此字出于陕西关中的一种小吃“biángbiáng面(陕西关中民间传统风味面食,特指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通常手工擀成长宽厚的面条)。
【来历】它的声音从几个方面而来的,1、面扔空中落在锅里的滚烫水中发出那种声音。2、吃面咀嚼的那种声音。(吃biángbiáng面)3、擀、扯面案上弹出的声音。
【油泼面】
油泼biáng biáng面
关中流传:门帘挂个席片子,屋里吃着biáng biáng子,可见关中富饶的象征,爱吃不爱穿,biáng biáng面放油泼辣子最香,从古到今,面馆到家庭餐桌均放四个小吃碗(油、盐、酱、醋)。
6. 有淽,珺这两个字吗
淽
淽
zhǐ
ㄓˇ
水名。
郑码:VEII,U:6DFD,GBK:9C5D
笔画数:10,部首:氵,笔顺编号:4411222121
珺
美玉 [beautiful jade]
珺,美玉也。――《改并四声篇海》
珺,雕琢之美玉 ――《新华字典》
珺 拼音:jùn 读第四声
部首:王,部外笔画:7,总笔画:11 ; 繁体部首:玉,部外笔画:7,总笔画:12
五笔86&98:GVTK 仓颉:MGSKR
笔顺编号:11215113251 四角号码:1716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3FA
基本字义
(2) 美玉。
(3) 郑码:CXJ,U:73FA,GBK:AC42
(4) 笔画数:11,部首:王,笔顺编号:11215113251
珺,多用於人名,(注:读音为第四声,非第一声)
字形结构 汉字首尾分解:王君 汉字部件分解:王君
笔顺编号:11215113251
笔顺读写:横横竖横折横横撇竖折横
7. 如何写古词
填词最重要的是你要懂得词牌。
因为词牌限制了一首词的字数,句式,句子中用字的平仄,甚至有些会限制到一首词的押平韵还是仄韵。词谱,就是比较直观的解释一个词牌的东西。
至于平仄,古声分平声与仄声,平声分阳平与阴平,仄声则分上、去、入三声。而如何观察用字的平仄,这句需要你知道你填的词的词牌。
比如《水调歌头》、《念奴娇》等,里面的每句句子中,它已经限定了哪个字用平声,哪个字用仄声,哪个字可以平仄兼用,哪里是用韵字(韵脚)。所以,如果你想填词的话,先去找本词谱看看,同时也必须记住“平水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