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赞美鲈鱼的诗句
1、但爱鲈鱼美
宋
范仲淹
《江上渔者》
2、鲈鱼正美不归去
唐
赵嘏
《长安秋望》
3、东走无复忆鲈鱼
唐
杜甫
《洗兵马》
4、休说鲈鱼堪脍
宋
辛弃疾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5、此行不为鲈鱼鲙
唐
李白
《秋下荆门》
6、更有鲈鱼堪切脍
宋
苏轼
《乌夜啼·莫怪归心甚速》
7、鲈鱼未减东吴
宋
葛胜仲
《西江月·清樾已生昼寂》
8、鲈鱼旋鲙
宋
晁端礼
《满庭芳·天与疏慵》
9、季鹰久负鲈鱼兴
宋
贺铸
《罗敷歌/采桑子》
10、鲈鱼正美
宋
吴则礼
《减字木兰花·九年离别》
2. 带“鲈鱼”的诗
1.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宋)范仲淹《江上渔者》
译文: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2.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宋)辛弃疾《水龙吟》
译文: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
3.朱门漫临水,不可见鲈鱼。——(唐)刘禹锡 《三阁词四首 》
译文:富贵家门多遍布河水,可是却不能见到鲈鱼的美味。
4.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唐)李白《秋下荆门》
译文:这次远离家乡游历,不是为了口舌之贪,而是为了游览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这个地方。
5.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唐)赵嘏《长安秋望》
译文: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3. 江上渔者怎么写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北宋]范仲淹
【注释】:
1.渔者:捕鱼的人。
2.但:只。爱:喜欢。
3.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4.君:你。一叶舟:像飘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5.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6.风波:波浪。
7.一叶舟:像落叶漂浮在水面的小船。
【解释】:
江岸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味道的鲜美。
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啊,你们只是知道鲈鱼味道鲜美,可以一饱口福,请你们也注意一下那出没在惊涛骇浪中的捕鱼人吧!这里虽然没有直言打渔人的艰险,但情溢言外,读者是完全可以感受到的,这里隐喻比直言更为可取,更具有艺术魅力。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是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4. 带“鲈鱼”的诗
李白初次出蜀准备远游吴越时,就有“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杜甫在《泛房公西湖》诗中赞美所吃的莼菜鲈鱼是:“鼓化莼丝熟,刀鸣脍缕飞。
白居易曾任杭、苏二州刺史,他特别爱吃这种鱼脍,并在诗中多次提到,《春末夏初闲游江郭》诗中云:“绿蚊杯香嫩,红丝脍缕肥。”《想东游五十韵》中道:“脍缕鲜仍细,莼丝滑且柔。”《和微之诗》中说:“鱼脍芥酱调,水葵盐豉絮。”
苏轼在《赤壁赋》中有“松江之鲈,巨口细鳞,乃鲈鱼之上品”的美誉。在《后赤壁赋》里有“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的名句。在称赞鲥鱼也提到松江鲈鱼:“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又云:“更有鲈鱼堪切脍”。 范仲淹有诗咏道:“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孟浩然《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试览镜湖物,中流到底清。不知鲈鱼味,但识鸥鸟情。”
陆游吟咏鲈鱼诗句如:“空怅望,鲈美菰香,秋风又起。”“酒甘泉滑鲈鱼肥”和“思鲈犹欲钓吴松”诗句;他在蜀中时,又写道:“十年流浪忆南京,初见鲈鱼眼自明。”郑谷《淮上渔者》“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医学家李时珍有诗云:“白雪诗歌千古调,清溪日醉五湖船。鲈鱼味美秋风起,好约同游访洞天。”皮日休《西塞山泊渔家》“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杨万里《鲈鱼》“两年三度过垂虹,每过垂虹每雪中。要与鲈鱼偿旧债,不应张翰独秋风。买来一尾那嫌少,尚有杯羹慰老穷。秪是蒪丝无觅处,仰天大笑笑天公。”刘兼《新回车院筵上作》“黄金蜀柳笼朱户,碧玉湘筠映绮疏。因问满筵诗酒客,锦江何处有鲈鱼。”
白居易《寄杨六侍郎(时杨初授户部,予不赴同州)》“西户最荣君好去,左冯虽稳我慵来。秋风一箸鲈鱼鲙,张翰摇头唤不回。”作《偶吟》“人生变改故无穷,昔是朝官今野翁。久寄形于朱紫内,渐抽身入蕙荷中。无情水任方圆器,不系舟随去住风。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所作《端居咏怀》“贾生俟罪心相似,张翰思归事不如。斜日早知惊鵩鸟,秋风悔不忆鲈鱼。”
南宋辛弃疾有词曰:“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甚等闲却为,鲈鱼归速。” 吴元可:“解事张郎风致,鲈鱼好、归听吴音。” 霍安人:“ 冷笑浮云坠甑,鲈鱼美、归老扁舟。祝君寿,青山不尽,绿水自悠悠。” 葛长庚:“ 已办扁舟松江去,与鲈鱼、莼菜论交旧。因念此,重回首。”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传统源远流长。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中涉及鲈鱼内容的诗歌是鱼类题材诗歌中数量最多的形式之一,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鲈鱼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