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求写相声结尾怎么写
相声的结束,一段相声好比一篇文章,开场白就是垫话,活儿就是正文、底就是文章的结尾。
一段相声都要有头有尾,情节集中,紧凑,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写出来层次分明、表演起来火爆脆快,听起来印象深刻,回味无穷,使观众寓教育于笑声之中,就能起到了一段相声的作用,这就于底的安排有关了,底安排的好,观众印象深刻,安排的不好,平淡无味,所谓好于不好之别,也就在于底的笑料安排的是否恰当,是否有效果。恰当有效果就响了,反之就“凉”了。
当然也不能单纯的去追求效果,而忽略了主题。 那么一段相声什么时候“攒底”好哪?最好是安排在一段情节的高潮之中,或矛盾的激烈之处,从而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
如《东京客人》当日本老太太在中国找到久别的儿子以后,大家要吃顿团圆饭,如果是小说故事到此可以结束了,但按相声的规律来看就不行,光吃饭有什么笑料,还要从吃饭中找出笑料,这个笑料,既合乎情理、又出乎意外,这就是要入底的情节。如《东京客人》:甲 说到这儿***的爱人过来啦**饭菜预备好了,请大家吃顿团圆饭吧! 乙对,这顿饭可太有意义啦。
甲 你看吧,这俩搀着中国老太太、那俩个搀着日本老太太,众星捧月进屋啦。 乙 真是一幅象征日中两国人民友谊的画面。
甲 旁边看热闹的紧嚷嚷“走哇,看看去,中国老太太和日本老太太会餐啦,日本老太 太和中国老太太谈判啦。 乙 瞧这热闹劲! 甲 我一看找到了***,就跟中日友协的小赵告辞。
小赵说:“你别走哇、为了找* **,你跑前跑后的,若走了多不好哇。”我一想,也是,留就留下吧,进屋以 后,啊!桌上摆的全是鸡鸭鱼肉,有中国菜、日本菜,十好几样,那俩老太太坐在 中间,中日友协的小赵和我坐在老太太旁边。
乙 还挺有礼貌。 甲 刚要吃饭、我一看,**没进来。
乙 哪去了? 甲 孩子说,陪着司机加油去了,你看这就要吃饭了,还走了,多急人哪! 乙 这你着什么急呀,那个***没在,我替他吃得了呗。 甲 有你什么事呀? 按照规律底应该有个“包袱”,当然没有笑料也就没有底,写相声时尽量注意就是了。
2. 怎么写相声啊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xielin0120 12:大家好!(鞠躬)我们来自二(四)飞天中队!今天,我们俩给大家带来一段相声,希望大家喜欢!1:掌声在哪里?2:哪有要掌声的?你说的好,自然有掌声!咱们开始吧!1:高岩,你认识我吗?2:(摸摸张脑袋)你发烧了吧!你不就是张震嘛,我们一年级就是同班同学,你现在还是我们的e68a84e799bee5baa631333433623761班长,我怎么会不认识你呢?1:哦,认识啊!这说明我这个大明星没白当嘛!2:你是大明星?1:如假包换,(拍拍胸脯)大名鼎鼎,才貌双全,张震是也!2:就你那样?"才",我不敢说,"貌"嘛,拉倒吧!我们张老师才叫“才貌双全”呢!1:哈哈哈,张老师瘦得一阵风都能吹倒,(摆摆手摇摇头)不行!2:人家那叫“苗条”,“苗条”你懂不?完美身材!1:好好好,咱今天不说“貌”,咱说说“才学”。
我才华横溢,才高八斗,你相信不?2:相信不相信,咱们就试试呗!我考你几题,看你是不是在吹牛皮!我们祖国的文字历史悠久,词语也很有意思,有些词语反过来说意思不变,举个例子:互相,相互。你再说几个。
小样,难死你!1:你也太小瞧人了吧!听好了:察觉觉察 寂静静寂 悲伤伤悲 牵挂挂牵 对不?(目中无人状)2:哎呦?还真有两下子!我再说,你来对——奶牛 牛奶。1:简单!蜜蜂 蜂蜜。
2:那,牙刷 刷牙。1:锅盖 盖锅。
(向高招手,得意状)来,GO ON!2:办公。1:公办。
2:向阳。1:阳向。
2:哈哈,你就是在出洋相!继续对——做人难 人难做 难做人!1:丢死人 人丢死。
3. 相声要怎么编
曲艺常识--相声 相声 1、相声的由来 怎样组成的,效果如何,趣味、格调怎样,不断多听、多想、多探讨,写作时就会逐渐掌握组织“包袱"的规律 相声早在宋代就有,原来的名字叫“象生”或“像声”,是仿学口技滑稽表演的意思。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里曾提到,薛宝钗见她哥哥薛蟠给她作揖赔情,就笑着说:“你不用做这些象生了!”说明这种民间曲艺是源远流长的。但是,从帷幕里表演的“暗象生”发展成面对观众表演的“明相声”,却是近一百二十多年的事。
见于记载,首先在北京地场上说单口相声的是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的张三禄,接着是京剧丑角演员朱绍文(1829-1904),为生活所迫,改行说了相声。朱为了肚子不顾面子,整日在露天地演出。
他在手里敲打的两块竹板上刻着两句诗“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发泄他的满腔愤怒。观众们随之都亲呢地管他叫穷不怕先生。
就这样,“穷不怕”成了他的艺名。他演出前,先用右手攥着一把白沙子往地上撒字,边撒边唱自编的“太平歌词”,等观众聚拢来围成一圈后,才正式表演。
他有时学唱京剧,有时讲解字义,有时说笑话和单口相声。后来感到一个人说太单调,就和学生们互相问答,一捧一逗,逐渐演变成对口相声。
传统相声中的《改行》、《大保镖》、《黄鹤楼》等,都是他的创作。他成了当时开始形成的相声三大流派中“朱派”的创始人。
(另外两派是以阿彦涛为代表的“阿派”和以沈长福为代表的“沈派”。)当前北京的相声演员大部分是宗朱派的。
相声的发展从张三禄算起,共经历了七代。如果每一代找出一位演员做代表,七代人是这样师承下来的:张三禄(第一代)——朱绍文(第二代)——徐有禄(第三代)——焦德海(第四代)——朱阔泉(第五代)——侯宝林(第六代)——马季(第七代)。
2、相声的特色 相声在发展过程中曾经把口技中的“杂学”、全堂八角鼓中的“逗哏”、评书中的“贯口”、莲花落中的“太平歌词”和滑稽二黄中的诙谐表演等等,加以吸收融化,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这种特色按照相声演员们习惯的说法,就是讲究“说”、“学”、“逗”、“唱”。
(1)说。说灯谜、对联、酒令、字意、绕口令、俏皮话、反正话、笑话等。
(2)学。学人言、鸟语、市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各种表情姿态。
(3)逗。甲、乙二人装成一客一主、一智一愚或一正一反,插科打诨,抓哏逗趣。
(4)唱。演唱无伴奏的弦子书、民间小调、太平歌词;学唱京剧、地方戏并作滑稽表演。
表演对口相声时,甲是逗哏的,乙是捧哏的。逗哏的主要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摹拟各种人物,发表褒贬评论;捧哏的对逗哏的叙述,不断提出疑问,展开辩论,或加以发挥补充,以增加喜剧气氛,使听众发出笑声。
相声的结构是三段体。一般分为“垫话”(即开场白)、“正话”(主要正题)、“攒底”(结尾)。
“攒底”应该在酣畅的笑声中嘎然而止。“编筐织篓,全在收口”,相声中“攒底”是很重要的。
3、相声的“包袱” 相声里引人发笑的艺术语言叫“包袱”。它是相声演员沿用的术语,实际上它和笑料、噱头的意思完全一样。
运用中有“系包袱”和“抖包袱”的过程。 一般说一段笑话,有一两个“包袱”就可以了。
一段相声则至少得有四五个“包袱”,否则容易一温到底,影响演出效果。从笑话发展成相声的过程,是不断丰富内容、增加“包袱”的过程。
如侯宝林整理、表演的《关公战秦琼》,有将近三千字,而原来的笑话仅有三百多字。传统相声中有不少曲目都是由小“垫话”铺衍成的。
相声的主要艺术手段就是逗笑。因此没有“包袱”就不成其为相声。
笑,应该是有褒贬的笑,有爱憎的笑。要使笑者有所感奋,有所启发,有所醒悟,有所警惕。
不能只是哈哈一笑,开开心而已。 说笑话贵在自然。
应该做到“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写相声、说相声也是这样。
除了要端正创作态度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不断探索“包袱”产生的规律,用自然、健康的笑声,去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包袱”应从相声中一些引人发笑的喜剧因素中产生。
它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运用精练、概括的语言,巧妙安排的结构和前后呼应的情节等各种手段,产生艺术上的效果。 “包袱”必须风趣而不粗俗,幽默而不油滑,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脱颖而出,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演员也要善于标新立异,不拘泥于老一套。 4 、组成“包袱”的十种手法 在相声中安排“包袱”,要善于借鉴传统技巧,不断推陈出新,适应时代的需要。
组成“包袱”的手法很多,最主要的有重复、否定、反常、错觉、双关、夸张、打岔、曲解、谐音、争辩等十种。
4. biang怎么写
你说的是不是这个字?
写法口诀:
一点撩上天,黄河两道湾,
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
你一扭,我一扭;
你一长,我一长;
当中夹个马大王,
心字底,月字旁,
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个车车逛咸阳。
5. 相声的结构是怎么组成的
一段相声要由“垫话”、“瓢把儿”、“正活”、“底”这几部分组成。
垫话就是说正活之前的一些话。一段相声能不能吸引观众,能不能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到你所表演的节目中来,垫话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垫话有的是即兴表演,也叫“现挂”。
活儿,就是一段相声的中心,一段相声的正文。叙述情节、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主要靠它来完成。活儿是由好多个情节组成的,每个小情节,必须有笑料,作为一个情节的结束。既有一般,又见高潮,一浪高过一浪。活儿中的各个小情节都要围绕着一个中心,沿着一条线索展开,这样才能直线上升而不至于“折腰”,也才能紧紧地吸引着观众。相声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虚中有实,既含蓄、又夸张,观众才爱听,爱看,使观众如临其境,逐渐地就入“底”了。
底就是一段相声的结束。一段相声好比一篇文章,开场白就是垫话,活儿就是正文,底就是文章的结尾。一段相声都要有头尾,情节集中,紧凑,不拖泥带水,要干净利落,写出来层次分明,表演起来火爆脆快,听起来印象深刻、回味无穷,使观众寓教育于笑声之中,就能起到一段相声的作用。这就与底的安排有关了。底安排得好,观众印象深刻;安排得不好,则平淡无味,所谓好与不好之别,也就在于底的笑料安排得是否恰当,是否有效果。恰当有效果就“响”了,反之就“凉”了。当然也不能单纯地去追求效果,而忽略了主题。
6. 一段相声什么时候“攒底”好呢
“底”就是一段相声的结束,一段相声好比一篇文章,开场白就是垫 话,活儿就是正文,底就是文章的结尾。
一段相声都要有头尾,情节集中,紧凑,不拖泥带水,要干净利落, 写出来层次分明,表演起来火爆脆快,使观众听起来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寓教育于笑声之中,就能起到了一段相声的作用。这就与底的安排有关了。
底安排得好,观众印象深刻;安排得不好,则平淡无味,所谓好与不好之 别,也就在于底的笑料安排得是否恰当,是否有效果。恰当有效果就“响” 了,反之就“凉”了。
当然也不能单纯地去追求效果,而忽略了主题。那么一段相声什么时候“攒底”好呢?最好是安排在一段情节的高潮 之中,或矛盾的激烈之处,从而容易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
7. 相声剧本 短一点
卖春联 (相声剧本):甲 我念了二十多年书。
乙 书底儿够深的。甲 念了二十多年书,吃亏的是学而未成。
乙 半途而废。甲 做别的事就更不容易啦。
乙 这个年月谋不上。甲 对啦。
乙 你干什么维持生活呢?甲 就依仗着有圣人这个门路。乙 是啊。
甲 对付着混碗饭吃。乙 依靠什么职业?甲 夏天卖卖扇面儿。
乙 也不错呀。甲 写一面儿画一面儿,什么梅、兰、竹、菊。
乙 好啊。甲 到冬天卖卖对联。
乙 过年时卖对子?甲 收入个七万八万的凑合着花。乙 你这话说得太大啦。
甲 怎么?乙 卖对子能赚七万八万的,谁信哪,二十个铜子一副,横批带福字儿外搭“抬头见喜”。甲 你说那是什么对子,那是街面上卖的。
乙 这对子是什么对子?甲 我这对子有特别的地方。乙 有什么特别的意思?甲 你要是当官儿啦,到前清时代有门对儿——进入到民国时就没有啦——贴上我的对子,有人从门前一过,看见这副对子就知道你是什么官职。
乙 有这个好处?甲 买卖铺子不用挂幌子,贴上我的对子就知道是卖什么的。乙 作用不小啊。
甲 你们生意人贴我的对子更有好处。乙 是啊?甲 你们生意人爱赊帐。
乙 对啦。甲 有外债,短人家的钱,还不了啦,怎么办哪?五月节不给,支到八月节,八月节不给,支到节后,一直支到年根儿底下,推不过去啦。
乙 那是啊。甲 人家堵着门口儿要钱,你这年怎么过吧?乙 就怕这个事。
甲 你把我的对子贴上,帐主子不但先不向你要钱,多少还能给你几块钱让你过年花。乙 真有这个好处?甲 什么话呢。
乙 那劳你驾,给我写一副对子吧。甲 干什么?乙 你给我挡挡帐主子吧。
甲 你短人多少钱?乙 五百多元。甲 你的外债不少啊。
乙 不是我的外债。甲 谁的?乙 我爸爸的。
甲 噢……老头儿的。乙 啊!甲 你父亲短的钱?乙 对啦。
甲 他还在不在啦?乙 死啦。甲 他死啦让你还债?乙 我替他还。
甲 好吧。乙 劳你驾。
甲 到年下你这么写?“父债未还皆因窄。” 乙 这是怎么个意思?甲 子承父业,父债子还。
乙 皆因窄?甲 没有钱还不了啦。乙 下联儿呢?甲 “成心要钱谁过年。”
乙 什么内容?甲 你成心要钱我没有哇,咱俩就吵架,谁也过不好这个年。乙 横批?甲 “过年再说。”
乙 对啦,又支过去啦。甲 也就是这个意思。
乙 不成,他要不走呢。甲 不走,写一副厉害的准把他吓跑。
乙 有这好处,上联怎么写?甲 “催马拧枪赛霸王之勇来讨债。” 乙 噢,真是要帐的,下联是?甲 “拼着死命用孔明之计不还钱。”
乙 太厉害啦,横批?甲 “真得动刀。” 乙 不成,得求求人家才行呢。
甲 说点儿软话?“人家过年二上八下。” 乙 下联儿?甲 “我除旧岁九外一中。”
乙 这个怎么讲解?甲 告诉帐主子,人家过年到三十儿晚上都包饺子。乙 对呀。
甲 包饺子两个手指头在上边捏饺子边儿,八个手指头在下边托着,这就叫二上八下。乙 下联儿呢?甲 “我除旧岁九外一中。”
你家过年吃不起包饺子,光吃窝头。乙 九外一中怎么讲?甲 做窝头时九个指头在外边团团儿,一个指头在中间钻眼儿,九外一中。
乙 横批?甲 “穷死为止。” 乙 嘿!你给说相声的来副对联。
甲 可以,“相貌品学歌古今酒色财气。” 乙 下联儿?甲 “声音洪亮论高低真假虚实。”
乙 横批?甲 “早晚喂狗。” 乙 没有好结果。
你给坤角儿写一副对联儿。甲 小姑娘?乙 唱大鼓的。
甲 “穿红挂绿献千娇慢动朱唇调新韵。” 乙 下联儿?甲 “着紫披蓝生百媚轻敲牙板唱欢歌。”
乙 横批?甲 “老了完啦。” 乙 哟!怎么老了完啦?甲 老了还唱个什么劲儿呀。
乙 对,牙都没啦还怎么唱啊。甲 不能唱啦。
乙 你给演双簧的来副对子。甲 “假说真学演成一个。”
乙 怎么个讲法?甲 后边那个假说,前边的真学,“假说真学演成一个”,仿佛一个人似的。乙 下联儿?甲 “前演后唱喉咙两条。”
乙 这是什么意思?甲 前边假唱后边的真唱,两个人唱,喉咙两条。乙 横批?甲 “不准放屁。”
乙 我知道,前边的一放屁后边的正闻着!甲 就是嘛。乙 你再给卖煎饼馃子的来副对联儿。
甲 卖煎饼馃子的也贴对联儿呀?乙 大小是个买卖呀。甲 可以,“铛圆面稀刮开大”,铛是圆的,面是稀的,刮开就大啦。
乙 下联儿?甲 “葱多酱少卷上长。” 乙 横批?甲 “越吃越短。”
乙 再吃没啦!你给唱戏的戏园子写一副。甲 “学君臣学父子学夫妇学朋友汇千古忠孝节义细细看来漫道逢场作戏。”
乙 下联?甲 “或富贵或贫穷或喜怒或哀乐将一时离合悲欢重重演出管叫拍案惊奇。” 乙 横批?甲 “出来进去。”
乙 光出来不进去后台没人啦。给盐店来副对儿。
甲 “以水为本千里有源非私卖。” 乙 下联?甲 “借土成形虽然纳税是官行。”
乙 横批?甲 “盐是咸的。” 乙 废话,酸的是醋!你给茅房来一副对儿?甲 行。
“进门来龇牙咧嘴。” 乙 这是怎么回事?甲 他找不到茅房啦憋得龇牙咧嘴。
乙 下联儿?甲 “出户去展眼舒眉。” 乙 噢,拉痛快啦。
甲 任什么事没有转脸走啦。乙 横批?甲 “先拉后擦。”
乙 噢!你给变戏法的来一副对儿。甲 “弹指亮手巧妙彩。”
利落。乙 下联儿?甲 “搓揩摘掠果通神。”
乙 横批?甲 “不变火车。” 乙 他拿不动嘛。
你给班子行院来一副对儿。甲 “更鼓初交淫情媚意千般乐。”
乙 下联?甲 “鸡鸣三唱人离财。
8. 大学相声稿
甲:我们俩给大家表演
乙:对,说一段相声
甲:我们俩啊, 上了台啊是搭档
乙:下了台呢,是同桌
甲:他就是我同桌的你,(唱)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乙:这位唱上了
甲:(继续唱)谁安慰爱哭的你,谁的把你的长发剃去,谁给你画的胡须
乙:我哪有胡须啊
甲:这不么,八字胡,哦,看错了,是眉毛
乙:你什么眼神啊
甲:开个小玩笑,现在我们俩可是亲如兄弟的好朋友
乙:对,关系特别的铁
甲:如果我是任天堂
乙:我就是那魂斗罗,最好的玩伴
甲:如果我是哈利波特
乙:那我就是邓布利多,时时刻刻关心你
甲:如果我是擎天柱
乙:那我就是大黄蜂,亲密的战友
甲:如果我是玉米加农炮
乙:那我就是高坚果,好嘛,植物大战僵尸
甲:我们俩从小就是同学
乙:对,小学我们俩就同班
甲:那时候老师总让我们说自己的理想
乙:对,老师总问,你长大了想干什么
甲:我的梦想是当**叔叔
乙:小男孩都羡慕**
甲:通过我多年的努力,现在我的梦想实现了一半……
乙:怎么是一半呢?
甲:有人管我叫叔叔了……
乙:哦,这么个一半啊。再努力,还有人管你叫大爷呢,管什么用啊
甲:我们俩从小就是兄弟,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宿敌
乙:宿敌
甲:对,他的名字,叫别人家的孩子
乙:别人家的孩子?
甲:对,我小时候一调皮,我妈就说,你看看,别人家孩子多听话
乙:对,我一考试不及格,我妈就说,你看看,别人家总考一百
甲:这个别人家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从来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习
乙:这个别人家的孩子,长得好看,又听话,回回年级第一
甲:上学在外地一个月只要400生活费还嫌多
乙:说了半天,这别人家孩子到底长什么样啊
甲:是啊,这么完美的孩子得长什么样啊
乙:从来就没见过,那只是一个传说
甲:有一天,学校广场上号召同学们献血,说是200CC送一盒巧克力,400CC送个手表。我想那我捐400,献了爱心,还有手表戴,我的搭档不一样
乙:我怎么了?
甲:我的搭档听说了,跑过去问护士:“一万CC送什么?”
乙:霍,一万CC
甲:护士淡定的说:“骨灰盒。。。”
乙:连骨髓都抽没了
甲:我这搭档很有爱心
乙:爱心什么啊爱心,我这不是财迷转窍么
甲:还有一次,我和搭档去看电影,演的是哈利波特
乙:对,我们都喜欢这个
甲:进场的时候,一小女孩和她妈妈在我们背后,是个小粉丝,穿着斗篷,拿着一个玩具的魔杖玩,
乙:哈利波特的小影迷
甲:她举起魔杖指着我搭档的后背:我要把你变成丑八怪!这也搁别人,可能就生气了,我的搭档,他很有度量,他听完,笑了
乙:小孩啊,咱不能和他一般见识
甲:他转身过去,“小朋友,你也来看电影啊”,就听到一声惊叫:妈妈!妈妈!魔法显灵了。
乙:唉哟,去你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