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画角声断什么意思
出自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画角:军中用的号角
断:尽
谯qiáo门:即鼓楼,建在城上用以了望敌情
开篇三句写别时景物,是所见所闻,一向为人所乐道。作者大处着眼,细处落墨。“山抹”与“天粘”两句,炼词铸句,极见功力。“抹”字新颖而且别致,向远处即将离别登程的路途眺望,那一片片微云仿佛被什么人涂抹到山峰上一样。这一幅画面看似恬静,其实饱含动感,因为“抹”是需要施动者的,一般用于绘画。“粘”字也是如此,极目所至的天边与衰草胶着在一起,静止的画面中也隐含着动作。“抹”与“粘”两字生动描画出“微云”和“衰草”的神态,写出了季节与黄昏的特点,动中有静,词人此刻的离情也有了“抹”与“粘”的效果,摔脱不了。于是,见闻的景物就与恋恋不舍的离情紧密结合在一起,烘托出词人放眼远方时的难舍难分的情感。“画角声断”一句,以凄厉的音响扣击着词人的心灵。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肠断!角声在古代诗词中多用来烘托苍凉和伤感的情景,
可以理解为,行军的号角声传尽鼓楼
2. “声断已随风”一句出自哪里
临江仙
鹿虔扆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
翠华一去寂无踪。
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
藕花相向野墉中。
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简析】
"烟月不知人事改",但词人是知道的,他曾亲历了前蜀的覆亡。故国盛日,那大驾出游时翠旗招展的隆重仪仗,那宫墙不住的来自天庭般的纶音,回首之际,犹今人神往。然而转瞬之间,这一切都犹如一场春梦,一阵轻风,踪迹杳然,消逝不回。荒凉的旧苑、寂静的宫门,已无复往日的繁华,唯有令人徒增悲怀而已。
就像"绮窗"不会"愁对"一样,其实荷花也如烟月,无知无识,哪里会"清露泣香红"?在深夜的野塘边愁伤无已。仰叹于秋空、俯泣于红藕的,不过是词人自己而已。但把"亡国"的幽恨,暗托于花草,却正是词的尤为动人处。
3.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唐王勃作.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 赣江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对仗工整,言语华丽.写作特色 一、整体感知 本文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文运思谋篇,都紧扣这个题目.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历叙洪都雄伟的地势、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题中“洪府”二字来写;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远眺,都是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题目“秋日”、“登滕王阁”六字来写;第3段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紧扣题目中“饯”字来写;最后一段自叙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念,这是紧扣题中“别”、“序”二字来写.由此看来,全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 二、局部思路揭示 本文因饯别而作,但对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不落窠臼,独辟蹊径.而局部思路的布局谋篇,取舍立意,亦颇见为文之功底.以第五段为例说明作者的情感起伏脉络: 先用一连串短句抒发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后易老,李广难封.”而后长短结合,抒发自己的愤郁悲凉:“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最后又用先短后长的一组对偶表明心志:“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铿锵的语调表达了自己不甘沉沦的决心. 三、精彩语句揣摩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赏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赏析: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滕王阁序》写景“四美” 《滕王阁序》的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特征. 1.色彩变化之美 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远近变化之美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云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4.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写作技巧 结构: 第一节点题——第二节近境——第三节远近结合——第四节远境感悟——第五节抒怀励志——第六节自我介绍兼回收题意——第七节收篇致谢. 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先通过点题,让读者明了当时所处的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