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川端康成主要作品写作风格是什么
一、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与日本的传统文化相联系。
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日本,形成了以“浪漫的物哀、幽玄、风雅”三者相通的传统文化精神。在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中,他的“物哀色彩”是很浓重的,它包含了悲哀和同情的意味。
他在创作中赋予人物悲剧的情调,创作出感动人心的美的艺术形象。在作品《千只鹤》中,里面对茶道和茶具有很多的描写。
在太田夫人去世之后,文子把母亲遗留下来的陶罐送给了菊治,后来又把它摔碎,独自在那里悲泣。文子经常的睹物伤情,看见陶罐茶具之类的东西就会想到死去的母亲,始终觉得是自己害死了母亲。
对于后来自己喜欢上了菊治也感到非常的愧疚。整个小说都饱含着浓浓的哀思与凄凉。
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缠,凄婉之情跃然纸上。同样在作品《雪国》中,当岛村第一次去雪国时,在火车上遇见了美丽可人的叶子和病情严重的行男,在这里他被叶子那真挚的情感打动,虽然不是对自己,却也深深的难以忘怀。
美丽的叶子姑娘一生只当过一个人的看护,后来也没有再当过。行男死后她还是对他恋恋不忘,美好的人儿和凄惨的结局在小说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把读者的眼睛都刺得生痛,更别说在内心激起的层层惊涛骇浪。
驹子同样是一位漂亮的姑娘,但是她也很可怜,为了生活走上了风尘路,当了一名艺妓,爱上了并不钟情与自己的岛村,这种情感上彼此的错位,关系的相互交错,徒然给文章增加了不少的哀思,那种或浓或淡的悲畅溢于言表。 二、川端康成的创作风格中“死亡意识”也是及其浓厚的。
他自己也说过一句话“死亡就在我们脚边”,“无言的死,就是无尽的生”。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我们随处可见什么誓死效忠天皇,不成功便成仁的思想。
他们把死看的很淡很轻,几乎达到超脱的境界。川端康成也是把死看的很轻很轻,以至于后来自己走上了这条不归之路。
他的作品中有很多描写死亡的现象。这些都可以反映出他对生与死、美与悲、人生轮回的佛禅观点和看法。
川端康成的这种死亡意识很大程度上受到身世背景和文化修养的影响。幼年时候,父母、姐姐和祖母相继亡故,少年时期,与他相依为命的祖父也赫然长逝,这种内心的创伤遗留终生,让他从小就养成了孤独、感伤的个性,以至于觉得对于人世间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
他在宗教信仰上很尊崇佛教教义,他把死看做是最高的艺术,那是美得一种表现,即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他有很大一部分作品,是与人物的死亡联系在一起的。
在《雪国》中,美丽可人的叶子在遭受到感情的落空,孤独伤心之余,最后死于一场火灾,在没有看见尸身时,是没有人注意到她的存在的,当驹子发现时也只是留下了空荡的悲鸣“这孩子,疯了,她疯了”。一直在作品中作为配村人物的行男虽然没有许多的言语描写,但是他的影子却贯穿了全文。
他夹杂在驹子和叶子之间。驹子的对他是漠不关心、叶子对他却是情真意切、然而驹子却又钟情与爱恋叶子的岛村,这样的情感纠葛,简直像是在上演一部蹩脚的偶像剧。
后来作品是以行男的逝去、叶子的离开,让作品余音袅袅,韵味无穷……可死亡的阴影,无不让人凄凉一大片。就像最后描写岛村看见叶子死去时的心境“当他挺身站住脚跟时,抬眼一望,银河仿佛哗地一声,向岛村的心头倾斜下来”。
川端他这种对死亡的描写,同时更加重了作品悲的气氛。在《千只鹤》这部作品中同样也描写到了死亡,在菊治和太田夫人纠缠到一起之后,女儿文子不能忍受母亲这样荒唐的行为,竭力的劝阻,以至母亲情到深处不能自拔,选择自杀的方式断掉思恋的痛苦。
而文子姑娘后来发现自己也喜欢上了菊治时,期间也产生过自杀的念头,后来没有自杀也是选择离开,那种似见非见,要看不看的纠结情感还不如选择早点离开。菊治是小说的主人公,他处在亡父的情人和女儿之间,也是倍感郁闷。
对太田夫人的恋恋不忘,对文子小姐的有所企图,在亡父另外一个情人近子的挑拨和言语攻势下,身心疲惫,自杀的念头也是常常出现在脑海里。幸好后来有稻村小姐的陪伴。
可见川端康成对于死亡的描写是情有独钟。他这种“死亡意识”和“物哀色彩”的融合让作品透露出了说不尽的忧伤。
三、在川端康成的作品,虚幻、哀愁和颓废的基调贯穿着整个生命。那是一种颓废的至美,一种空灵虚无的至境。
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自杀,在临终送往医院急救的时候他只对司机说了句“路这么挤,真辛苦你了。”可见他把死看的那么的自然,没有丝毫的恐惧。
他的这种超脱的思想境界,也为他文学作品悲与美奠定了深厚的基调。同时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深深的禅意,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淡泊宁静的禅境,一种悲而美得意境。
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对环境的细微描写很注重,把自然的每个细节刻画的淋漓尽致,他很注重冷艳的笔调,在《雪国》中就描写的是刺眼的白茫茫的雪景,在《千纸鹤》中喜欢描写冷雨,总体上这些景象给人的感觉就是凉、冷、凄,但也不乏美。他就是把传统文学中那种幽玄和风雅融合在一起,大自然的美在他笔下是用以烘托人物感情变化,刻画出人物性格的,他就是以这种形式流露出悲哀的,人生幻化,世事。
2. 川端康成简介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表现出颓废的一面。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川端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在工作室自杀去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3. 川端康成 古都 简介
淡淡哀愁诉姐妹悲欢离合,悠悠深情写古都昔阳晚照。川端康成作品中的幽玄理念、虚无思想和审美情趣在他的中篇小说《古都》体现的再明显不过了。
相对于村上春树,川端康成的确属于隔了好几代的日本作家。时下,“小资情调”已经没有了许多年前的那种让人唯恐避之而不及的贬义。而是一种风雅的时尚。那么,川端作品中的那种日本文学自《源氏物语》以来就固有的物哀情趣和幽玄理念就真的应该离我们远去了吗?
说起村上,我不敢妄自置喙。曾经有人借我一本《挪威的森林》,在我桌子上放了几个月,一直到被主人要回我也没有读上一页。他的《奇鸟怪行录》我买来有几年了,看了一点便不能卒读,现在还在书柜里放着。我真的悖时了吗?是不是该补上村上那一课?
但我确实曾经是一个日本文学的爱好者。川端康成、森村诚一、松本清张还有许许多多日本作家的作品我都读过。川端的作品更是我的至爱。我尤为喜欢看叶渭渠老先生的翻译的川端作品和他写得有关川端的研究和评论。我这篇文章是我1988年我在读研期间为了参加在广州举行的日本文学年会而写的。现在拿出来说声“献丑“绝不是谦逊之辞。
在川端的小说中,川端的《古都》不如他的《雪国》和《千鹤》名气响亮,但我觉得在表现日本文学的古典美方面,它却是独具一格的。且听我慢慢道来。
1968年,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雪国》、《千鹤》和《古都》“以其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他带来这一崇高荣誉的的三部代表作品之一的《古都》,是代表着川端康成后期更加成熟的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的一部力作,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中篇小说《古都》发表于1962年,在这部近十五万字的作品中,川端康成通过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的悲欢离合,千重子父亲太郎追求古典美的艺术理想的破灭和绸缎生意的衰败,把渗透在这位作家一生创作中的虚无思想、幽玄理念以及物哀、自然美的审美情趣的艺术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
4. 川端康成的简单介绍
川端 康成 ( 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 Kawabata Yasunari )
(1899年6月24日—1972年4月16日)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表现出颓废的一面。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川端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在工作室自杀去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5. 川端康成的详细资料
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
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中文名:川端康成外文名: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国籍:日本民族:大和出生地:大阪出生日期:1899年6月14日逝世日期:1972年4月16日职业:小说家主要成就: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罗马拼音:Kawabata Yasunari人物简介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出生在大阪。
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
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1924年毕业。
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
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
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
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
川端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
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以非凡的锐敏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也是是亚洲第一位获得若贝尔文学奖的人。
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
(据说是因为三岛由纪夫自杀事件,刺激过重最终也选择了自杀主要作品目录 《椿》 《十六岁日记》 《名人》 《高原》 《伊豆之旅》 《伊豆的舞女》(いずのおどりこ) 1926年,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 《浅草红团》 1929年~1930年 《水晶幻想》 1931年 《舞姫》 《雪国》(ゆきぐに) 1935年~1937年 ,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
《千只鹤》 1949年~1951年 《山之音》 1949年~1954年 《古都》(こと) 1961年~1962年 《湖》 中学八年级苏教版语文课本和小学教材教科版教材中还选入了他的作品《父母的心》 《花未眠》选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本 《温泉旅馆》——悬疑恐怖小说,被改成电影《致命请帖》。
6. 关于川端康成的作品
川端康成幼失怙恃(原意为依仗、凭借;引伸义意为父母),历尽人世沧桑和炎凉世态,养成了一种孤独沉默的性格,对于世事抱以漠然的态度。为此,他早期作品,如《伊豆舞女》和《招魂祭典一景》等,还蕴含着对日本社会最底层女性的同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社会现象。但是,由于他后来受日本古典文学和禅宗思想影响很重,逐渐脱离现实,以致原来残留于头脑中的封建主义思想不但未能减弱,反而有所发展。《雪国》这部名著,基本上可以说是他这种前后期思想变化的分水岭。 《雪国》起笔于1935年,当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准备发动全国侵华战争的战云密布时期。在这时期,他们对日本国内加强统治,以向天皇效忠为为幌子宣传军国主义思想。轰动一时的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已被军界镇压下去;与之对立的新感觉派文学,包括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也从另外一面受到影响。《雪国》这部作品的发表,足以说明这一严酷的现实。《雪国》开始是以描写各个章节内容的短篇形式分别发表于各种刊物上的,后来随着形势更加险恶,从1937年以后即基本上停止发表。直至战后才又略加修改补充,出版最后完成本。主要原因大致是,它既未追随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政策,歌颂、粉饰、美化无耻、血腥的侵略战争。也未像小林多喜二的《为党生活的人》那样:正面批判和反对侵略战争,描写**员和工人阶级的斗争。 《雪国》它把背景设置在远离东京的雪国及其温泉旅馆,并以那里的“五等艺妓”(实际上就是娼妇;现在的艺妓其实已经远离性了)驹子和游客岛村的邂逅为题材,表现了他们的**生活和游览活动。作家以色彩优美的笔触描绘了年轻艺妓的身姿体态和音容笑貌。并巧妙地用雪国独特的景致加以烘托,创造出美不胜收的情趣和境界,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诸如,列车行驶在皑皑雪原,夜幕开始降落,然而尚未将雪原全部覆盖起来,大地还留着一片模糊的白色。坐在火车上前往雪国去会驹子的岛村。正从车窗欣赏这蕴含着一种神秘感的黄昏美景,忽然一张同这衬景非常调和的影影绰绰的面孔和一双明亮而不十分清晰的眸子引起他无上的美感,他仿佛被一种无法形容的魅力征服了。驹子陪岛村一夜温存之后,清晨时镜梳妆,红颜黑发,受到窗外白雪的烘托。岛村欣赏着,未免感到心旷神怡。精神恍惚。 川端对于作品的文学语言,要求极为严格。据说他写完一节之后,总要反复推敲琢磨,修改后往往删去大半。因此,他的文章虽然颇为接近口头语言,但读来丝毫没有啰嗦之感。用语简明,描写准确,这又同他对于自己所描写的对象观察细致,熟谙于心,有着重要的关系。 总之,川端的作品同其笔下的人物——主要是年轻妇女—— 皆具有很强的魅力,这又同他的唯美主义倾向和执着地追求所谓“日本的美”有着难以割裂的联系。本来,一个作家,既然生活在现实社会,即便是唯美主义的美的追求,也不可能是世外的梦呓。这就是说,有时他们也会在现实社会发现比较接近真正的美的东西,如川端笔下的“伊豆舞女”同高中学生之间的纯洁的感情;然而,很多时候,由于世界观、世俗的偏见和浅见以及思想感情的变化,他们一味的以美为丑同时又会以丑为美。《雪国》摆脱那个万马齐喑的黑暗时代的现实,美化封建主义遗留下来的卖淫制度——雪国温泉旅馆“五等艺妓”同嫖客之间的厮混,这就不能令读者感到满意。即使日本帝国主义,由于《雪国》所表现的那种令人陶醉的男女关系会消磨所谓“国民的战斗意志”,对之也不表示欢迎。
《雪国》就是他的巅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