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猴的金文怎么写图片
猴的金文,如下图:
金文一般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尤其以铸刻在礼器、乐器上的铭文为重。金文字体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字体的一个重要门类,作为书法中的独立分支之一,其发展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金文最初受甲骨文的影响,其与金文,一为刀刻一为浇铸,且文字载体不一样,形成书法后,其所依附的书写工具变为一致,但表现出风格特点大相径庭。
在字体笔法特色方面,甲骨文笔笔中锋,一丝不苟,因而每一笔画皆饱满、劲健,即使是折笔,也写得坚韧挺拔。金文字体则中锋、侧锋并用,其笔画厚重、自然、拙朴。
锋与露锋的运用方面,甲骨文藏露结合,以露为主,起笔如刀切,十分爽利,收笔干净利索。金文则藏露结合,以藏为主,藏锋起笔,回锋收笔,笔画含蓄、厚重、筋力饱满。
方笔与圆笔的运用方面,甲骨文圆并用,以方为主。起收笔有切割之势,笔画链接处以方折为主,棱角分明,因此笔画清劲秀健、瘦劲刚挺。 金文字体则方圆并用,以圆为主,起笔、收笔顺势自然,无多余动作,笔画圆润丰腴,但又蕴藏刚劲。
2.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在抒情特征上有什么不同
一、总的评价: 地位和评价.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成就最高的伟大诗人,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从在诗歌史的地位上说,李白是第一个吸取民族优良传统和外来形式,兼有陶谢庾鲍沈宋各家之长,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人物,被称为“诗仙”;杜甫则是把诗歌创作提到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被称为“诗史”“诗圣”. 背景、个性和风格特色.李白和杜甫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其个性差异表现在各自选择的从政道路不同:杜甫是标准的正统派,立志作贤臣,采取的入仕方式亦与一般士子无异;李白则梦想当策士,献奇策立奇功,一举而致卿相.但他们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之均以悲剧告终.(裴斐观点) 李杜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由于出身、个性、经历和个人才能的不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总的说来,李白的诗歌表现为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杜甫的诗歌表现为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李白多平民的个性、自豪和反抗;杜甫多人道主义的关注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二、不同风格的表现 李白诗歌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李白诗歌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比如,蜀道雄奇险峻,难以表述,李白却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在《蜀道难》中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写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出人在其上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险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或个人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 天宝三年(744年)被迫离开长安后,李白在失意和痛苦中的诗作仍表现出豪放洒脱的风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表现出乐观主义天性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梦游天姥吟留别》则表现了在失意和幻灭之中的反抗和放达,一个平民的傲骨和自由不羁的天性.“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杜甫的诗歌表现为格律严谨、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以及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特征.他的风格逐渐在苦难的生活中形成,特别是安史之乱时期和晚年的生活.杜甫终身的愿望是“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愿望有如“葵藿倾太阳、物性固未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使他有博大的圣人情怀和济世救民的执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揭露,对百姓有深切的同情.他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和《兵车行》都是这样的作品.《兵车行》为历代所推崇,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在艺术上寓情于叙事,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不同意象的运用 袁行霈认为,在建立自己独特的意象群方面,李白和杜甫都是能手.飘逸与沉郁这两种不同的风格,突出地表现在不同的意象群上.李白所创造的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还有奔腾咆哮的黄河、长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飞泻直下的瀑布,这些“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可以见出他飘逸不群的风格”;而杜甫伤时忧国的情怀借着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形成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马、病桔等,“在这些被损害与被遗弃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现了多种深沉而忧郁的情思.”作者指出,李杜风格的不同还体现在意象的组合上.李白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疏朗,好象疏体的写意画,三两传神之笔可能胜过满纸的勾画;杜甫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紧密,往往把几个意象压缩在依据诗中,显得凝重、老成、深沉.李杜意象疏密的不同还表现在诗的章法上:李白的诗章法疏宕,跳跃性强,诗的节律也比较急迫,有一股不断向前冲击的力量;杜诗意象之间的脉络相当分明,。
3. 现代的汉字最初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
一、甲骨文(板书) 1、汉字的演变(扳书) 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繁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 《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jé)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开始了“文字”的进化过程. 投影: 从“鱼”字的演变可以推断汉字演变的过程. (1)、汉字的起源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2)、汉字的最初模样 投影:甲骨文骨片和“众人协田”牛骨刻辞 师: 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笔道很细,每个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画的画. 同学们看一看有没有你认识的字? 2、甲骨文: 投影:“甲骨文字举例”和“甲骨文与现汉字对照” 学生活动:试一试“给“甲骨文十二生肖”填上现代汉字.” 鼠 牛 虎 鸡 狗 猪 兔 羊 猴 龙 蛇 马 史海拾贝: 1899年,北京国子监祭酒王懿(yì)荣在审视中药中,发现了一味名为龙骨的中药上面刻有文字.他寻根问底,知道这个药材是从河南运来北京的.经考察,发现这些带字龙骨出自殷墟,这些字就是商代的甲骨文. 二、金文(板书) (一).金文(又叫钟鼎文或铭文)(板书) (投影:图为有铭文的西周青铜器“散氏盘”) 教师讲: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所谓青铜器是铜和锡合金制造的器皿.这种合金更坚固,因其颜色发青,故称青铜器.主要有乐器“钟”,食器“彝,尊,爵”,洗器“盘”,兵器“戈,戟”等.金文的内容,最初只是铸刻一些代表族名,国名的符号.后来基本上记功绩,受封赏,刻铸以传后代,来显其荣.因古代人用钟鼎作为铜器的总称.前人曾称这种文字为“钟鼎文”,又因为言辞多是为了“铭刻不忘,永作记念”,又称“铭文”.这些称呼都不能概括其特点.因此,后人便改称金文,使文字摆脱了图画性.这是汉字发展的第一块里程碑.金文,金文产生于西周,也叫钟鼎文,铜器铭文.它与甲骨文差不多同样古老,它的特点:笔形比甲骨文丰满粗肥,外形比甲骨文方正、匀称. (二)、古老的密码---战国文字(板书): 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国被划分为七个诸侯国.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码,很难破译. 投影材料:“刻有楚国文字的铜节 ”和“刻有秦国文字——大篆(zhuàn)的石鼓 ”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因其带有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今中国考古界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物.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籀文”也叫大篆,通行于春秋战国,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三.小篆和隶书(板书) (一) 小篆---汉字的统一(板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汉字也进行了统一. 投影:图为秦丞相李斯书写的《峄山刻石》. 教师讲: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春秋战国时的“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小篆,小篆又名秦篆,政权式推广于秦朝. 投影: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使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标志着汉字的统一. 议一议:秦始皇统一文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什么作用?(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二)隶书---监狱里造出的汉字: 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相传为程邈(mio)在监狱中将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 投影:“湖北出土的秦隶竹简”和“汉隶.” 秦代有两次文字改革,一是统一文字,由大篆改为小篆;二是使用了较小篆方便些的隶书.这是第二块里程碑——文字发展摆脱像形性. 隶书在汉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发展,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画,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 四、草书、楷书和行书(板书) (一)汉字字体的楷模:楷书 中国东汉(25--220)末年,一种新的汉字字体:楷书出现了.投影:“楷书的创始人钟繇”和“钟繇作品《宣示表》” 楷书笔画平直,字形方正,书写简便.直至今天,楷书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楷书,产生于南北朝,也叫真书、正书. (二)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与行书: 古代的中国人还创造出了两种可以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和行书. 草书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种. 投影:用章草书写的汉木简. 今草是东汉(25--220)人张芝所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