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朝是怎样的朝代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
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也称“大周”。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
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唐历经21位皇帝(含武则天),共289年。
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2. 唐朝时期的'代'字怎么写
——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上楷书的“代”
——唐·李世民《晋祠铭》的楷书
——唐·颜真卿《颜勤礼碑》上楷书的“代”
——唐·李邕《云麾将军碑》行书的“代”
——唐·李怀琳《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的 行草
——唐·孙过庭 《书谱》的草书
3. 何家唐朝怎么写
在唐朝初年的政坛上,活跃着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生于一个世代贫寒的农民家庭,他胸藏济世之才,却一直很不得志.他来到了长安准备大展才略.可囊中差涩,住在客店里,经常被店主冷落讥笑.后来,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让他得到了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从此青云直上,也有了用武之地,为唐朝初年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个人就是马周。
马周,字宾王,于公元601年生于山东清河.幼时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不过,他十分好学,通过不懈的努力,他通读了很多的史书,加上他的天资聪颖,在他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满腹经纶了.然而他生性豪放,也有些怪异,周围的人都瞧不起他.唐高祖武德初年,马周终于出仕,当上了邻郡的一名低级文职人员.可他认为这对他是大材小用,做的很不开心,整日里以饮酒为乐,不务正事.这一点很象三国时期的名士庞统,可庞统得到了诸葛亮的推荐.马周的狂放不羁却受到当时博州刺史达奚恕的责骂,说他不是做官的材料.马周一怒之下挂冠离职,周游山东一带.后来,他来到了国都长安.他知道唐太宗是个非常有雄才大略的明主,如果自己能得到皇帝的垂青,一定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 可是马周来到离长安不远的新丰小城的时候,因为身上的钱不多,住在一家低档的旅店里,还经常拖欠店钱.店主对马周冷眼相待,经常出言不逊.马周也不介意,有一次,马周让店主拿来一斗八升的酒来,独自豪饮.一个人也不要菜佐酒,一次喝下了如此多的酒,把店里的人都惊呆了.店主也看出了他不象一般的人,也不再难为他了.不久,他来到了长安,面对举目无亲的他乡异地,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他通过一些途径投靠了当时的一位官职也不太高的中郎将常何门下做了一个门客,好在常何为人比较正直,对马周也很照顾,马周就这样在长安安下身来。
苦心人,天不负.命运之神终于垂青了这位胸怀大志的青年人.公元631年(唐贞观五年),唐太宗李世民要求在朝官吏每人都要写一篇关于时政得失的文章.常何是个武将出身的,不会舞文弄墨,见皇帝要他写文章,不禁着急起来.马周得知了这个消息,便本着报恩的想法,主动提出替常何写这篇文章.常何很高兴,便让马周代自己写.过几天,常何把马周缮写的这篇关于时政的文章呈给了唐太宗观看.李世民看过后大吃一惊,他知道常何不善长文才,怎么也能写出这么透彻的文章来.他有些不相信这是常何写出来的,便问常何这倒底是不是他写的.常何为人诚实,没有冒功.便老老实实的对皇帝说:"臣没有这个本事,这是臣的门客马周代臣写的."李世民一听常何门下居然有这么一个奇才,很高兴,并产生了立刻想见见这位人才的想法.他想到做到,命人到常何府中将马周叫来.可没想到马周架子还很大,被派去的侍从一个人回来了.唐太宗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再次派人去请马周.一直派出了四次使者,才把这位性格高傲的马周请到了皇宫.马周感觉事情已经做的差不多了,便高兴的来到了宫中.唐太宗见到了这位穿着普通却气质非凡的年轻人时,就感到这个人非同一般.便和颜悦色的和马周谈起了当时政治局势以及为政之道.马周侃侃而谈,从古至今的为政得失谈的非常细致,让李世民大为惊叹,直叹相见恨晚.立刻让马周到掌管机要的门下省任职,虽然官职很小,可是,以马周的真才实学及李世民对他的赏识,升迁只是时间上的问题.没过一年,马周就当上了权利很大的监察御史,对他十分信重.唐太宗为了表扬发现马周的常何,赐给常何三百匹锦帛。 马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十分感激唐太宗的信任.他觉得自己得到的不仅是高官厚禄,更得到了一个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他尽其所学为唐朝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公元633年,马周上书皇帝,对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大建宫室的做法提出了比较宛转的批评.在这篇奏折中,马周写道:"微臣每读经史,见前贤忠孝之事,臣虽小人,窃希大道,未尝不废卷长想,思履其迹.臣以不幸,早失父母,犬马之养,已无所施,顾来事可为者,唯忠义而已。
" 他从自己的经历开始说起,说李世民的想是对的,对待父母就应该尽孝道.马周认为现在唐朝初建,百业待兴,老百姓还很不富裕,应该以发展国力为先.等到以后国力有余了,再修建宫室尽孝道也不为晚.马周在这篇奏折中以非常平和的口气对李世民的这种做法提出了不同意见,结果也很奏效.李世民看到后觉得马周说的很对.不但没有生气,除了停止了修建宫室之外,还加封了马周的官职,让他更多参与朝政,马周更有了伸展抱负的空间. 公元638年(唐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书皇帝,从以前的朝代兴亡开始议论,并重点谈了隋朝灭亡的原因.他说唐朝建立前的那几个朝代之所以存在的时间很短,长的不过五六十年,短的只有二三十年.为什么这些朝代会存在了这么短的时间就灭亡了?最主要的原因这些时代的君主不懂得爱护百姓,一味的挥霍奢侈,对老百姓横加剥削,一是耗费了大量财力,二是失去了民心,三是统治者昏庸无能, 不会用贤良的人才,最终灭亡.他还重点谈了隋朝灭亡的原因,他认为隋朝在文帝杨坚时的基础很雄厚,本来是可以长治久安的.可是炀帝杨广当皇帝以后,开始腐化。
4. 如何描绘唐朝
史书上描绘的唐朝 盛世是一个充满诱惑、令人仰慕与神往的政治术语和历史名词。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盛世气象是不太容易形成的。在我国四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基本上可以称作盛世的,也只仅有屈指可数的几个。
其余,大多都是些平庸之世或者衰乱之世。难怪无论是古时之人还是当今之人,都要把“欣逢盛世”视为莫大的幸运了。
在有限的几个盛世中,“开元”与“康乾”是常常出现在影视屏幕上,或津津乐道于人们嘴边的两个盛世。这两个盛世,都以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以及吏治的清明等鲜明特征在历史上留下了极为厚重的一页。
以作为盛世重要标志之一的经济发展为例,两个盛世,无不有着骄人的荣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忆昔》一诗中这样描写开元盛世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杜甫的诗历来有“诗史”之誉,应该说是可信的。
实际上,据有关史料记载,唐代极盛时期,那可真是了不得:其势力范围,东北至朝鲜半岛,西北至葱岭以西的中亚,北至蒙古,南至印度支那,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封建帝国。首都长安,周围达35�5公里,人口共30多万户。
南城商业区,商店旅店林立,中外客商如云。其规模之巨大,其市井之繁华,也为当时世界所罕见。
康乾盛世也乃我国古代社会农业与商品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由此带来的财政收入之高,历朝无与伦比。拿乾隆朝来说,其每年的财政收入均基本保持在5000万两白银左右。
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财政史中可谓绝对空前。 不过,“开元”、“康乾”虽同有盛世之誉,但同中有异,同中有别。
这一异一别,就异出优劣,别出高下来了。我的感觉,康乾盛世与开元盛世相比,明显存在着两大根本缺陷。
一是康乾盛世,其宽容、其胸襟、其虚怀也不知要逊色开元盛世多少个档次。康乾盛世在疆域事功、经济发展方面确与盛唐不相上下,但其对思想的高压箝制和暴力摧残,也达到了惨绝人寰的地步。
这集中体现在其大规模推行的“文字狱”上。据不完全统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兴起的文字狱就达一百多起。
比较突出的有康熙年间的“庄廷钅龙 《明史》狱、”雍正年间的“汪景祺《读书堂西征随笔》狱”、乾隆年间的“徐述夔《一柱楼诗》狱等。这些冤狱判罪极重,往往株连九族,枉杀无辜,甚至对死人也不放过,施行刨棺戮尸(如庄廷钅龙 、徐述夔父子)。
这与盛世气象简直格格不入。开元盛世(甚至整个唐代)则不然,那是名副其实的“大唐气象”与“宰相气量”。
唐朝的诗歌为什么能够登上古代诗歌之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唐人写诗从无顾忌,思想自由不羁,往往抒自己之所抒,发自己之想发。唐朝人的诗歌,往往对先世的事和当时的事,敢直言写入诗里,没一点隐讳,甚至宫禁嬖昵,非宫外人应知道的,也反复形容宣扬,而上边的人也决不会怪罪。
如还不是生活在开元盛世阶段的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他写的《长恨歌》和进行讽刺劝谏的一些诗篇,还有与白居易同时且齐名、有“元白”之称的元微之的《连昌宫词》,从头到尾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唐明皇而写的(若是在康乾盛世那还了得!)。有幸生活于开元盛世的杜甫诗里这方面的内容就更多了,象《兵车行》、《前后出塞》、《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哀王孙》、《悲陈陶》、《哀江头》、《丽人行》、《悲青阪》、《公孙舞剑器行》等,通篇都是对时政的讽刺。
二是在对外政策上,两者也不可同日而语。开元盛世,唐帝国的国门是敞开的。
当时,它已与亚州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了广泛的联系,其中包括今天的朝鲜、日本、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和阿拉伯。尤其与日本的关系最为融洽,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使团人员除官员外,还包括留学生、僧人、医生、译员、商人以及各种工匠等。
如开元四年,日本使船总人数有557人,开元十二年,日本使船总人数上升到594人。回国时,唐朝也往往委派使节陪同前往,进行回访。
东西方的接触、交往,一方面使得唐文明成果的种子源源不断地远播到亚州诸国;另一方面,亚洲诸国的文明成果也广收博采到唐文明成果中来,使之显得愈发灿烂多姿。康乾盛世阶段,世界历史正处在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以英国为首的、以1784年一个叫瓦特的苏格兰机械师发明的蒸汽机的投入使用为标志的处于西欧的一些国家正在进行着一场以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取代手工工场的变革。
这场变革就是后来所谓创造了巨大生产力的工业革命。处在如此一种世界大势之下的乾隆朝又是如何应对的呢?它既没有“走出去”,也没有“引进来”,而是以一种夜郎自大的心态,索性将国门紧紧关闭了起来。
这一关,也就从根本上导致了中国的落伍和落后。至今我还时常于回想之中作着一些假设,即纵然乾隆朝当时自己不“走出去”、不“引进来”,但如果能够抓住1793年那次英使马戛尔尼来华,可谓是“送上门来”的契机,也就是说如果乾隆皇帝及其臣属能够对马戛尔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