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写预习提纲
用较多的时间寻找线索、收集资料,并拟订一个完善的采访提纲 一般的新闻报道也很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记者应该善于研究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
但这种资料分析是有限的,采访提纲也是粗略的。因为一般新闻采访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
所以,只要记者精于提问,往往就会有收获。然而,单个的、相对独立事实的深度对于深度报道是不够的。
在Why(原因)和How(怎么样)上的探究,使背景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成为深度报道采访前期工作中新闻工作者耗费大量精力的地方。 首先,通过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要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
《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是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专栏,那些看似冷点的新闻事件,却正是一段时间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冰山一角”,新闻记者通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在凌乱琐碎的线索中找到适宜的报道题材。 其次,作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为了能独家采访基辛格博士,就在准备了大量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基辛格博士的性格特点,然后直接打电话同基辛格的办公室联系采访事宜,还当面向办公室工作人员阐述了基辛格接受采访的种种好处,最终使基辛格接受了独家访问。
最后,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善的结果。
杜骏飞在《深度报道原理》一书中提到,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在拟定采访提纲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醒记者在设 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而富于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
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 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
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
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4、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
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这样可能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情况。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
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
善于观察与倾听,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
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2. 【我心中的父母】提纲怎么写
我心中的父母 德惠市二十九中一年级 姜文睿 父与母,人皆有之;好父与好母,少有之;心中的父与母,特少有之.那么,你心目中的父母是样子呢?我不知道,除了你谁都不知道.不过,我心中的父母我知道,听好了,我来告诉你. 我的父母,虽说很不错了,也有几点让我那个郁闷哪!先说最“严重”的:限制我生物钟里的作息.每周一到周五,明明早上6点起来就很赶趟了,可非让我5点50就起来,不让我睡饱了,说是让我的早餐更.周六周日更别提,刚想睡个懒觉,爸妈就摆出一大堆理由,“早睡早起身体好”,“年轻轻的要多运动”之类的教诲,我只好在唠叨声中不情愿地起床.唉,只要上学不迟到,假期睡个自然醒,那有多happy呀! 再说“严重”的,限制我的自由,不让我出去放风,在家上网也不行,学习上的事搞定也不行!还得让我再看书、再复习、再预习,做老妈买回来的卷子,还要端出“大智慧”,比如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天才出于勤奋”,“学习才能”等等等等.妈妈真是没白在图书馆工作一回呀!是同学把电话打到家里,或是登门拜访时,我只好推脱:“出不去呀,还得学习.”好像我多用功似的,弄得你我他都不高兴.在我的心目中,上中学的孩子,父母不应过多地监管,是我听话的好孩子.学习累了,父母说一句:“出去放松一下吧,开开心心的.”那是多么interesting啊!做梦吗? 不太“严重”的也要讲一讲.我若考试没考好,我也认了.可考好了也收一点的鼓励,反而挨一顿批评,“瞧瞧你,总分高,但单科成绩不算好,错的应该吗?看看有几个超过你的?你就争口气?”换成你能说啥!还忍着.父母怎么就说:“来,咱们一起看看哪里错了,分析一下原因”,或者对我的好成绩,怎么也得说点温暖心灵的话呀! 唉,现在做人难,做孩子难,做让父母满意的孩子更是难上加难!同胞们,为幸福生活祈祷吧,祈祷父母变成心中的父母吧! 这是作文,提纲应该就是“我爱我的父母” 回答者ID:拼命遮盖de悲伤 回答者昵称:微微。
3.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的预习提纲怎么写
(1)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
这节课想让学生掌握哪些技能、方法、规律、技巧,这些都以问题的形式再现出来。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掌握新知识。
(2)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孩子们自主学习的兴趣。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创设情景,第二种方法是编制错例。新教材无论哪一个章节,都遵循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识,使孩子们感觉到每个新知识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或者来源于前面我们所学的知识内容。
有些问题没有创设情景,老师要学会创设情景,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带着悬念去进行预习。 (3)预习问题的设计要遵循着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
数学中有许多知识难度比较大,老师要学会肢解难点。在问题与问题之间加上几个小问题,缩小问题与问题中间的梯度,让孩子们象攀登梯子那样,问题与问题中间的梯度小了,孩子们就能攀登到一定的高度,掌握一定的技能。
数学预习笔记的做法 每一位教师都知道,善于做笔记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会学习的体现。因此,教师在教给学生数学预习方法的同时,还要重视指导学生做数学预习笔记。
在小学中高年级,可以指导学生做下列几种预习笔记。 a、眉批型预习笔记: 开始做笔记时,可以让学生在书上做简单的眉批笔记,即在阅读课本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
在指导学生做眉批笔记时,首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商量如何在书上把重点字词 、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疑难处、学会的、不会的分别用圆点、直线、双直线、波浪线、对号、问号等不同的符号分别做上标记,可以统一要求,也可以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自由规定。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作具体指导,如:遇到括号横线等,要尝试着进行填空; b、摘录型预习笔记: 其次,可以让学生做摘录笔记,就是预习后,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法则、公式、关键语句或注意的问题等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理解、掌握。
c、反思型预习笔记: 在学会做简单的预习笔记后,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即,多想一想:这个概念怎样理解?怎样能证明这个结论?还可以怎样想?为什么这样做?……然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做法、独特见解或疑问记录下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d、混合型预习笔记: 就是根据预习的实际情况,自由做笔记。可记录课前的调查结果,可粘贴网上搜集的相关资料,可整理一些相关的知识脉络,也可记录预习过程中的得失或发现,等等。
对于中年级学生,应以做眉批笔记或摘录笔记为主;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在此基础上多做些反思型笔记或混合型笔记。 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可抽出适当的在校时间(如自由作业课)让学生去预习,也可把预习当作每晚的数学作业而不再另行布置其他数学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