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吕不韦写的书叫什么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书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但舍弃了其中消极的成分。
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
书中还提出了“法天地”、“传言必察”、等思想,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健身之道,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很多的旧说传闻,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另外,书中也有一些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应该加以分辨。司马迁在《史记》里将《吕览》与《周易》、《春秋》、《离骚》等并列,表示了他对《吕氏春秋》的重视。
东汉的高诱还为其作注注释,认为此书“大出诸子之右”,即超过了诸子的成就。《汉书·艺文志》则将该书列入杂家,所以以儒家学者不再重视。
《吕氏春秋》的注释本有清朝人毕沅的《吕氏春秋新校正》,近代以来,陈奇猷的《吕氏春秋校释》可以作为参考。《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下宾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
吕不韦,生年不详,卒于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他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在经商期间,遇到了流亡赵国的秦公子子楚,当时子楚在赵国的处境很艰难,吕不韦很同情他,并认为子楚是“奇货可居”,于是用金钱资助子楚,并帮助他获得了继承王位的资格。
公元前253年,子楚继承王位,是为庄襄王。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并封他为文信侯。
庄襄王死后,其子政立,是为秦始皇。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
号称仲父。在他执政为相期间,秦国出兵灭东周,攻取韩、赵、卫三国土地,建立三川、太原东郡,为统一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
秦始皇亲理政务后,将他免职,并迁去蜀,后忧惧饮鸩而亡。吕不韦为相期间,门下食客三千人,家僮万人。
他命门客“人人著所闻”,著书立说,为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寻找理论根据,这些著作最终汇编成了《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成书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
全书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6卷,160篇,20万言。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
因为“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者皆私没精,则智无由公。
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吕氏春秋·序意》)《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
每纪都是5篇,共60篇。本书是在“法天地”的基础上来编辑的,而十二纪是象征“大圜”的天,所以,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来作为组合材料的线索。
《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八览,现在63篇,显然脱去一篇。
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不二》篇中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
它认为,这不同的思想应当统一起来,“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不二》)思想统一后,才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一穴。”
统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批判吸收的过程。所以,《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
例如,儒家主张维护君权,这种思想被《吕氏春秋》吸收了,但是它是以独特的面目出现的。它主张拥护新“天子”,即建立封建集权国家。
它说:“今周室既灾,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谨听》):“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
一则治,两则乱。”(《执一》)孔子主张维护周王朝的一统天下,但并没有强调专制问题,《吕氏春秋》却有了“执一”、“抟”这样的观念。”
执一”和“抟”就是中央集权。这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
又如对墨家思想,《吕氏春秋》对墨子提倡的“节葬”观念是赞同的,所以,它对当时厚葬的风气进行了批评:“愈侈其葬,则心非为乎死者虑也,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为荣,俭节者以为陋,不以便死为故,而徒以生者之诽誉为备。
(《节丧》)但是,墨子是主张“非攻”。
2. 吕不韦写的寓言(是成语的)有哪些
一字千金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质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提名“吕氏春秋”。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例如我们读到一位名学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品质,还能相应增加教师本身的进修,对这样的一篇价值极高的文章,我们便可说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会中,样样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么我们说,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费价格之高,相当于“一字千金”。不过,通常我们还是用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
奇货可居
3. 吕不韦写吕氏春秋的目的是什么
《吕氏春秋》在公元前239年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夕。
吕不韦是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秦国。吕不韦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秦昭王孙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在异人后来继位为秦庄襄王后,被任用为丞相。
在那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
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把不如他们当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
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
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
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
待到一切准备就绪,吕不韦就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都写出来。等到文章交上来后,五花八门,写什么的都有,古往今来、上下四方、天地万物、兴废治乱、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论及,许多文章还有重复。
吕不韦又挑选几位文章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遴选、归类、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叫《吕氏春秋》。为了慎重起见,成书后,吕不韦又让门人修改了几遍,直到确实感到满意为止。
吕不韦对此书十分看重,他自己认为这部号称《吕氏春秋》的书是杰作,夸口说该书是包揽了“天地、万物、古今”的奇书。例如在相当全书总序的《序意篇》中,对十二世纪的论述也可见一斑:“凡十二世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为了精益求精,也是为扩大影响,吕不韦还想出一个绝妙的宣传该书的办法,他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咸阳的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前去,包括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在内,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
当然,这不一定就证明《吕氏春秋》字字珠玑,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而很可能是因为人们都敬畏吕不韦的威势,没有人愿意出头罢了。不过,这样一搞,其轰动效应却是巨大的,《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的大名远播东方诸国。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书作于战国时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遗文佚事和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
吕不韦借门客之手撰写《吕氏春秋》,虽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业上确实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没。
4. 怎样评价吕不韦
吕不韦出身阳翟富商,然而他与一般的商人不同,能够凭借非同寻常的政治敏感,发现质于赵国的秦贵族子楚“奇货可居”。
于是决心进行政治投机,出谋出资支持这位“秦诸庶孽孙”取得王位继承权。子楚即位,是为秦庄襄王,吕不韦任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洛阳10万户,其政治投资获得回报。
3年后,秦庄襄王去世,太子嬴政立为王,这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从秦庄襄王元年(前249)起,到秦王政十年(前237)免职,吕不韦在秦国专权12年。而这一历史阶段,正是秦国军威大振,统一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期。
应当说,秦实现统一,在吕不韦专权时大势已定。后来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建立,吕不韦是当之无愧的奠基者之一。
论其功业,吕不韦可以与商鞅并居前列。 吕不韦以个人财富影响了政治进程,他以富商身份参政,并取得非凡成功,就仕进程序来说,也独辟新径。
吕不韦的出身,自然也是他身后招致毁谤的原因之一。而这种由商从政的道路,虽然履行者罕迹,但对于政治文化风貌的影响,也许是有特殊意义的。
桃色污点 吕不韦的情感经历污染宫闱,又有秽事,都见于司马迁的记载,所根据的,应当是秦国史《秦记》,大约是可靠的。不过我们通过《战国策·秦策》宣太后及性事毫不避忌,可知这是秦人风俗特征,也反映了秦人纪史的传统。
秦重女权,秦国政治史上屡次发生太后把握朝政的情形。这种政治异常往往又与道德异常相伴随,即太后专权时每有后宫秽行的传闻。
这种现象的发生,或许不应当由吕不韦等个人承担主要责任。 实际上掌握着秦国军政大权的吕不韦据说与太后关系暧昧,于是在传统史家笔下其政治形象蒙上了深重的阴影。
我们今天回顾这一现象,则应当持较为冷静的历史主义的态度,更看重他的政治实践和文化倾向的历史效应。 吕不韦事迹中最为世俗之人所瞩目的,是关于秦始皇血统的传说。
秦始皇身世之谜中赵姬有孕,后归子楚的说法始见于司马迁《史记》,然而明代已有学者指出此说乃“战国好事者为之”。自然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即如王世贞《读书后》所推想,吕不韦客借此丑化秦皇,“而六国之亡人侈张其事,欲使天下之人谓秦先六国亡也”。
后世文人炒作这一传闻,以艳市俗,则是出于另外的目的。而秦始皇私生之说即使属实,这种男女私秘,知情者也只有吕不韦、赵姬和子楚,而他们都是绝无可能宣露于外的。
以严肃的眼光看历史,秦始皇就是秦始皇,嬴政也罢,赵政也罢,吕政也罢,都不应当影响我们对于他的历史作用的评价。 《吕览》的文化品级 吕不韦时代,是秦国吸引东方士人西行参与秦政,从而使秦的文化实力空前扩充的时代;也是秦文化汲取东方文化的成熟内涵,取得历史性跃进的时代。
这一文化进步的突出标志,是《吕氏春秋》的问世。吕不韦组织其宾客各自著述所见所思,“集论”以为《吕氏春秋》,以为天地万物古今之事,都充备其中。
据说书成之后,曾经公布于咸阳市门,请列国诸侯游士宾客修正,号称有能增减一字者,给予千金奖励。可见这部书当时在秦国已经占据了某种文化权威的地位。
《吕氏春秋》的重要文化价值,突出表现在撰著者有意在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即将形成的时代,为推进这一历史进步进行着一种文化准备。在政治文化的总体构想方面,吕氏为秦的最高统治者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并且体现了相当开明的政治意识。
《吕氏春秋》是战国百家争鸣时代最后的文化成就,同时作为文化史即将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可以看作一座文化发展的里程碑。尽管吕不韦在秦王朝建立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吕氏春秋》的文化倾向对秦政依然有一定的影响。
或许可以说,《吕氏春秋》一书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吕不韦较其政治实践更为突出的历史贡献。
5. 吕不韦是怎么一个人
吕不韦是当时出名的大商人。他最拿手的本事就是用金钱和美女腐蚀国家干部,再利用他们为自己服务。在赵国经商时,他偶然在一次招商会上遇到子楚。子楚是秦太子的儿子,作为人质交换到邯郸的。当时秦赵两国之间关系紧张,经常发生摩擦。赵国人对子楚自然没有好脸色。子楚常常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过得奇惨无比。只好时常靠著自己马车上黑色的外交牌照混到公家宴会上打打秋风。吕不韦眼光独到,认为子楚属於奇货可居的那一类商品,决定利用他达到自己的目的。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子楚答应和吕不韦签约。按协议,吕不韦负责将子楚送上秦国国君的宝座。而子楚则把秦国一半的市场份额交给吕氏企业管理。可惜这份协议的原件已经失传,不然的话,可以作为我国于公元前就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的有力证据。
协议生效后,吕不韦自投资金一千金,重新对子楚进行全面包装,并且亲自去秦国展开数轮行贿和公关活动,让秦国国都每个十字路口都可以看到子楚的形像海报。海报上的子楚,拥有服用类固醇之后挺拔健硕的身躯.这对尚武的秦国王族和百姓有极大的亲和力。同时他还用重金贿赂后宫嫔妃,让她们为子楚在秦王耳边吹枕头风。这一切努力终於有了结果:在子楚的爸爸当了秦国国君后,不是长子的子楚被立为秦国太子。子楚做梦也没想到,当年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在王族中属於牺牲品的自己,居然也会有扬眉吐气的这一天。从此,他对吕不韦言听计从,再不做他想。
为了更进一步贯彻自己的计划,老谋深算的吕不韦又把自己的美妾送给秦太子。当时这个美妾已经怀有身孕,太子并不知道,以为拣个大便宜,高高兴兴的抱得美人归。据说婚礼那一天,秦太子的脸上从早上就乐开了花,一直乐进洞房,嘴一次都没合上过。那天全城的人们奔走相告,“你看你看太子的脸!”
和吕不韦相比,秦太子的社会经验少得太多,不明白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道理。他属於后人所谓“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的那种人。后来美人生下儿子,太子更乐得找不著北。给孩子起名叫“赢正”。由此可见他一直被蒙在鼓里,自以为“赢个正著”,哪知道是“输得精光”。
再后来,赢正慢慢长大。他身上越来越多的体现出吕不韦商人加流氓的天赋。巧取豪夺,纵横天下,终于一统江山。吕不韦也“商而优则仕”,成为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的当朝相国。赢正还尊称他为仲父。虽然富贵都已到人臣之极,吕不韦仍不改其流氓本色,继续和自己当年爱妾,如今太后发展不正当男女关系。后人说“吕教不改”就是指的这件事。
为了掩盖其行踪,吕不韦故意广招门客,把自家搞的象个农贸市场,天天人山人海。他乔装打扮,混在人群中出入。同时,他还利用文人的见钱眼开,雇佣大量写手撰写回忆录。这部回忆录被他编辑后叫做《吕氏春秋》。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这一辈子:一个经历过大风大浪,下过海,做过官,乱搞过男女关系的流氓的不得不说的故事》。经过他的“编辑”,所有参与写作的人,名字全被从书里抹掉了。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名人编辑,吕不韦为后世做出了一个很恶劣的榜样,他对现在广泛存在的,名人当挂名编辑,只拿稿费不干实事的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多行不义必自毙”。吕不韦也不例外。就在吕不韦豢养的门客中,有一位野心勃勃的写手叫李斯。由于不满自己的劳动报酬被吕不韦手下官员苛扣,他给赢正打了小报告,汇报了吕和太后之间的私情。秦始皇帝为了以德治国,不得不大义灭亲,下令制裁吕不韦。吕自知大限已到,不等皇帝圣旨到,先行一步服毒自杀了事。这个教训告诉我们,在国家号召“以德治国”的时候,通常都是当权者里有大流氓的时候。
6. 【求一篇史记的读后感围绕司马迁刘邦吕不韦尤孟写感想】
这个寒假我读了《史记》.这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史记》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7. 吕不韦到底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吕览》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吕不韦,生年不详,战国末期卫国人。卒于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他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在经商期间,遇到了流亡赵国的秦公子子楚,当时子楚在赵国的处境很艰难,吕不韦很同情他,并认为子楚是“奇货可居”,于是用金钱资助子楚,并帮助他获得了继承王位的资格。公元前253年,子楚继承王位,是为庄襄王。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并封他为文信侯。庄襄王死后,其子政立,是为秦始皇。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在他执政为相期间,秦国出兵灭东周,攻取韩、赵、卫三国土地,建立三川、太原东郡,为统一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秦始皇亲理政务后,将他免职,并迁去蜀,后忧惧饮鸩而亡。吕不韦为相期间,门下食客三千人,家僮万人。他命门客“人人著所闻”,著书立说,为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寻找理论根据,这些著作最终汇编成了《吕氏春秋》。